摘要:打开一看,又是那些熟悉的威胁信息。这次更过分,有人直接给他P了遗照,还恶毒地传到了各大平台。
7月25日,《南京照相馆》上映后,导演申奥的手机又忙起来了。
打开一看,又是那些熟悉的威胁信息。这次更过分,有人直接给他P了遗照,还恶毒地传到了各大平台。
理由就因为他拍了《南京照相馆》,让某些人彻底破防了。
面对铺天盖地的攻击,这个1986年出生的年轻导演只是苦笑一声:"又来了。"
从《孤注一掷》开始,申奥就习惯了这种"待遇"。
每拍一部片子,就有人跳脚。每创一个票房纪录,就有人眼红。
但他从不后退,因为他知道,那些破防的声音,恰恰证明了自己戳中了要害。
缅北风波,一战成名惹众怒
还记得两年前《孤注一掷》刚上映那会儿吗?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不是因为电影不好看,恰恰相反,就是因为太真实了,真实到让某些人坐立不安。
片子还没下档,东南亚那边就有"相关人士"跳出来喊话:"我们这里很安全的,别被电影误导了!"
结果票房30个亿,观众用脚投票,用钱包支持。
那段时间,他的朋友圈几乎不敢发动态,担心给家人朋友带来麻烦。但他心里清楚得很:越是有人不让拍,越说明这个题材有价值。
张艺兴那时候还在转型的关键期,多少人等着看他的笑话,结果导演就是有这个本事,硬生生把一个"花瓶"调成了专业演员。
"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导演不简单。"张艺兴后来回忆说,"他能看到我身上连我自己都不知道的潜力。"
胶片初心,从阳台暗房到大银幕
很多人不知道,申奥和胶片的故事,要从小时候说起。
小时候,父亲拉着他在阳台上冲洗照片,显影液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
小申奥瞪大眼睛,看着上面慢慢浮现出清晰的影像,那种神奇的感觉至今难忘。
等到了大学,周围的同学都开始使用数码相机、手机拍照,他却还在固执地用胶片相机。室友笑他老土,但他就是不妥协。
毕业作品也是用胶片拍的,估计是那届学生里的最后一个"守旧派"。
这份对胶片的执着,在多年后成了《南京照相馆》的创作源泉。当他从史料中看到故事原型时,瞬间有了灵感。
一个少年,为了保存日军罪证,冒着生命危险藏匿底片,这得有多大的勇气!
胶片不会说谎,记录下的每一帧,都是最真实的历史。
版权追溯、资料查阅,他的内心更加坚定:这个故事,必须要拍出来。
慧眼识珠,把"废柴"捧成影帝
说起他的选角眼光,那真的很准。
就拿刘昊然来说吧,当时网上对他的评价那叫一个惨。《燃冬》里的尴尬表演被网友截图做成表情包,说"流量明星没演技"。
很多导演避之不及,他却主动找上门:"我觉得你可以。"
拍摄时,他要求刘昊然忘掉所有明星包袱,从最基本的走路姿态开始练。"邮差每天要走几万步,你的步伐必须有那种疲惫感。"
拍摄现场,他经常会突然喊停:"你的眼神太干净了,要有那种见过世面但还保持纯真的感觉。"
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最终成就了刘昊然的惊艳表现。
"申导有种魔力,能挖出你内心最深处的东西。"有人这样评价。
历史利刃,不给侵略者留面子
《南京照相馆》开拍前,有朋友劝他:"这个题材太敏感了,要不换个角度?"
他的回答很简单:"历史就是历史,没什么好回避的。"
与某些喜欢拍"好侵略者"的导演不同,申奥的镜头毫不客气。选角时,他专门挑高个子演中国人,矮个子演日本人。
有人质疑这是刻意丑化,他拿出史料反驳:"这是事实,不是我编的。"
他还挖掘出一些事实,比如侵略者一边制造屠杀,一边拍摄虚假宣传照,企图蒙蔽国际社会。
不少观众走出影院时眼眶发红。
连汉奸角色,申奥都拒绝脸谱化处理。王传君演的翻译官既贪生怕死又良知未泯,那种内心挣扎看得人心疼又生气。
这种复杂的人性刻画,远比简单的黑白对立更有冲击力。
网络风暴,年轻人的觉醒利器
《南京照相馆》上映后,支持的人说这是良心之作,反对的人说这是煽动情绪。
最激烈的反应来自海外,某些人直接给他P遗照威胁。
但他不在乎,因为他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8.6分的评分背后,是年轻观众的真实反馈。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力。
那些威胁和攻击,不仅没有击倒他,反而成了最好的宣传。毕竟,没有什么比敌人的恐慌更能证明你的正确。
来源:步凡寻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