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央视一枝花,嫁大18岁李铁为妻,51岁已满头白发的她经历了啥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09 21:30 2

摘要:说起来张泉灵,现在好多人对她的印象可能停留在“满头白发的投资人”,但要是往前倒二三十年,她在央视的样子,可是刻在不少观众的记忆里。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她这辈子好像总在“计划之外”里打转,从一开始想当律师,到后来成了主持人,再到现在做投资,每一步都透着点“没想到”

说起来张泉灵,现在好多人对她的印象可能停留在“满头白发的投资人”,但要是往前倒二三十年,她在央视的样子,可是刻在不少观众的记忆里。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她这辈子好像总在“计划之外”里打转,从一开始想当律师,到后来成了主持人,再到现在做投资,每一步都透着点“没想到”。

其实她小时候的目标特别明确——看了几部美国法庭片,就铁了心要当国际经济法律师。为了这个目标,她从中学就泡在辩论队里,不是在备赛,就是在和人“唇枪舌剑”,用她后来的话说,“那时候练嘴皮子,比吃饭还勤快”。按说这条路规划得挺顺,高考第一志愿填的是华东政法大学,结果偏偏遇上了政策变动。

1991年上海搞提前招生,北大、复旦都在名单里,可规定得再填个外地志愿。张泉灵琢磨着,干脆选个“冷门”的——北大德语系,而且这个专业在上海只招一个人。她当时打心眼儿里觉得,这就是应付政策,大概率还是会去复旦。谁成想,通知书一到,竟是北大的。后来她总跟朋友调侃:“命运这玩意儿,比辩论赛的对手还难猜。”

进了北大德语系,她才算真正体会到“拧巴”。用她自己的话说,“不是不喜欢,是打心眼儿里排斥”。同学跟她讲德语,她能直接怼回去:“听不懂你们这‘方言’。”更让她焦虑的是前途,“除了翻译就是出国,一眼能望到退休,这可不是我想要的日子”。所以她上课总逃课,反倒把时间全花在选修课上——法学、旅游地理,只要是感兴趣的,她一个没落。

大三那年,转机悄没声儿地来了。北大和央视合作《中华文明之光》,招募学生参与,说是能跟着节目组全国跑。张泉灵一听“免费旅游”,眼睛都亮了,立马报了名。谁也没想到,录节目的时候,演播室的灯光一打,她坐在台上,突然就觉得“浑身的血都烧起来了”。后来她回忆:“那种在聚光灯下说事儿的感觉,比打赢辩论赛还爽。”

就这么着,她心里的“新闻种子”算是发了芽。毕业后她铆足了劲儿考进央视国际部,从《中国报道》的记者、编导做到主持人,一步步成了观众嘴里的“央视门面”。那时候的她,眼里全是光,同事都说“她往镜头前一站,就知道这新闻有分量”。

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候,她的感情生活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她嫁给了比自己大18岁的李铁,消息一出来,网上说啥的都有。“图钱吧”“肯定是为了资源”,各种猜测满天飞。但张泉灵啥也没说,该上班上班,该生活生活。后来在一次访谈里她才轻描淡写地提了句:“日子是自己过的,别人怎么说,不重要。”

其实那段时间,她正经历着职业生涯里最“硬核”的考验。2002年,台里派她去阿富汗,那会儿当地还在打仗,到处是废墟,老百姓住的帐篷连块像样的布都没有。她后来跟朋友说:“到了那儿才知道,课本里说的‘战乱’,远不如亲眼见的万分之一残酷。”子弹在头顶飞的日子里,她白天跑采访,晚上在帐篷里写稿子,有时候写着写着就哭了——不是怕,是觉得“能好好活着,就已经很奢侈了”。

从阿富汗回来没多久,她又去了罗布泊。在那儿,她看到有老百姓住的土房连窗户都没有,喝的水带着一股子土腥味。她说那时候突然明白:“以前总想着未来要怎样,其实活在当下,能喝口干净水,吃口热饭,就够快乐了。”

真正让她体会到“责任”两个字重量的,是非典那阵子。她每天要做三四个小时的直播,整层楼的人都不能随便走动,生怕出一点岔子。“那时候才真的怕,”她后来笑说,“但怕归怕,镜头一对准,就得把劲儿提起来。”因为她知道,全国观众都在盯着屏幕,“我们多报一句进展,大家就多一分安心”。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她不再觉得做新闻只是“喜欢”,而是“必须扛起来的事儿”。

可谁能想到,命运又跟她开了个大玩笑。2015年,她在央视待了18年,正是事业巅峰的时候,突然就递了辞职信。好多人猜她是不是受了委屈,其实背后的原因,说起来有点哭笑不得。

那年年初,她老咳嗽,后来居然咳出血了。去医院检查,医生怀疑是肺癌。张泉灵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心想“这辈子就到这儿了?”干脆咬咬牙,先把工作辞了,专心治病。结果辞职信刚交上去,医院又打来电话:“不好意思,是误诊,不是肺癌。”她拿着电话愣了半天,哭笑不得:“这叫什么事儿啊。”

辞职报告收不回来了,她索性琢磨起“下半场”该怎么过。其实前一年她就开始琢磨互联网了,总觉得“这东西跟以前的世界完全不一样,看不懂就会被甩在后面”。猎豹的总裁看出了她的心思,带她见了不少创业者。那些年轻人聊的“迭代”“流量”“生态”,听得她眼睛发亮:“原来还能这么想问题?”

就这么着,她一头扎进了投资圈。先是以顾问身份跟着博盛战队摸门道,后来成了紫牛基金的合伙人。别人都说“主持人做投资,不靠谱”,她偏不信。靠着做财经新闻攒下的“火眼金睛”,她投的好几个项目后来都成了行业里的黑马。有人问她秘诀,她笑说:“跟做新闻一样,得能看透事儿的本质。”

再后来,她又盯上了教育领域,成了少年得到的董事长。她说:“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东西太多了,得让他们能‘抓住重点’,这比死记硬背有用。”那段时间,她经常泡在公司,跟团队聊课程设计,有时候一聊就到后半夜。员工都说:“张老师身上那股劲儿,跟当年在央视做直播时一模一样。”

也就是那时候,有网友发现,曾经一头黑发的她,已经满头白发了。好多人担心她是不是太累了,她反倒看得开:“家族遗传,早年间总染,现在觉得这样挺真实的。”

说起来,像张泉灵这样从传统媒体转型的人不少,但能像她这样“从零开始”还做得风生水起的,真不多。

回头看看她这一路,从想当律师到做记者,从央视名嘴到投资大佬,好像总在“跑偏”,但每一步又都走得很扎实。就像她自己说的:“人生哪有那么多规划好的路,走起来了,才知道方向在哪儿。”或许正是这份“不按常理出牌”,才让她在51岁的年纪,活成了很多人羡慕的样子——不被年龄绑架,不被身份限制,永远对世界保持好奇,永远有从头再来的勇气。

来源:星娱乐探秘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