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计划青年导演的国际特质:讲述本土故事,连接世界观众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19:36 2

摘要: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发起主办的“向山海走去”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以下简称山海计划)已成功举办两届。凭借其独特的国际视野,山海计划已成为重要的青年电影人项目孵化平台——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球发掘影像创作领域的新锐力量,支持青年影人探索短片创作,展开对未来华语

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发起主办的“向山海走去”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以下简称山海计划)已成功举办两届。凭借其独特的国际视野,山海计划已成为重要的青年电影人项目孵化平台——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球发掘影像创作领域的新锐力量,支持青年影人探索短片创作,展开对未来华语影像文化的想象之路,也让世界通过影像重新发现中国。

近日,2025山海计划十强名单正式揭晓。多位青年导演的作品展现出鲜明的国际化特质。他们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达了继续讲述本土故事、让全球观众产生共鸣的态度。他们的故事也足以证明:中国青年与世界对话的方法有很多,也并不难。

华惠:探索跨国婚姻中的女性

华惠执导的《椰林空地》是本届山海计划唯一赴海外拍摄的作品,剧组将前往柬埔寨讲述一个关于跨国婚姻与女性困境的故事。

影片聚焦柬埔寨新娘索娜在广州产子后因家庭变故欲返乡的心路历程,通过一封欲留给孩子的告别信和梦境中的椰林,探讨当代女性的乡愁与结构性困境。华惠说:“故事灵感源于一则关于柬埔寨新娘的新闻,主人公成为跨国婚姻介绍所的一分子,负责寻找柬埔寨女孩在广州完成跨国相亲。”

《椰林空地》概念海报

华惠曾在柬埔寨生活一个月,她眼中的柬埔寨是一个辉煌又失落、裸露伤口又不断疗愈的国家。柬埔寨是母系社会,即便是最小的女儿,也有权继承家中土地。这一点引发了华惠的深刻观察:“跨国婚姻会让她们面临新处境,有落差,也有更多值得探寻的感受。”

此外,广州和金边的文化比较也为作品带来了表达空间,华惠说:“广州有珠江、翻新的历史建筑、用以城市观赏的椰子树;金边有湄公河、翻新的历史建筑、用以维持人民生计的椰子树……这种对比将呈现跨国婚姻中的身份碰撞。”

目前,《椰林空地》正在筹备阶段。“我们会请教在柬埔寨有拍摄经验的导演,并尝试官方合作与本土选角。” 对于再次回到柬埔寨,华惠充满期待,“我不准备拍力量太强大的吴哥窟,而想拍神秘又美好的仙女舞。”

华惠导演

黄芷莹:在文化夹缝中寻找共鸣

凭借在纽约拍摄的短片《散步的口音》,黄芷莹入围了今年FIRST先锋创作单元。结束西宁之旅后,她将立即投入山海计划新片《迷上鸟》的创作——深港跨境司机May和鸟类保育员阿玲意外对调了地图;在鸟的引导下,两人在各种意义的边界上游戏、游荡、游魂。

《迷上鸟》概念海报

黄芷莹毕业于纽约大学电影电视专业,作品常从女性视角出发,以实验性的方式探索事物与感情中细微的共通性,徘徊于地理与情绪上的中间地带。《散步的口音》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她介绍,该片灵感源于自己与朋友在纽约街头的漫步,讲述三个说不同语言的女孩,在纽约的夜里聊天、追逐:“纽约是个复杂的文化熔炉,我们保留母语的同时,会用英语交流,但其间必然会隐藏感受。”

在纽约期间,黄芷莹有很多实践机会。她说:“我在不同剧组做过摄影、灯光、美术、声音、剪辑、编剧等岗位工作。熟悉电影创作全流程,为我自己拍片提供了条件。”

黄芷莹导演

此前,黄芷莹还在《海边升起一座悬崖》中担任副导演。该片获得了第7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金棕榈奖。她回忆:“我当时刚去纽约不久,还没参加过纽约电影节,所以,戛纳之旅显得格外有趣,创作氛围让我开了眼界,给我带来了强烈震撼。”

谈及创作中的国际视野,黄芷莹认为这一概念有两种理解路径:“一种是作品的国际文化表达,具备丰富语言、全球性内容;一种是作品的前卫思想,即便讲述一个本土故事,也能让全球观众产生共鸣。”

肖巴尔:一场跨洲际的创作突围

在2025山海计划提案会上,旅法多年的肖巴尔难得用中文阐述项目《无人知晓》:“2019年,在法国参与国内剧组拍摄期间,我意外重逢了阔别近二十年的儿时玩伴。这次偶遇成为《无人知晓》最原始的情感种⼦……”

《无人知晓》概念海报

肖巴尔此前在法国拍摄的两部短片《云背后》《夜厂》屡获国际认可,第三部短片却因投资困境搁置多年,“在法国,青年导演的前两部短片较容易拿到扶持资金,但到了第三部短片,就必须转换赛道同大师级导演同场竞争,便很难拿到投资。我的第三个项目就差临门一脚,一度很灰心”。

转机出现在去年年底的“山海展映季·巴黎”活动上。在负责法国展映对接的同仁引荐下,他了解到山海计划,并获悉该计划致力于为青年导演提供全方位扶持。今年,肖巴尔带着尝试的心态提交了项目方案,其作品最终获得评审团认可,成功入选十强名单。他说:“我这次回国就是为了山海计划,准备拍完这部短片再回巴黎。”

肖巴尔导演

对于是否会就此调整工作重心,肖巴尔依然心怀世界:“我已创作的剧本故事,有一部分发生在国内,一部分发生在欧洲。而我在一家阿尔及利亚公司工作,写了一些北非题材的剧本。所以,我在国内、欧洲、非洲都可以拍作品。”工作环境的变化,为肖巴尔积累了足够经验。他说:“在欧洲拍电影,你得拍得符合主流电影节的要求;在中国拍电影,你可以更加自由地讲故事,即便它不符合所谓‘国际标准’。”

张胜佳:用综合媒介解码都市传说

张胜佳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作品被圣马丁博物馆永久收藏,曾入围DOK Leipzig莱比锡国际纪录片影展最佳纪录短片银鸽奖、威尼斯CIRFA艺术影像奖、UCCA“燃冉”青年艺术家奖项、伦敦Lewisham Arthouse青年艺术家奖项等。

在2025山海计划,他将带来一部与深圳龙岗怪楼有关的调查式纪录片《龙岗怪楼》,通过探索怪楼背后的都市传说,呈现私人建筑实践的张力与时代变迁下的深港文化流动。

《龙岗怪楼》概念海报

欧洲留学的时光,为张胜佳带来了开阔视野。谈及印象深刻的经历,他想到了莱比锡国际纪录片影展:“它是欧洲知名的纪录片影展,参与其中,让我得以在全球化框架下讨论作品。我上学时研究克利斯·马克等法国新浪潮导演的片子。在莱比锡时,我有天同一群导演吃饭,一位导演是当年金奖得主,也是克利斯·马克的朋友。当时,我产生了靠近行业大佬的喜悦感。”

张胜佳在上学期间频繁参加各类国际影视、设计节展,“希望找到一些机会,多发掘不同背景创作者面对不同选题的不同处理方式”。随着交流、实践增多,张胜佳找到了自己的创作喜好:“我喜欢用综合媒介呈现作品,除了实拍之外,还会使用档案研究、3D建模加入创作。”

张胜佳导演

张胜佳也把最近几年在海外积累的创作理念运用到新作《龙岗怪楼》之中,即作品既可以是国际化的、具备普遍性的,也可以是本土化的、具备特殊性的。他说:“新作里有都市传说、私人建筑事件、末日避难所、心理创伤等元素,即便观众背景不同,也不难理解。但其中也包含客家文化、民间文化等内容,拥有相应生活经验的人才更能理解。”

文 | 记者 龚卫锋图 | 海报、受访者提供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