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7日上午,知名编剧汪海林在微博发文吐槽:“某群体造假刷数据已成习惯,从电影、唱片、电视剧,全覆盖,任由这样的毒瘤存在,中国影视行业没有希望。”相关内容很快热议,尽管汪海林没有指名道姓的说“某群体”到底是哪些群体,但影视剧音乐等文化娱乐行业的数据造假问题引
5月27日上午,知名编剧汪海林在微博发文吐槽:“某群体造假刷数据已成习惯,从电影、唱片、电视剧,全覆盖,任由这样的毒瘤存在,中国影视行业没有希望。”相关内容很快热议,尽管汪海林没有指名道姓的说“某群体”到底是哪些群体,但影视剧音乐等文化娱乐行业的数据造假问题引起无数网友的共鸣和对数据泡沫、虚假繁荣的更为猛烈的吐槽。
巧合的是,同日远在深圳的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十场分论坛的会场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靳东以“引领与共生: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文化使命与新大众文艺的创新发展”为主题发表的演讲中也提到了同样的问题。在主旨演讲中靳东一方面批评短视频、微短剧批量制造“霸总”“逆袭”等“悬浮”题材;另一方面也观点鲜明地提出“当创作权被稀释成点击量,文化终将在数据泡沫中缺氧”的观点,并指出“与其诅咒流量暗河,不如去修建文化导流渠道”“内容为王是根本”,他的发言同样获得不少网友的点赞。
从网友们的发言来看,还真是天下苦流量数据泡沫久矣,水分含量过高的播放量、点赞量和粉丝滤镜太厚的口碑打造的“预制爆剧”早前已被广泛的吐槽,数据现行营销前置,从选角拍摄阶段先开始密集营销,剧集播出后刷播放量、刷豆瓣评分、刷热搜,粉丝集资云包场、社交平台刷屏点赞,剧完结后再刷一波“长尾效应”“年度佳作”的营销,一套流程下来已相当熟练,为了验证是真正的“爆”,数据也是越来越卷,xx分钟破xx万破xx纪录随处可见,看似花团锦簇一片红火,实则只在小圈子里“爆”了。
然而这场数据游戏的结局恐怕是三输。在观众角度,信任危机已越来越严重,观众们对各个社交平台上出现的所谓的“爆剧”信任度越来越低,进而怀疑各热播剧的口碑、播放量、网络讨论都是虚假的,对新出品长剧的信心不断下降。在演员的角度,一时的“爆”的确风光无限,长久来看实则伤其根本,当大多观众不再信任数据,靠着做数据起来的流量艺人,哪怕的确有进步和突破也很难躲开被粉丝之外的观众群体质疑“好评又是粉丝刷的?”对于平台来说,虚假数据繁荣可能导致广告投放结果与超高的数据呈现不匹配,亏损在所难免。
制作宣发预算不高也没有大流量演员加持的小成本黑马剧的破圈而出验证了“自来水”的力量,“电子榨菜”片单上的那些影视剧也说明了好故事对观众的吸引力能有多强,这同样证实了靳东在主旨演讲中所说的“内容为王是根本”所言非虚,影视文化产业踏着虚假数据的泡沫只会离地万尺,唯有扎实的内容才经得起时间的大浪淘沙。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盛媛媛
来源:紫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