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海人的记忆里,滑稽戏就像一碗阳春面,看似寻常却满是烟火气。说起滑稽界的"双字辈",大家脑海里蹦出的都是姚慕双、周柏春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但今天要说的这位,堪称圈子里的"特殊分子"——他名字里没"双"字,却实打实是"双字辈"成员;总是演配角,却把配角演成了观众
在上海人的记忆里,滑稽戏就像一碗阳春面,看似寻常却满是烟火气。说起滑稽界的"双字辈",大家脑海里蹦出的都是姚慕双、周柏春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但今天要说的这位,堪称圈子里的"特殊分子"——他名字里没"双"字,却实打实是"双字辈"成员;总是演配角,却把配角演成了观众忘不掉的经典。他就是李青,一个用笑声写传奇的滑稽艺术家。
一、黄金年代里的"异类"配角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上海滑稽戏的高光时刻。姚慕双、周柏春这些大师坐镇,"双字辈"演员们在旁帮衬,还有王汝刚、钱程这些新生代冒头,整个圈子热闹得像过年的南京路。李青就在这星光熠熠的阵容里,可他太特别了——别人都是瘦瘦高高、透着机灵劲儿,他偏偏身形壮硕、浓眉大眼;别的"双字辈"名字里都带"双",他却坚持用着"李青"这个单字名。
在戏里,他永远是配角:演知识分子,老实得让人心疼;扮街头青年,调皮得让人又爱又恨;化身小市民,贪小便宜的样子活脱脱就是弄堂口的张阿伯。虽然出场顺序总在一众"双"字师兄后面,但只要他往台上一站,观众的目光就被勾住了。就像红烧肉里的配菜,看似不起眼,却让整道菜有了灵魂。
二、拜师背后的"倔强"往事
李青能进"双字辈",背后藏着段曲折的故事。他最早的师父不是姚慕双、周柏春,而是张利音。解放初期,住在南市小西门少年路的李万松(后来改名李方松),因为痴迷滑稽表演,拜入张利音门下。师父给他取名"李青",盼着他能青出于蓝。那段时间,李青跟着师父学戏,上台却总紧张得手脚没处放。张利音一句"观众是来看你唱戏的",点醒了他,也成了他一辈子的表演信条。
可惜好景不长,滑稽戏演不下去了,师徒俩各自讨生活。李青跑去老城隍庙的梨膏糖商店当营业员,还做到了经理。但他心里始终放不下舞台。等到环境好转,他抓住机会进了上海曲艺剧团(现在的上海滑稽剧团),还拜了姚慕双、周柏春为师。按理说,入了"双字辈"该改个带"双"的艺名,可他没改。有人说因为那时他快五十岁,"李青"这个名字已经有了名气;但熟悉他的人知道,他是忘不了第一个师父张利音,舍不得丢了那份初心。
三、甘当绿叶的"黄金配角"哲学
在人才扎堆的上海滑稽剧团,想出挑太难了。李青心里明白,所以他不抢风头,专挑别人看不上的配角演。为了逗观众笑,他敢拿自己的胖身材开涮,却不让人觉得低俗。演《调查户口》时,他和童双春搭档,把小市民的狡黠和憨厚演得活灵活现;演《七十二家房客》,哪怕戏份不多,也能让观众记住他的角色。
有次后台,年轻演员问他:"总演配角,不觉得可惜吗?"他笑着说:"一台戏就像八仙桌,缺了哪条腿都不稳当。"这份豁达,让他在配角的路上越走越宽。就连姚慕双、周柏春都说:"戏里有李青,我们心里就踏实。"
四、最后的笑声与永远的怀念
2022年11月11日,有人去探望李青。那时他腿脚已经不利索,但一说起年轻时在足球场踢球的事儿,眼睛立马亮了:"我一开始踢前锋,后来踢后卫,最后只能守门咯!"聊到艺术生涯,他感叹在剧团出头太难,但眼里没一丝后悔。临走时,他写下"笑缘"两个字,像是给一辈子的舞台生涯做了总结。
谁能想到,短短两个月后,他就走了。纪念周柏春百年诞辰的新闻里,还能看到他的身影;转眼人就没了,仿佛带走了一个时代的笑声。现在走在上海的弄堂里,偶尔还能听见老人聊起李青的段子,笑得直不起腰。那些笑声,那些舞台上的身影,永远刻在了上海人的记忆里,成了独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印记。
你还记得李青的哪些经典表演?在评论区聊聊,一起怀念这位把配角演成传奇的滑稽大师!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