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剧史上的“二李之争”,堪称一桩轰动梨园界、不失为“恶性”的艺术竞争事件。作为郎舅关系的李万春与李少春,在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年轻气盛的双方之间,爆发了激烈的艺术较量,而且,矛盾最终还延伸至家庭内部,折射出当时戏曲界的生存现状和竞争生态。
#分享城市新鲜事#注:文中插图素材源自网络,侵删。
京剧史上的“二李之争”,堪称一桩轰动梨园界、不失为“恶性”的艺术竞争事件。作为郎舅关系的李万春与李少春,在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年轻气盛的双方之间,爆发了激烈的艺术较量,而且,矛盾最终还延伸至家庭内部,折射出当时戏曲界的生存现状和竞争生态。
李万春
李少春
此后,李万春与李少春因都爱打回力球而走到了一起,促成了短暂的破冰。两人不仅重拾昔日亲谊,还携手登台合演了《群借华》(李万春先后饰演鲁肃,关羽,李少春饰演诸葛亮)、《铁公鸡》(二人分饰张嘉祥和向帅)等戏,为观众献上精彩演出。
然而,在这场看似彼此言归于好的表象之下,往昔积怨的寒冰却仍深藏于二人的心底,并未能真正消融。这些被暂时掩盖的矛盾,如同蛰伏的暗流,一直延续至1957年,最终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再度爆发,成为京剧史上一段令人唏嘘的往事。
意想不到的是,李万春于1957年再次语出惊人,公然宣称要在戏曲界除去“二马一李”。其中的“二马”是当时戏曲界的两位领导,而“一李”就是李少春。这一言论可谓是不识时务,对于李少春来说,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引爆了他心中积压多年的怨愤。
李万春
李少春
老话说“欠债还钱”。只是无论是李万春还是李少春,他们谁也不会想到,“清算时刻”很快就来到了。在同年举行的一次京剧界大会上,李少春当众撕开了往事伤疤,揭露了姐夫李万春利用黑恶势力打压自己的一件陈年恩怨。
1939年,正在奉天(今沈阳)献艺的李万春,获悉李少春即将前往哈尔滨华乐舞台演出,当机立断中断自己的演出,抢赴哈尔滨,在中央大戏院挂出戏牌,摆出正面“打擂”的架势,主动挑起战端。不仅如此,李万春还利用与当地机关报和商业场所,四处散布流言,将李少春塑造成“誓不两立、追着打对台”的挑衅者,在舆论场上抢占先机。这番操作使得李少春甫抵哈尔滨便陷入重重困境,险些无法登台。
李万春
谁也未曾料到,这场备受瞩目的“对台戏”竟出现戏剧性反转:李少春的演出场场座无虚席,场面火爆;而李万春那边的上座率始终在三四成徘徊,场面冷清。这样的局面令李万春进退维谷,他既担心仓促辍演离哈将沦为同行笑柄,又害怕硬着头皮坚持下去会持续亏。
无奈之下,李万春只请出某帮会中的头面人物出面斡旋。最终郎舅双方商定:李少春停演三日,让李万春连演三场“临别纪念”专场,待其离哈后再恢复演出。而这场风波的善后代价全部落在了李少春之父李桂春身上,由其承担前后台在停演期间的各项损失。
李少春还公开说过这样的话:“我跟他是‘狗吃粽子——解不开的扣儿’”(见《文武全才——李少春》一书,许锦文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李少春(右)
这段往事既是两位艺术家之间的恩怨纠葛,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民国京剧江湖的生态、时代的特殊性以及人性在利益与艺术追求间的挣扎,为全面了解传统艺术的发展历程提供了生动注脚。值得深思的是,如今的京剧演员吃但是“财政饭”,衣食无忧,类似的恩怨纠葛绝迹了没有?
来源:倚竹听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