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京剧艺术的灿烂星空中,李少春是一颗格外耀眼的明星。他以卓越的表演才华,在文戏与武戏的舞台上纵横驰骋,留下了无数经典瞬间。然而,在舞台之下,他的人生却充满了坎坷与波折,家庭的责任、命运的无常,与他辉煌的演艺事业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在京剧艺术的灿烂星空中,李少春是一颗格外耀眼的明星。他以卓越的表演才华,在文戏与武戏的舞台上纵横驰骋,留下了无数经典瞬间。然而,在舞台之下,他的人生却充满了坎坷与波折,家庭的责任、命运的无常,与他辉煌的演艺事业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梨园世家,天赋初绽
1919年11月4日,李少春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京剧世家,祖籍河北省霸州市。父亲李桂春是著名的京剧老生、武生演员,艺名“小达子”,母亲也是京剧演员,家庭浓厚的艺术氛围,如同肥沃的土壤,孕育着李少春对京剧的热爱与天赋 。
李少春自幼便开始接受京剧的熏陶和训练。5岁时,他进入上海齐鲁公学读书,但因身体虚弱只读了一年便辍学。从7、8岁起,父亲聘请武功老师沈延臣在家教导他和弟弟练功,从早到晚,无论是腿功、把子功,还是吊嗓子、学戏、学文化课,他都刻苦钻研,从不懈怠。此后,父亲又陆续为他请来陈福寿、产保福教老生戏,贾得宝来教武生戏,杨瑞亭教《石秀探庄》,霍春祥教《林冲夜奔》,胡月山教《蜈蚣岭》等,课程安排紧凑得几乎让他没有休息时间 。
10岁时,李少春迎来了人生中的首次登台,在父亲主演的《岳母刺字》中饰演娃娃生岳云。他那天赋异禀的表演,赢得了父亲朋友们的夸赞,也让他对舞台有了更深的向往。此后,他不断要求父亲带自己登台积累经验,每一次演出都能收获观众和同行的一致赞许。
1931年,李家回到天津,李桂春聘请专教余(余叔岩)派戏的陈秀华和专教杨派(杨小楼)戏的丁永利教导李少春,期望他成为“文武全才”的角儿。1932年,李少春在天津北洋戏院与春和戏院试演《安天会》《打渔杀家》等剧目,初露锋芒。1933年,为了积累更多表演经验,他和老师离开天津,前往济南、青岛、汉口、南京、无锡、上海等地演出,在实践中不断打磨自己的技艺。
1934年,15岁的李少春在上海迎来了一次重要机遇。梅兰芳来沪演出时临时缺人,经人介绍,李少春出演了一出小武戏垫场。梅兰芳对他十分欣赏,两人还合演了一出《四郎探母》,这不仅是李少春艺术生涯中的高光时刻,也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余门学艺,崭露头角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桂春一家回到天津。中国大戏院经理孟少臣邀请李少春演出“四天五场”,他在演出中展现出的精湛技艺,让上座率从最初的平淡到后来场场爆满。北京新新大戏院的经理看过后,也向他抛出橄榄枝。到京后,李少春正式拜丁永利为师,同时,经过多方努力,退隐在家的余叔岩在看过他的几出戏后,答应收他为徒。1938年10月19日,李少春在北京举办了隆重的拜师典礼,成为余叔岩的弟子,这也标志着他在京剧艺术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
余叔岩对李少春寄予厚望,为他约法三章,并因材施教制定课表,教授了八出武戏,还将余家祖传的拿手好戏《定军山》倾囊相授。然而,生活的压力让李少春不得不继续演出以维持生计,他打着“余派传人”“余叔岩亲授”的招牌上台表演,甚至演了余叔岩明令禁止的猴儿戏,这使得师徒关系产生裂痕,逐渐疏远 。尽管如此,李少春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前进的步伐,他在舞台上的表演依然备受欢迎,场场爆满,用实力回应了外界对他的质疑。
名扬上海,誉满全国
1939年,李少春到哈尔滨演出,与擅演猴儿戏的姐夫李万春形成打擂之势,两人的精彩表演成为当时戏坛的佳话。1940年,他应上海天蟾舞台邀请回到上海演出,大受欢迎。在这里,他结识了正工青衣侯玉兰,两人合作演出《四郎探母》,结下深厚情缘。从1940年到1945年,李少春大部分演出都在上海进行,他的表演深受上海观众喜爱。1943年,他在沪演出长达半年,打破了传统折子戏连续演出时间最长的纪录 。
日本投降后,李少春响应时事排演《文天祥》,该剧慷慨激昂,表达了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大受欢迎。但由于国民党审查不过,仅上演两场便被禁止。1946年,上海天蟾舞台邀请众多名角表演,号称“十大头牌”,李少春在其中脱颖而出。1946年8月,他演出《百战兴中唐》,前饰雷海青,中饰南霁云,后饰郭子仪,连演五天,精湛的演技让观众为之倾倒。1947年1月,他与程砚秋合作再演《百战兴中唐》,吸引了众多原本冲着程砚秋而来的观众,名声进一步远扬 。
1948年,李少春萌生改编京剧《野猪林》的想法。他在请教郝寿臣后,融合余派、谭派、麒派等各派长处,加入太极剑等表演形式,历经半年编写完成。9月初,他在上海参加“救济水灾平剧义演”。9月28日,《野猪林》在北平长安戏院首次公演,大获成功,一演而红。此后,《野猪林》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多次在重要场合演出,包括为中央领导人表演,还三次进入中南海演出,并于1962年被电影化,让更多观众领略到这部剧的魅力 。
新中国成立后,李少春积极参与剧团的建设和发展。1950年,起社与金昇社合并为新中国实验京剧团,后转为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工作三团。1952年,他参演京剧《宋景诗》,获得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表演奖。1953年,他以京剧队队长身份随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京剧队凭借《闹天宫》《雁荡山》等剧目获得集体一等奖。1955年,中国京剧院成立,李少春被任命为中国京剧院第一团团长 。
在这一时期,李少春不仅在国内频繁演出,还多次随中国代表团出访其他国家,传播京剧艺术。1954年,他随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度、缅甸,印度总理尼赫鲁对他的演出赞不绝口,他还获得了缅甸总理吴努所赠的金质奖章。1956年,他随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在东京演出,掀起“京剧热”。1957年,他随中国艺术团出访南美,所到之处喝彩不断,让京剧艺术在国际上声名远扬 。
家庭责任,情感纠葛
在辉煌的演艺事业背后,李少春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家庭烦恼。父亲李桂春虽然在京剧界赫赫有名,但却沉迷赌博,这使得家庭经济状况不稳定。1941年,李桂春因赌博欠下天津富丰银号巨额债务,银号老板王伯华提出,只要女儿王次君能与李少春成亲,赌债就一笔勾销 。
此时的李少春正与侯玉兰热恋,但在父亲的压力和家庭责任面前,他无奈选择屈服,牺牲了自己的爱情,与王次君结婚。1942年,李少春与王次君在天津完婚,婚后王次君生下儿子李浩天,她长年带着儿子在天津生活。而李少春与侯玉兰的感情始终难以割舍,1944年,他又在北京与侯玉兰结婚,组建了另一个家庭 。
从此,李少春肩负起两房家庭的重担,经济压力巨大。他不仅要养活两房妻子和6个儿女,还要照顾父亲一家,甚至侯玉兰抽大烟的母亲和舅舅也需要他供养。尽管生活艰辛,但他始终努力平衡着家庭与事业,在舞台上绽放光芒,在生活中默默承担责任 。
时代浪潮,命运沉浮
20世纪50至60年代,李少春先后参与了《白毛女》《满江红》《红灯记》等剧目的改编创作,在这些剧目中,他成功运用传统京剧表演技巧塑造现代英雄人物,为京剧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红灯记》中,他最初塑造了“李玉和”这一经典形象,后来他的学生钱浩梁也是按他的模式来演绎这一角色 。
然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让李少春的人生急转直下。他因旧时代唱戏的经历遭受冲击,被公开批斗数次,家也被抄,一家人被扫地出门,只能住进狭小的平房。1970年,他虽被平反,但却无法再登上舞台演出,只能被派往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曲学校教戏 。
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生活磨难,让李少春的身体每况愈下。他先后罹患心肌梗死和脑震荡,最终转化为脑血栓。1975年9月21日,这位京剧大师因心脏病、脑血栓并发,在北京逝世,年仅56岁。次年,侯玉兰也追随他而去,夫妻俩的人生画上了令人唏嘘的句号 。
李少春的一生,是为京剧艺术奉献的一生。他在舞台上的卓越成就,成为京剧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他在家庭生活中的无奈与担当,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坚韧。尽管他的生命如流星般短暂,但他的艺术光芒却永远照耀着京剧舞台,他主演的《野猪林》《将相和》《满江红》《白毛女》《红灯记》等经典作品,至今仍被一代代戏迷喜爱和铭记,他的名字也将永远铭刻在京剧艺术的丰碑之上 。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