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唱片易有伍的幸福退休生活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2 10:09 2

摘要:有关雨果唱片创办人易有伍的介绍太多了,老易参加电台广播、音展活动,也进行了非常好的推广。认识他多年,却从来未曾在杂志社聊聊老易的人与事,这篇文章从一些不同角度来看看,现在安享幸福退休生活的老易。

原创 赖英智 新音响New Audiophile

有关雨果唱片创办人易有伍的介绍太多了,老易参加电台广播、音展活动,也进行了非常好的推广。认识他多年,却从来未曾在杂志社聊聊老易的人与事,这篇文章从一些不同角度来看看,现在安享幸福退休生活的老易。

老易说他在1970年代购买的黑胶,至今听起来还是效果棒棒的

雨果唱片曾为毕玉奇出版过一张《乡籁》专辑,我们就从这里开始认识这位生活玩家。清朝有过一个叫“小刀会”的民间秘密组织,因其成员以小刀为标记,成员多为农民、手工业者、水手、搬运工、城市游民。小刀会的成员是真真正正的小人物,他们并无什么成为大英雄的壮举,只是想把日子过得好一点。后来人们将其故事进行改编,舞剧《小刀会》成为中国民族舞剧的代表作品之一。

1959年上海歌剧舞剧院首演,1991年雨果唱片发行了《小刀会》专辑。更早在山东博山,1973年淄博市文工团上演《小刀会》,需要向社会多招聘四位二胡演奏,19岁的毕玉奇夺得第一名。

虽然最终因各种原因毕玉奇与音乐事业失之交臂,但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毕玉奇,并没有因此消沉,他在美工设计、摄影、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样样能行;中小提琴,板胡、二胡、京胡、椰胡等十余种乐器臻于专业水平。他还精通电器维修,谁家收音机、电唱机坏了,找他修好了往回送还搭上个西瓜包子点心。

老易收藏许多古董音响,每隔几个月就会更换着玩,右边的书架箱是他花了不少心血研发的66系统

Cello的调色盘、电子管前级+专业晶体管后级,混搭也很好听

毕玉奇热爱家乡,而家乡百姓也对他推崇备至,博山的大街小巷的餐馆酒店以悬挂毕玉奇题字的牌匾为荣,他的篆刻得到高度认可。很多人贪多务得,博而不精,但毕玉奇爱一门精一门,任何兴趣一入门就玩命钻研。虽然在摄影、书法、篆刻等领域都卓有成就,但是音乐一直是毕玉奇最放不下的牵挂,他汲取博山民间文化创作的《乡籁》终于被认可,2015年由雨果唱片录制出版。易有伍说:“因为我不商业,才能做自己想做的唱片;因为热爱,毕玉奇的《乡籁》才能成为经典。”毕玉奇和易有伍有一个共同特点:为人谦和,虽然多才多艺造诣又高,但异常低调。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各种艺术往往彼此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台湾摄影教父阮义忠在摄影之余,最喜欢的就是听黑胶唱片;而老易在音乐之余,最喜欢的是摄影。“搞艺术的人,无论搞摄影还是搞音乐,一定要涉猎广阔,要先博而后精,如果不开拓眼界,在艺术的领域就很难提升。”他的多部摄影作品包括《香巴拉并不遥远》、《客家妹子》、《情荷》等曾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加坡展出,许多雨果唱片封面就用了他的摄影作品。

天花板的装修可以借镜参考

只要在家里,老易几乎音乐不停歇,他欣赏大量国外唱片公司的好录音

位于地下室的母带后期工作室

“雨果”是易有伍的英文名字Yew Goh,但是老外常常把他的名字叫成Hugo,老易将错就错把公司命名为Hugo。“雨果”还有第二层意思,老易说希望用“雨”水浇灌种子,长出音乐的“果”实。而事实也的确如此,1986年,雨果录音制作公司正式成立(当时仍有公职在身,老易以释普长笔名作为雨果制作人),首先推出三盘《广陵琴韵》古琴专辑的卡带销量相当好,其他公司大跌眼镜。其实他先前走过的路仿佛都是在为“雨果”作准备。

他是民乐高手(曾是1977年香港中乐团建团时的高胡、二胡演奏员),又拥有小提琴八级特优文凭和英国圣三一音乐学院大提琴LTCL演奏文凭;他还指挥过香港中乐团、爱乐民乐团等民乐团演出过三百多场音乐会,二胡演奏、三重奏(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也有丰富的演出经验。易有伍学习了艺术行政管理课程,多年担任香港音统处的音乐主任。老易开始录音大约是1980年左右,当时他指挥香港爱乐民乐团,彩排演出时经常带着SONY 开盘机和两个话筒去,边指挥边录音,后来对录音的心得渐入化境,甚至成为香港几家唱片公司特邀的录音导演。

Cello的Audio Palette调色盘精度可达0.25dB一级,是后期的好工具老易却更喜欢下面那两部Altec均衡器,虽然只有8段,但每段都是独立元器件调整,效果更好

左边的UREI(联合录音电子工业)音箱用来监听流行音乐,右边的K+H(现在的Neumann纽曼)用来监听古典与民乐

不同的开盘机用来对应各种特殊音源播放

易有伍嗜好一切音乐,对于乐器则最爱古琴,伯牙为钟子期奏古琴,具有士为知己死的浓厚人文色彩,也印证了古琴能修身养性的论调。至于二胡则过于悲怆,容易令人身心俱疲。很多发烧友喜欢雨果的录音真实感,早期老易会在唱片中详列乐器与麦克风摆位图,但他还是认为唱片无法完全复制音乐现场。老易说录音本领是没有高低可分,最后差距只存在于业精于勤还是荒于嬉。从1970年至今几十年他不停地买唱片、仔细聆听分析每一个版本,理解世界唱片水平的演录高度;另一方面仰赖于丰富音乐经验,所以虽是自学录音,却也成绩斐然。老易说他是个杂家,是制作人兼录音师、后期制作,还包办摄影师、题字画画、推广宣传等,简单定位成录音师其实他不乐意!

这些设备有需要时再搬出来使用,老易说他后期母带制作收费一万多元,但绝对物有所值

挂满整个墙壁的线材,墙后面是复杂的隔离电源处理和再生电源,共打了三根铜棒接地

另一套音响系统

左边是宝华B&W 808音箱,中间是雨果66系统的普通版书架箱,右边是K+H的三路电子分频有源监听音箱

雨果的录音制作标准是通透中正,富于现场的鲜活感又没有过多粉饰,他很讨厌那些刻意在调音上加油添醋的所谓发烧录音。为了搞好录音,他明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又一头栽入器材领域进行研究。老易对器材的理解十分感性,他不仅看参数与功能,更在意声音是否温暖有厚度,又通透有分析力。老易说90代末雨果开始做母带处理、代加工LPCD、UPM(包括LPCD45、LPCD1630、UPM、UPMAG、UPM24K)等等,至今总数超过一千多张,香港流行歌手的名碟几乎都做过。在做后期的历程中,他搜罗了很多世界名机(监听音箱、Mixer、电源、线材、时钟系统等等),花了上千万元,听它们的特点,再把这些经验与心得用于后期制作上。

多年来遇到稀有器材还会一口气买几部,久而久之累积了一大仓库的古董设备,老易发现其中有个产品比较容易改变声音,获得自己想追求的效果,就是线材!这种变化不是通过EQ、处理器、软件能做到的,比如制作Beyond和张学友的后期,需要很有能量与气势(不论是大小音量监听和播放);制作古琴却需要轻盈剔透灵动,一般录音室用的线材是不可能满足的。在超过一千个专辑的实践中,他对各环节用哪种线材已经累计了丰富经验,所以顺势推出了雨果品牌的线材。只是他讨厌包装和炒作,所以推广并不积极。

老易开发了CD机、功放、音箱等不同产品

又是另一套系统,天花板经过不同处理,这个空间也可以当作录音棚使用

右边那对塔状音箱是Sequerra,设计者Dick Sequerra让马兰士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他研发的Marantz 10B收音机至今仍是经典,这对音箱认识的人就不多了

老易设计的线材全凭耳朵和经验收货的,要说有什么窍门,那就是二十多年超过一千张后期制作的经验累积。他当然知道阻抗、感抗、容抗、材质等等对声音的影响,但这些和模拟、数字失真的情况一样,不是单一仪器可以测量出来的。也许职业反应,他能很快知道哪些材料的线用在哪个环节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绝不会瞎子摸象,更不需要糖衣包装和吹嘘!2023年雨果推出了整套音响器材66系列,因为是老易66岁时推出故此为名,66系列的售价为6.6万元。

2025年推出的26系列的普通版本预计售价2.6万元。雨果66系列包括1台带前级功能的CD机、1对单声道后级和1对书架音箱,还有专为66系列而设计的脚架、线材和电源处理器。老易说他在顺德杏坛粤晖的新房子和工作室装修时,发现木材对声音的影响。发烧友都知道扩散、吸音,但不太有人关心声音的“传输”,这方面先辈们在古琴、提琴等的制作智慧是非常高深的。于是他开始在音箱做各种实验,陆续取得实质性成果,疫情被困迫使他更加专注和投入,最终把其他配套产品都做起来。

左边的近场监听音箱是日本木内和夫的作品,同轴单元设计

中间的Weiss与索尼PCM1630都是专业器材,与现代的雨果功放毫无违和感

Denon的970FA电台版CD机与德国Semrau EB 068调音台都是已停产的好东西

66系列的研发团队还包括老易的入室录音弟子郭锦,音响弟子彭伟业,他们提供了很多协助。老易说演录优秀的唱片会使人一辈子受益,好的音响也应该如此,有使人修心养性的功能。雨果的产品非常注重音乐感、灵动性、线性,大中小音量都能感动人,既能传输得惊天动地又能表现轻盈淡雅!66系列的普通版本预计售价仅2万多元,性价比非常高,老易却说他不需要名利,准备将设计成果交给其他公司操作,他准备好好享受退休生活。原本雨果的录音棚在广州番禺区的雅居乐,几年前到访顺德逢简水乡让他发现新大陆,毅然决定卖掉以前的小别墅,所得款项用来购买新的大宅与五、六百万元装修费还绰绰有余。

60年代美国Altec的壁挂式监听音箱,用麦景图MC30胆机推动声音一点不老气

平常绘画时听的音响一定要容易入耳,选用了古董Marantz Model 7前级

顺德的逢简水乡堪称岭南一绝,有“广东周庄之称”。逢简逢简,相逢简单,与顺德特色水乡不期而遇打个照面,身心轻盈而舒畅。四面环水、古风犹存,拥桑基鱼塘之风貌,具岭南水乡之神韵。水乡粤韵,诗书人家。古屋有百余间,古树遍布,石板古道纵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派诗情画意。这里有宋代的石桥、明代的古祠、清代的进士坊木牌楼等,印证了逢简昔日的繁华和深厚的历史。旅行者既可以泛舟于河流之上,也可以在两岸的石板路上散步。步入逢简,仿佛穿越回明代的江南水乡,这里没有固定的景区入口,街道与巷道交织,古宅错落有致,即便是初次探访,也能轻松游走其间,享受那份迷失在古韵中的乐趣。

光线通透的画室,看了神清气爽

老易年轻时喜欢摄影,现在背不动大相机,改用画画来抒发情感

文明桥、巨济桥与金鳌桥等三座石拱桥,是逢简不可错过的风景。巨济桥与文明桥始建于宋朝,历经千年风雨沧桑;金鳌桥则是清朝康熙皇帝御赐之物,平添了几分皇家气派。乘船游水乡别有一番风味。小船悠然穿梭于碧波之上,让人全方位感受逢简水乡的温婉与宁静。逢简同时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石桥上的石狮子、停泊在岸边的乌篷船、路边小贩手中的美食…每一处都是绝佳的背景,即便是手机抓拍也能定格下独特的韵味。

当然必须提到这里的地道小吃:双皮奶的细腻、鸡仔饼的香脆、鲮鱼饼的鲜美、姜撞奶的辛辣与甘甜交织、花生糖的香浓、芝麻糊的醇厚、糯米糍的软糯……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均安蒸猪、脆皮糯米鸡、手打墨鱼饼、鲮鱼包、拆鱼羹等,香鲜传错杂,脆美食沉酣,老饕肯定抵挡不住诱惑。

即便眼睛老花,玩音响的心态却很年轻

现在老易比较少亲自录音了,工作多半交给助手郭锦负责,他乐得清闲游山玩水

自从搬迁到逢简之后,老易说他终于可以放松休息了。没有经济压力,不追求名利,每天有悦耳好听的音乐怡神,绕着水乡转一圈权充健身,饿了有俯拾可得的美食,而且消费又低廉实在,实在让人羡慕啊。几年来此处的房价没有太多波动,距离广州市中心1小时左右车程,空气清新得连灰尘都很少,院子旁边的水稻就是逢简村五人龙舟比赛的场地,老易在此生活安逸得很。每年老易都会自驾去云南、西藏,现在几个志同道合的驴友专找没有开发,自然朴素人烟稀少的地方,据说有个小村子极为封闭,他们是极少数进入的外地人。在这种地方旅游当然条件艰辛,老易却乐此不疲,他说香格里拉已经去过几十次,但仍有新鲜事等他去发现,人生路上的不断惊喜,让生命别具意义。

来源:新音响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