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月新番在《秦吏》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名少年,他冒充朝中高官的儿子进行诈骗,但很快就被识破了。
一、冒充者的破绽:认知差距的残酷体现
七月新番在《秦吏》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名少年,他冒充朝中高官的儿子进行诈骗,但很快就被识破了。
他之所以被识破,并不是因为智商不够或者演技拙劣,而是输在了见识和人脉上,他永远无法伪造“权贵教育”。
他识字,甚至略懂律法,但对秦朝朝中那些高官及其子弟的真实生活一无所知。他只能靠猜测来假冒,自然就破绽百出。
·他不知道,真正的权贵子弟(如李由、冯敬)自幼便学习“秦律”,并且有着父辈的“一对一辅导”,并非泛泛而学;
·他不明白,“高干子弟”的日常交往、言谈举止,从小经过耳濡目染的浸泡,早已形成肌肉记忆;
·他更不懂,权贵阶层的思维方式,是长期环境塑造的结果,不可能靠着临时的模仿就可以得到。
“秦律”其实是一套治理规则,只有真正弄懂了这些规则,才能有应对的底气。少年的差距,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认知维度的差异。
二、教育的本质:环境塑造的“隐性知识”
普通人与权贵子弟之间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到了十几岁时,差距巨大。
1.系统性训练 vs. 碎片化学习
·权贵教育:权贵子弟平时有着完整的“秦律”(社会规则)灌输,况且父辈间常常资源交换,还有真实场景的刻意练习;
·普通人教育:普通人子弟靠的是道听途说和零散经验,父辈几乎提供不了有价值的东西,学习缺乏体系,更没有真实场景的刻意练习。
2.人脉与见识的复利效应
·权贵子弟从小接触社会领军人物,潜移默化“规则制定者”的思维;
·普通人子弟只能靠想象揣摩“规则制定者”的逻辑,自然漏洞百出。
3.气质的不可伪造性
总而言之,权贵气质以及普通人格调,都是长期环境内化的结果:
少年假冒行不通在于,李由、冯敬们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对“秦律”很熟稔,知道边界在哪里;知道何时谦逊,何时强势;对危险的敏感也不一样,知道何时进,何时退。
“规则”这种东西,往往无法用言语准确描述,但它确实存在。有些人一出场,你就能感受到他的与众不同。“秦律式的隐性知识”,无法靠文字速成。
三、现代社会的“冒充游戏”:恐惧制造的认知盲区
有些人可能会反驳我,现在有很多人假扮权贵或权贵子弟,并且行骗成功了。
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被骗者心中有恐惧。正是这种恐惧,让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有机可乘,最终导致他们被坑蒙拐骗。
假如你足够清醒,没有行骗者所制造恐惧,你一眼就能识破他们的伪装。一个真正在权贵环境中成长的人,其所言所行会流露出,“秦律”和人际关系的一致性。
这是装不出来的,行骗者只能表演表象,一旦深入“秦律”,立刻原形毕露。除非行骗者真的在“权贵子弟”环境中生活过两三年,才有可能蒙混过关。
四、教育的终极突围:环境塑造与认知升级
因此,我们若想让孩子“突破认知鸿沟”,模仿“权贵”没有任何作用,带来的是虚荣。
我们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像那些“权贵子弟”一样成长。同时,我们也要觉察自己的恐惧,不要让恐惧蒙蔽了我们的心智。
或许你会说,不知道如何创造“权贵子弟”的生活环境。不过,如今是知识付费时代、智能时代,你完全可以找到“权贵”和志同道合的人,然后与之一起学习。自然而然地,子女通过耳闻目睹,也在学习“权贵”,也与你志同道合。
结语:规则与觉醒——在驯服与反抗之间
“秦律”可以背诵,但“律令背后的权力逻辑”只能靠环境沉淀,这就是少年之所以失败的关键点。
教育的差距,本质是认知维度的差距——
·普通人学习“秦律”,视之为“神圣”;
·高人在“秦律”上游走,视之为“工具”;
·觉醒者更进一步,看透“秦律”,不被其所定义。
教育在于:
·获得解构规则的眼力(知道游戏怎么玩)
·获得重构规则的胆识(敢对游戏说不)
让我们像高人一样思考,像少年一样抗争,以非行骗的方式抗争——成为觉醒者。
来源:胡梦梦说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