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80%爆款!凭什么西安成为“短剧之都”?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5-22 09:29 2

摘要:这样一句浓烈而决绝的台词,在今年年初曾刷爆整个抖音和朋友圈。它出自一部只有几分钟一集的短剧——《好一个乖乖女》。

文 | 徐昕蕾

“请务必,永远,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

这样一句浓烈而决绝的台词,在今年年初曾刷爆整个抖音和朋友圈。它出自一部只有几分钟一集的短剧——《好一个乖乖女》。

几秒钟的沉默,男主角满含情绪地凝视,随后是女主角泪水打转的眼神。在这个视线极短、节奏极快的世界里,它击中了无数观众的情绪神经。

在中国,有很多城市在拍短剧,但没有一座城市像西安这样——以一种几近执拗的方式,把短剧拍成了一项产业、一种风潮,甚至一种文化。

2025年,这座古城又新增了三座影视拍摄基地。全国60%以上的微短剧产自陕西,而爆款剧中有80%则由西安承制。人们开始用“短剧之都”来称呼它,带着一点好奇,也带着一点质疑:

凭什么是西安?

01

一种延续的“通俗传统”

西安是一座具有历史纵深感的城市,但它从不满足于只做一个沉思的角色。

在中国的城市中,西安是罕见的“既古老又世俗”的存在。它是十三朝古都,但又是摆摊小贩、老城腔调、市井生活的日常拼贴。短剧的通俗性、大众性,与这座城市的气质之间,产生了一种近乎天然的联结。

要理解短剧在西安的繁盛,或许要从一档二十几年前的栏目剧说起。

2004年,陕西电视台推出《都市碎戏》,以方言出演、轻体量制作、紧凑节奏讲述城市生活中的小故事,在当时的陕西可谓家喻户晓。

它不是严肃的电视艺术,而是几乎在模仿现实的喧嚣——带着生活的粗粝感与一丝调侃,极具亲和力。更早的还有《百家碎戏》等系列,几乎可以看作西安短剧“审美趣味”的雏形。

这些作品为今天短剧产业的观众心理、演员储备、制作思维,打下了一个低调而坚实的基础。

▲短剧影视基地

多年之后,当手机屏幕上的短剧热潮席卷而来,西安并不是跟风者,而是久候良机的旧识。

02

一种“广告逻辑”的胜利

要理解短剧产业的爆发,仅靠“传统”远远不够。

真正让西安短剧产业迅速规模化的,是它从广告行业那里继承来的内容逻辑。2018年前后,一批本地创业团队开始从事信息流广告制作业务,将网络小说浓缩为一分钟内的真人演绎短视频,以情绪刺激为主导。

这是一种赤裸的转化逻辑:十秒吸引注意、三十秒制造反转、一分钟完成爽点。

这套广告逻辑,正是后来短剧崛起的雏形。

2020年后,随着广告市场退潮,许多原本的广告制作人转向短剧,他们发现自己已经拥有了最重要的能力:制造欲望、制造节奏、制造点击。“广告出身”使他们比传统影视人更懂观众、更懂效率。

爆款短剧《无双》的导演张孝君曾说:“一部短剧最重要的不是情节,而是情绪浓度。”而这种高情绪浓度的表达,恰恰是广告人最擅长的。2023年,《无双》在上线短短8天内充值流水破1.2亿元,引来业界关注。

03

一种“流水线”的拍摄文明

在西安,短剧拍摄越来越像一项工业活动。

它不再是导演与演员的艺术实验,而是一种流程高度标准化的内容生产:剧本策划、场景搭建、角色分配、镜头调度、后期包装,甚至“黄金六分钟”剧作公式都已经被不断压缩打磨到秒表级的精度。

2025年西安又新设了三座影视基地,为剧组提供一站式配套服务,从场景到服装、从道具到化妆、从后期剪辑到平台接入,应有尽有。

这是一种新的影视文明萌芽:节奏比电影快、生产比电视剧高效,几乎成为一座城市里“内容工厂”的象征。

在这个过程中,西安高校资源也起到关键作用。大量表演、导演、编导专业的毕业生成为短剧行业的骨干力量。他们年轻、有冲劲,更重要的是,愿意留在这座城市。

西北政法大学的毕业生小伟已在西安短剧圈打拼四年,演过几十部短剧的男主角,今年还拿到了“2024年观众挚爱艺人”奖。“我不想去北上广,那边卷得太厉害,在西安有舞台、有角色,还有生活。”

短剧给了年轻人留下的理由。

04

一种文化自觉的转向

当然,不是所有短剧都是“情绪+爽感”的组合。

从2024年底开始,一批西安短剧制作公司开始尝试文化内容与短剧逻辑的融合。用短剧讲非遗、讲历史、讲现实议题。他们发现,观众的情绪不仅可以来自“打脸逆袭”,也可以来自“文化认同”。

比如,一部以秦腔传统名剧为底本的短剧《火焰驹》让传统戏曲焕发了新生。每集仅有两分钟,却剧情紧凑,悬念迭起,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真正实现了跨界融合。

这种“文化短剧”正逐渐成为西安短剧的新方向。

它更适合这座城市。

这座城市的街巷中,本就流淌着庙会、曲艺、碑林、旧书、皮影……而短剧,作为一种新的叙事容器,正在重新激活它们。

未来,西安计划将非遗技艺、历史地标、文化人物等资源,纳入短剧内容开发体系,形成“千年古都+微型叙事”的文化品牌矩阵。

这不再只是“爆款”的生意,也不再只是资本的热潮,而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用最短的时间,讲最多的故事,抵达最广的观众。

05

下一步:三城鼎立,西安何为?

在短剧产业地图上,西安的领先地位仍稳固。但新的挑战也在逼近。

2024年,横店、郑州等城市迅速追赶,在政策、场地、演员储备、内容研发上都展现出雄心。尤其是金华横店,凭借强大的影视工业化体系,正在以量产模式进入短剧行业。而郑州则建立了全国首个短剧专业委员会,集聚了超过3万名从业人员,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西安的“价格优势”正在减弱,未来的竞争核心将不再是“快”,而是“好”。

丰行文化的CEO李涛曾在首届短剧高峰论坛上分享:“我们坚持使用‘S级剧本’标准。如果剧本达不到,我们就打磨、精修,直到剧本达到这个水平。”

这是西安短剧进入“品质阶段”的信号。

这个阶段,西安要做的,是在情绪之外,找到内容的深度;在爽点之外,找到文化的根基;在效率之外,找到审美的自尊。

06

短剧之外,是一座城市的野心

西安的短剧崛起,不只是一次文化偶然,它是这座城市在信息时代重新寻找自身位置的一次努力。

它不满足于做历史的陈列室,也不愿只在博物馆里说话,它要活在今天的屏幕里,活在三分钟的情绪中,活在短暂又喧嚣的注意力里。

而在这短暂之中,它也试图留下某种永恒的东西。

于是我们看到,在竖屏之外,是城市的地平线,在短剧之外,是西安的野心。

来源:小萝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