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正当舆论场沉浸于文化自信的狂欢时,一则来自美国加州的言论却如冷水泼面,69岁的演员孙海英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哪吒复活抄袭耶稣,中国文化缺乏原创性!
文|人物娱记
编辑|人物娱记
今年二月份,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球票房突破150亿元,成为中国影史首部跻身“百亿俱乐部”的现象级作品。
影片以传统神话为底色,融合现代价值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文化对话”展映片。
但是正当舆论场沉浸于文化自信的狂欢时,一则来自美国加州的言论却如冷水泼面,69岁的演员孙海英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哪吒复活抄袭耶稣,中国文化缺乏原创性!
此言一出,全网哗然,中国观众对哪吒形象的认知可追溯至宋代《三教搜神大全》,其“莲藕塑身”的设定源自道教太乙真人的法术体系,与基督教“耶稣复活”的宗教叙事相隔千年,文化逻辑南辕北辙。
孙海英却强行将两者关联,甚至断言“吴承恩”之名隐含“承受神恩”之意,将《西游记》曲解为“基督教寓言”,这种“文化嫁接论”被学者斥为“对东方哲学体系的粗暴肢解”,网友更以“马里亚纳海沟级脑洞”嘲讽其逻辑断裂。
争议背后,孙海英的动机引发猜测,有观点认为,定居美国的他试图通过极端言论博取关注,甚至被指与某境外宗教组织高频互动有关,其社交账号被封前30天内,71%的内容涉及宗教议题。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一面宣称“美国历史更悠久”,一面被拍到在街头拾荒,辩解称“协助教会环保”,却又流露“想回国看风景”的矛盾姿态,这种撕裂感,恰似他口中“莲花与十字架”的荒诞拼接。
孙海英的“开炮体质”并非始于今日,早在2010年,他便因“中国电影已死”的言论与冯小刚掀起“世纪骂战”。
当时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斩获6亿票房,孙海英却公开宣称“送我票也不看”,并批评商业片“装洋蒜”“坑骗观众”。
冯小刚以“需要吃药可以送药”暗讽其“被激情烧坏脑子”,双方你来我往,将私人恩怨升级为“艺术与商业”的路线之争。
这场交锋不正是在彰显中国电影转型期的阵痛,冯小刚以《非诚勿扰》《私人订制》等作品奠定“贺岁片教父”地位,其“商业养活艺术”的论调被视为市场化的生存智慧。
而孙海英则高举“艺术纯粹性”大旗,痛斥“娱乐至死”,不过当孙海英主演的《无贼》与冯小刚的《私人订制》同期上映时,前者票房惨淡,后者却成现象级爆款,市场用真金白银为这场辩论投下关键一票。
耐人寻味的是,孙海英的“艺术洁癖”与其现实选择形成反差,他一面抨击商业片,一面参演多部豆瓣评分不足5分的作品,他声称“不看国产片”,却为妻子吕丽萍主演的《玩酷青春》站台宣传。
这种言行分裂,被网友戏称为“石光荣式双标”,剧中那个耿直军人,终究未能战胜现实的名利场逻辑。
2021年移居美国后,孙海英的言论愈发激进,他将国足失利归咎于“缺乏信仰”,称“中国文化源头是耶和华”,甚至建议“中国人信基督解决国际问题”。
这些言论与其早年塑造的“红色硬汉”形象形成巨大反差,被批“文化自矮化”,更讽刺的是,他一面贬低母国文化,一面被曝因EB-1A签证拒签滞留美国,陷入“拾荒疑云”。
吕丽萍的争议行为进一步加剧舆论反噬,她在安倍晋三遇刺后发文哀悼,美国独立日高调庆贺,被指“伤害民族情感”。
夫妇俩的“逆向文化输出”模式,即通过贬低东方文化抬高西方价值以获取关注,最终导致社交账号封禁、路人缘崩塌。
当网友质问“为何不加入好莱坞”时,孙海英的沉默暴露了其尴尬处境,他既无法融入西方主流文化圈,又丧失了故土的情感认同。
孙海英的争议轨迹,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身份困境,从《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到“崇洋牧师”,从“艺术卫士”到“流量小丑”,他的每一次转身都伴随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剧烈碰撞。
但可悲的是,这种碰撞未能升华为文化对话,反而沦为哗众取宠的表演,真正的文化自信,绝非靠牵强附会的比附或自我贬抑的谄媚,而应植根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
当《哪吒2》以东方美学征服世界时,孙海英们却困在“文化失语症”中,用撕裂的价值观书写着个体与时代的双重悲剧。
这或许提醒我们,在跨文化对话中,比“说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说”,唯有立足本土、尊重差异,才能避免沦为“无根的文化游魂”。
来源:人物娱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