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永淳儿子哥大毕业“家里蹲”,但更多人连“蹲”的资格都没有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20 23:27 1

摘要:最近,前央视主持人郎永淳在社交平台上透露,自己的儿子从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已经一年多了,至今没有找到工作,还试探着问他:“能不能再啃老三年?”

最近,前央视主持人郎永淳在社交平台上透露,自己的儿子从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已经一年多了,至今没有找到工作,还试探着问他:“能不能再啃老三年?”

这一句话,迅速在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名校硕士,名人之子,怎么会找不到工作?而更让人唏嘘的是,这场“啃老”背后,其实藏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存现实。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难道哥大的硕士也“不值钱”了?但回过头看,这其实并不意外。无论名校光环多么耀眼,就业市场只认硬通货——而在今天,学历早已不是唯一的筹码。

据报道,郎永淳儿子的硕士专业是经济统计学和哲学。这是一组兼具数据理性与思辨深度的双学位组合,一边训练数量分析与模型构建,一边锤炼抽象逻辑与批判思维,在学术研究、公共政策、战略咨询等领域都有广泛的理论价值。

但问题也正出在学术训练与职场需求之间的错位。

哲学在就业市场中属于相对冷门的学科,传统出口集中在教学与研究岗位,本就稀缺。而经济统计虽然是热门方向,但如今企业对数据分析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工具化”——不仅要掌握经济理论,更需要精通Python、R、SQL等编程语言,有数据建模、项目实操等经验。

如果缺乏这些技术技能和项目背景,即使拥有名校文凭,也很容易在简历筛选阶段被淘汰——不是不聪明,而是“不好用”。

再加上用人单位对“即战力”的高度依赖,很多岗位根本不给新人“培养时间”,更倾向于直接招有工作经验的人。从而导致许多高学历候选人陷入尴尬:“学历很亮眼,但企业不愿冒险从零开始带。”

归根结底,这不是专业的问题,而是市场对“落地能力”的评估越来越现实——能不能干活、多久能上手、值不值得投资,这些才是决定是否录用的关键。

而更深层的原因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正在经历“学历通胀”的剧烈冲击。

十年前,一纸硕士文凭是职场通行证。如今,“硕士起步,博士常见”,学历在迅速贬值,企业则反过来压低起薪、抬高门槛,学历越来越高,岗位却越来越少。

尤其是在大城市,金融、咨询、互联网等“高薪标配行业”都出现了严重的岗位紧缩,大批海归硕士被迫进入“慢就业”“慢启动”状态。

在这样的结构性困局中,即便是哥大硕士,也可能毫无优势,甚至因为起薪期望值高、岗位匹配度低而被企业拒之门外。

这不是某个名校毕业生的问题,而是一个时代性的困境——旧有的路径失灵了,新通道还没打通,大量年轻人被卡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缝隙里,左右为难。

相比之下,普通人面临的“家里蹲”处境更复杂,也更现实。

郎永淳的儿子可以选择慢就业,有足够的家庭支持去等待理想机会;但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这样的缓冲带。毕业意味着立即进场,房租、吃饭、生活成本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更别提心平气和地“择业”。

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年轻人选择“先待一待”——这并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有限条件下的理性安排。他们用最小成本留在家中,考研、考公、转行、进修,有人上网课、学技能、刷项目,也有人白天打零工、晚上学习,试图用一种稳妥的节奏,为未来积蓄转身的力量。

然而,并不是所有“努力”的人,都会走出困境。

还有一部分人,在这场“家里蹲”的等待中,逐渐陷入了“看似努力、实则停滞”的状态。

他们每天制定计划、转发学习资料、上网刷题,却常常只是“重复准备”的过程,从未真正进入执行层面。考试年年报,培训年年上,但没有任何一个结果真正落地。

这不是不想改变,而是卡在了“目标模糊、方法混乱、心态焦虑”的死循环里。

这种“假性努力”,是当下很多年轻人面临的隐性困局——他们不甘心随便找份差事将就,却也找不到跳出困境的方法。时间在消耗,信心在消耗,亲情、金钱也在慢慢耗尽。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要不要家里蹲”,而是你是否清楚自己正在做什么,是否有勇气及时止损,重新定义前进的方向。

“慢”不是错,等待也未必失败。但如果停留变成了习惯,沉默成了一种遮掩,那就要当心,你不是在准备出发,而是把自己困在了出发之前。

在很多公共舆论中,啃老常常带有负面标签,仿佛是一种失败者姿态。

但在现实中,“啃老”早已成为某些家庭的基本生存机制,尤其是面对房价高起、就业下行的大环境时,这种模式并不一定等同于逃避。

它更多是普通家庭的相互支持系统,是一代人共同“熬”过低谷的方式。

不同的是,有的人“啃”得起,有的人“啃”的理所应当,有的人“蹭”一下就心里有愧,还有的人,根本没有父母可啃。

那么现在这样,怎么破局?

答案也许不在远方的理想工作,不在某个翻身机会,而在眼前那些你能抓得住的小动作、小路径、小决定里。

不是每个人都能一口气跳进大厂,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等到一份完美offer。更多时候,真正能让你走出僵局的,是哪怕一点点有方向的行动:

你开始认真打磨简历,

你尝试去一个不太理想的岗位累积经验,

你主动联系了一位曾经的校友问问转行建议,

你把搁置的技能课重新点开听了十分钟,

或者,你鼓起勇气接受了家里蹲阶段确实需要终止的现实。

这些或许不能立刻“翻盘”,但都是让生活重新转动的起点。

破局,不是某天突然一飞冲天,而是你在某个清晨选择不再拖延,在某个夜晚决定不再逃避。

不是从零到一百,而是先从零到一——而就是这“一”,决定了你还在走,还是已经被现实打趴在地上,却告诉自己“我还在准备”。

郎永淳儿子的“家里蹲”,让人感慨“名校也没用”;但更多被忽略的,是那些连“蹲”都蹲不起,只能硬着头皮上场的年轻人。

不是每个人都能慢就业,不是每个人都能稳落地。

但也不是每一种走法就该被看低。

有人选择稳一点走,有人选择先就点生活,有人选远,有人顾近。

这些,不是失败,而是适配现实的妥协。

在这个节奏紊乱、路径重构的时代,我们不必神话任何学历,也不必贬低任何选择。

重要的,不是你毕业于哪所学校,而是你能否在人生的岔路口,依然保有思考、保有行动、保有生存的能力。

别把自己定格在一个阶段。

日子是自己的,怎么走你说了算。

来源:留学生Dail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