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了一个意外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22:30 2

摘要:前几天,发生了一件很意外的事情,我们做了6年放映,第一次出现票没有卖完的情况,卖了48小时,还剩下了30多张票,更意外的是这一场放映的片目是最经典的《情书》,一部公认高分的经典爱情电影。

写在前面

前几天,发生了一件很意外的事情,我们做了6年放映,第一次出现票没有卖完的情况,卖了48小时,还剩下了30多张票,更意外的是这一场放映的片目是最经典的《情书》,一部公认高分的经典爱情电影。

与此同时,我开始回忆今年卖得最好的一场是什么,想起来同样是一部爱情电影,《花样年华》,当时只花了5分钟就售罄了。

我在《情书》的映后给现场的大家讲了这个发现,还和大家打趣说,在表面上,《花样年华》是一部关于出轨和两段婚姻破灭的故事,《情书》是一场纯爱到处处充满暧昧的电影。

出轨,5分钟卖完,纯爱,48小时卖不完。

是不是大家现在都对爱情并没有那么在意,也没有那么需要了?

这话虽然是玩笑,这两部片子的表达也并非停留在这么浅显的层面,但这两年实在是有太多例子在证明我最后的这个结论。

一个是票房,今天《情书》重映正式上映了,预估票房只有2800万,在宣发已经相当努力的情况下,这部依旧比前几年的那次重映少了近4000万票房。

以及,520这一天也已经在很多年前就不再是一个著名的情侣档期,成了一个平常的工作日。

另一个是放映前夜一件很荒诞的小事:因为第二天要映后所以前一晚我准备把《情书》翻出来再重新看一遍,我记得视频平台上有正版,便在某度搜索“情书在线观看”,结果出来的第一个词条不是《情书》,是一部同名的日本情色片,虽然这样的排序是某度一贯的作风,但也侧面印证着点击(大众关注)的偏移。

还有一件我记忆里更久远的事情,几年前我去某个电影节的超短片单元当初审,当时要审几百个片子,除了选出入围名单,还需要写一个评审报告,我列在里面的第一条就是“没有人谈论爱情了”——几百个超短片里爱情题材的比例极低,与之相反的观察和反思父母的婚姻失败的家庭私影像比例极高。

这些事情都在提示我,爱情在这个世界的位置,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所以,我想借着520这一天,和大家讨论一下爱情对我们到底还有什么意义。

正文

我们这些写影评的人对待爱情电影总是爱批评一句话,“这些角色整天除了谈恋爱难道不用做别的事情嘛?”,这句话在这几年也逐渐成为观众反馈的,越来越不爱看爱情电影的一个原因。

我们做不到像爱情电影里那样体验爱情,爱情是镶嵌在生活里的宝石,你拿手电筒对着它照的时候,它能反射出来的其实只有一点微弱的光,周围大部分都是灰色的本身暗淡的墙体,上面可能是厨房的油烟味,可能加班时觉得自己臭掉的味道,可能是一堵吸引人把头往上撞的高墙,但因为爱情的宝石的存在,让你在头破血流之前停下来端详一下那点微弱的光。

对于我们普罗大众来说爱只是这样一种甜头,这种甜还是相对于生活密布的苦来说的。所以当电影里爱情占满整一套叙事的时候,总是离观众有些太远了。

我试图去比较《花样年华》和《情书》时(当然,我知道这种比较有些滑稽),也有类似的发现,在前者男女主角都有相当篇幅的工作和生活场景,工作场景里背德的暗语,口头或者脑内的偷情,这些都镶嵌在工作里,比如那一通电话,比如他们在买馄饨的台阶上一次又一次的上上下下。

我们没有张曼玉和梁朝伟那样的美貌,但因为这种和生活镶嵌的关系,那种心跳感离我们是很近的,我们会有空间去假想或者回忆,自己体验其中的感觉。

而《情书》实在是有些太纯粹了,故事横跨学生和成人时代,但这些角色的成人时代依旧维持着学生时代的状态和样貌,你总是会觉得这些男男女女并没有真正进入社会,只是岩井俊二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借此把爱情讲到了极致,让你能忽略这种异常,这种极致在1995年代是它最大的优点,在当下反而成了它不被选择的原因(当然,这不是缺点)。

那是否可以说,我们越来越不需要爱情了。

好像也不尽然。

在理性状态里,这句话是很多人解释自己单身的原因,单身的好处确实数不过来,你会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无忧和精彩,尤其是你可以无需考虑任何人而去决定你生活的去向。但无可避免的,这时常带来孤独,甚至是越精彩越面临孤独——当你看到路边有一棵长得奇形怪状让人发笑的树,你总是想拍下来发给谁的。

这种矛盾让我想起曾经和朋友聊过各自最喜欢的爱情电影,我给的答案是《广岛之恋》和《爱乐之城》。对方很惊讶,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后者是实用主义爱情观的代表——事业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必然伴随爱情的牺牲。

而前者是上个世纪流行讲述的“不顾一切的爱情”——杜拉斯在里面写了一段禁忌之恋,男女主两人在短暂时间内忘记各自的有夫之妇、有妇之夫身份,产生恋情,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身体尽可能地交给对方。

这两者在某种意义上是矛盾的两端,后来我也自己思考过这件事情,试图去解开这种矛盾,但最后发现,这种矛盾只是来源于我们潜意识里对生活的贪心。

我们既想要自我实现的独立感,又因为孤独而无法割舍相爱的过程。

二者都充满魅力,比如《广岛之恋》里,我最喜欢的一幕,是全片男主唯一流露出浓烈的情绪,近乎雀跃的那一幕,这种雀跃的由头,是女主把自己的过去的某个局部讲了出来,然后告诉对方这个过去的故事我只对你说过。

这种雀跃突然提醒我,相爱的本质是解谜的过程,遇到一个人,就像遇见一个谜面,相爱就是解开“ta如何成为今天这个样子”这个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有时候是对方的讲述,有时候还需要一些逻辑推理,越爱一个人你想讲述的便越多,谜底是自己存在的证明,也是昆虫求偶的触角。

我们过去那些不值钱的故事在爱里好像突然有了价值,让身体因为对方的记忆而燃烧起来。进入对方的记忆,进入对方的谜题,用一个谜抵达另一个谜。

即使只是用文字描述出来我都会感到这个过程的美好,以及可预料的它对死寂的激素会产生多大的引力。

而《爱乐之城》,你无法否认目前的结局就是最好的结局,男女主在生活的舞蹈中相遇相爱,然后都变得更好,只是自我实现必然伴随着一个具体的遗憾被制造出来,但遗憾是可以被治愈的,在最后没有落下的琴音里,爱依旧永存,这同样是我期待的亲密关系的结局。

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想得到两者,却无从得到。我们的这种贪心就像张爱玲说的,我们总是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的生活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

这成了包括我在内的,当下很多年轻人的一种茫然的爱情状态。

我们常常一边嫌恶爱情,一边渴望爱情,在时常悲观的生活里,爱着那些最易逝,最脆弱的亲吻,爱着被各种各样的爱的谎言和箴言所围绕的温柔,像一只可怜兮兮的流浪小狗,只有一念之间可以去选择要去接近还是远离面前的人类,是否要背叛自己曾经对独身振振有词的宣言。

最后,爱变成了比厌恶更危险、也更迷人的动机。

来源:3号厅检票员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