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收徒不收方亚芬,拜师不拜王文娟”这句话只对了一半?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19 08:34 1

摘要:在越剧圈有一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收徒不收方亚芬,拜师不拜王文娟”,主要表达的意思是方亚芬能力强,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流派的前辈师父,而王文娟作为王派艺术的标杆,其门徒虽然众多,也不乏优秀者,但基本没人能超越她。

在越剧圈有一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收徒不收方亚芬,拜师不拜王文娟”,主要表达的意思是方亚芬能力强,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流派的前辈师父,而王文娟作为王派艺术的标杆,其门徒虽然众多,也不乏优秀者,但基本没人能超越她。

这句话本意是在体现两位艺术家的优秀,但作为一个普通的越剧观众,编者对这种说法是有意见的,因为把方亚芬和王文娟大师并列出来举例本来就不恰当,说白了,她们俩就不是一个段位的人。

如果要深究,编者更认同后半句,对前半句的说法是不敢苟同的,只能算对了一半。

为什么说“收徒不收方亚芬”是不恰当的

方亚芬是中生代演员中的佼佼者,能力强,贡献大,唱功、角色驾驭能力、舞台表现方面都是一等一的好手,也深受戏迷喜欢,所以才有了“公主”、“女王”之类的称呼。

在唱功上,她以“袁派”为基础,并融合了多个流派的唱法,甚至能根据不同角色调整嗓音,《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祥林嫂》中的祥林嫂,体现出来的音色就截然不同,有极强的可塑性。

在舞台上表现上, 她多次通过“救场”展现专业素养,曾临危受命出演《玉卿嫂》,短时间内掌握繁重唱段并完成角色塑造,我们都知道舞台表现力是越剧演员综合能力的“试金石”,很显然方亚芬在这方面也是很出色的。

其他的奖项、作品上的成就在此就不过多赘述,然而,“收徒不收方亚芬”这个说法显然是夸张了,比起朱东韵、袁雪芬等流派前辈,她各方面还是有差距的。

唱功方面,她肯定比不上朱东韵的,而综合能力与袁雪芬宗师相比较,也有明显差距。就拿袁派大戏《梁祝》来举例,袁雪芬宗师和方亚芬都表演过祝英台,但如果你两个版本都看过,就会发现其中有明显的差异点。

袁雪芬饰演的祝英台,通过唱腔革新把角色拔高到反抗封建礼教的层面,观众能从中感受到强烈的共情,并且表演兼具程式化与生活化,情感表达直击人心,观众看了袁宗师的表演,很容易陷入其中。

而方亚芬在表演《梁祝》时,虽重现了“英台哭灵”等经典唱段,但整体看更侧重技巧性表达,虽然唱腔更加华丽,扮相更加俊美,但情感表达上差得有点多,完全没有了袁雪芬那种感染力,而情感才是越剧表达的精髓呀。

所以,方亚芬虽然优秀,但和袁派的“远古大咖”们相比,短板还是很明显的。

为什么说“拜师不拜王文娟”有一定道理

王文娟是“王派”创始人,王派艺术强调“以情驭声”,唱腔上追求平易质朴而韵味醇厚,这种风格需要演员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生活积淀,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所以王派唱腔本身就带有宗师的个人特色,弟子们即便很努力,往往只能学其形而难得其神。

举例个例子,王志萍在复排《红楼梦》时,就被戏迷认为“形似神欠”,尤其在“焚稿”一场中,虽能精准还原王宗师的唱腔及动作,但却少了林黛玉那种“孤绝于世的苍凉感”,这种差距主要就是个人积淀的不同。

另外,越剧发展到当代,观众们的审美有了很大的变化,剧团怎么排戏,演员怎么演戏,很大程度上要看票房价值,这就状态就催生了“浅生态艺术”,演员们都侧偏向于技术速成。与之对应的是,王派艺术对演员的文化底蕴要求极高,连王文娟宗师晚年都还在研习书画,这样导致了王派弟子很难有宗师的那种书卷气,综合素养更是连五层功力都达不到。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王派的传承人对宗师的认同感似乎是最强的,这是好事儿但也有弊端,好就好在流派精髓能得到保留,而弊端在于后人在学习中往往还时仅限于“模仿”的状态,由于个人天赋和时代背景不同,这就决定了传承人大概率是无法超越宗师的。

与这种情况呈现鲜明对比的是浙江小百花,这里的一众尹派弟子,虽被诟病为唱“茅腔”,但整体呈现的效果是一种全新的舞台生态,单从创新的角度讲,从年轻观众的接受度讲,似乎隐约有超越“尹皇”的态势。

所以,如果王派的传承人们想要摘掉“拜师不拜王文娟”的帽子,不妨换个思路,学学小百花的创新手段,或许在成就上能超越宗师,而这样也能应和宗师曾提到的“不必像我”这个理念。

来源:大深的小日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