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演员,包括国家一级演员,没有一个能与金采风的表演相提并论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13 15:53 2

摘要:作为我国的第二大剧种,越剧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个过程,可谓人才辈出。从老一辈的“十姐妹”,到第二代亚祖陈琦、尹小芳、朱东韵,再到中生代核心茅威涛、吴凤花、方亚芬等人,她们在各自的时代里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把越剧这一艺术形式推向了新的高峰。

作为我国的第二大剧种,越剧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个过程,可谓人才辈出。从老一辈的“十姐妹”,到第二代亚祖陈琦、尹小芳、朱东韵,再到中生代核心茅威涛、吴凤花、方亚芬等人,她们在各自的时代里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把越剧这一艺术形式推向了新的高峰。

这些优秀的越剧演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就表演的“声情并茂”而言,我觉得金采风当属第一人。

我听过很多越剧演员的作品,包括所谓的国家一级演员,发现真的没有一个能与金采风的“声情并茂”相近似的,更为可悲的是,当下年轻的越剧演员,其表演能力与金采风大师相比,甚至可以用“业余”来形容。

金采风创立的“金派”唱腔,在继承袁派委婉流畅的基础上,融合了施银花的明快、傅全香的柔美和范瑞娟的醇厚,形成了“刚柔相济、韵味悠长”的独特风格。

然而,较之尹桂芳、袁雪芬、傅全香等流派宗师,金采风的唱腔并不是其核心竞争力,反而她的表演能力非常厉害,在《碧玉簪》这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她在这部戏中塑造了李秀英这个经典角色,尤其是“三盖衣”这一片段的表现十分出彩,编者个人认为,这个片段把越剧的表演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下面编者从唱腔、表演和角色塑造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佐证。

《三盖衣》这一唱段长达70句,她用迟缓的慢板开篇,如泣如诉地表达着李秀英的委屈;随后转入稍快的中板,通过叠句唱法刻画人物的紧张胆怯;第三次盖衣时则转入清板,回忆定亲场景时又转为急切的嚣板,最后以传统清板收束。

这种唱法把李秀英从隐忍到爆发的情感层次有序展示出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金采风在这部戏中的表演艺术也堪称“动作有戏,眼神有魂”。在“三盖衣”片段中,她通过三次盖衣的动作细节,把李秀英的心理变化演绎得很有画面感。

第一次盖衣时,水袖轻挑,指尖微颤,碎步轻移间尽显小心翼翼,眼神充满对丈夫的关切,同时又有害怕被误解的惶恐;第二次盖衣时身段稍显急切,水袖抛甩间流露出一丝委屈,目光在熟睡的丈夫身上游移,似在质问命运的不公;第三次盖衣时动作戛然而止,水袖垂落,眼神中既有悲怆又有释然,把人物内心的撕裂感推向极致。

行不动裙,神凝于目的表演,连越剧前辈竺水招都赞叹“动作之美,无人能及”。

李秀英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贤妻形象,为了家庭和睦委屈求全,而金采风对李秀英的塑造,却超越了简单的贤妻形象,而是让人物有了坚韧、觉醒的特质。她通过精准的肢体语言与唱腔设计,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受压迫女性的隐忍抗争:盖衣时的颤抖,是对夫权的畏惧,唱腔中的哽咽,是对命运的不甘,最终的决绝,是尊严的觉醒。

这种深度的人物刻画,让李秀英成为越剧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之一,被观众们誉为“活兰贞,神秀英。”

金派艺术永恒

如今,大师已离开我们多年,但她的经典作品却通过短视频等传播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戏迷所熟知,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当然,金采风对越剧的贡献,不仅在于舞台上的辉煌,更在于对后辈的悉心栽培。

为了传承好金派艺术,即便在晚年,她仍坚持教学,甚至光脚示范台步,强调“青衣的三个法宝—唱腔、水袖、台步。而她的弟子谢群英、黄美菊、樊婷婷等人,皆以“声情并茂、形神兼备”为艺术追求,将金派精髓代代相传。

如今在金派,在越剧环境剧烈的变化中,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足以证明这个流派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在越剧的长河中,金采风是一座无法绕过的高峰,她的《三盖衣》更是天花板般的存在,其唱腔之美,身段之妙,人物塑造之深,完全可以作为越剧的代表。

大师虽已驾鹤西去,但其艺术成就却永远照亮了越剧舞台,让后人仰望、追随,却难以超越。

来源:职场扒一扒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