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不全国两会刚结束,冯远征就扔出个大招——“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体制,还要把演员片酬跟这挂钩,网友直接炸锅了,评论区一片叫好声:“这提案真解气!”有人甚至喊:“‘绝望的文盲’终于有救了!”
“演员门槛太低,连书都读不懂怎么读剧本,难道我们很没有文化吗?”
郝蕾曾以“文戏指导老师”的身份登上了一档综艺节目,可节目中学员的表现,却让她痛心连连:这样下去,内娱完了!
在节目中,她给演员们布置了一项“作业”一一为自己想饰演的角色写一个人物小传。
可作业收上来一看,她差点气炸!
学员们的小传,完全没有对角色的深度挖掘,有的学员是空洞流水账的描述,有的学员理解为了写景色,还有的甚至连格式都写错了。
这也不禁让人直呼:谁来救救“绝望的文盲”?
这不全国两会刚结束,冯远征就扔出个大招——“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体制,还要把演员片酬跟这挂钩,网友直接炸锅了,评论区一片叫好声:“这提案真解气!”有人甚至喊:“‘绝望的文盲’终于有救了!”
啥叫“绝望的文盲”?就是那些演技稀烂、文化水平低得让人抓狂的明星。娱乐圈这几年,乱七八糟的事儿没少见,天价片酬随便拿,演出来的戏却让人看得想砸电视,这提案一出,大家都觉得,总算有人管管这帮“文盲”了。
迷失,往往从最不起眼的地方开始,相声演员秦霄贤,综艺上写个“拍戏”,“拍”字还得靠拼音帮忙,“戏”字也写得缺胳膊少腿。
之前把“念慈庵”念成“念慈奄”,把“杉菜”和“榨菜”混为一谈,这种常用词汇量,连搭档孟鹤堂都看不下去,劝他多读读书,字都认不全,词都说不利索,那一页页密密麻麻的剧本,他们是怎么啃下来的?
你以为这就完了?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包文婧,一道“23+4”的小学算术题能把她难住,坦言“1+4”都费劲,最后靠掰手指头才算出答案,基本的运算能力都这样,难道不会影响对角色行为逻辑、剧本节奏的精密计算吗?这已经不是文化素养的问题,简直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漏网之鱼。
文化背景差异,有时候确实会闹笑话,像已故天后李玟,九岁就去了美国,西方教育背景下长大,回来听到《满江红》只觉气势磅礴,却不知作者岳飞是谁,还天真地想请人家写歌。
这虽然情有可原,但也点出一个问题:对本土文化如此隔膜,真要碰上扎根历史的作品,这“文化真空”的演绎,得有多拧巴?
如果说上面这些还能找点个体差异的借口,那对职业和历史的无知,可就真把演员的专业素养按在地上摩擦了。
青年演员刘浩存,顶着“谋女郎”光环出道,合作的都是易烊千玺、成龙、张译这样的大咖,资源好到让人眼红,可当记者问她怎么理解“演员”这个职业,她却支支吾吾,话都说不囫囵。
这不禁让人想起央视那句灵魂拷问:“绝望的文盲,能演好戏吗?”连自己干的是什么都说不清,表演还能指望有多深?
再说年轻演员赵露思,偶像剧一部接一部,结果呢?担任个“中法环境月推广大使”,能把中法1964年建交这么大的事儿,说成“建交40周年”,这种对关键史实的张冠李戴,可不止一次。
演年代剧《胡同》,对时代背景稀里糊涂,把一部本该厚重的戏,演得轻飘飘,历史感都没了,怎么去还原那个时代的人和魂?难怪网友说她“丢脸丢到国外”,这话糙理不糙。
市场不再惯着了当“绝望的文盲”这词儿,被官媒一点名,立马炸了锅,大家想不通啊,好歹都上过九年义务教育,怎么就能在公开场合错得这么离谱?冯远征这些老艺术家的苦口婆心,好像全被流量时代的喧嚣盖过去了。
更让人担心的是,有些明星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知识的轻视,还有那套“三观跟着五官走”的歪理,对那些还没啥辨别能力的小年轻,简直是毒药,行业里三天两头冒出些粗制滥造的片子,跟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滑坡,能说没关系吗?
好在,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市场的反应也最直接,那些逻辑不通、剧情瞎编的“无脑剧”,大家越来越不耐烦,直接用遥控器投票。
反倒是《狂飙》、《漫长的季节》这种剧本扎实、演员给力的好戏,一出来就能口碑炸裂,这不正说明,大家伙儿心里头,还是盼着那些有深度、有嚼劲儿的文化食粮吗?
其实啊,这圈子里从来都不缺下笨功夫的人,你看已故的赵丽蓉老师,为了春晚小品里“货真价实”四个字,不识字愣是苦练好几个月,几百张宣纸写下来,那效果,跟书法家似的。
王宝强,知道自己文化底子薄,拍戏时字典从不离手,一个字一个字抠剧本,他在《Hello!树先生》里的表演,那可是被北影当成教材的。
还有《狂飙》里的张颂文,火了之后,他早年写的万字散文被翻了出来,那细腻的笔触,对生活敏锐的观察,明明白白告诉你,文化底蕴是怎么给表演注入灵魂的。
演员段奕宏也说过:“演员越往上走,越感到文化不足。”郝蕾更是直言不讳:“演员需要二度创作,文化是创作的根基。”她那句“读不懂书的人,怎么能读懂剧本?”简直是醍醐灌顶。
“扫盲”风暴已起面对这些积弊,行业里也不是没动静。听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从2023年开始,对重点影视项目的演员,都要求通过文化素养考核,不过关的可能直接劝退。
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这些培养演员的摇篮,也开始加码文化类必修课,就是想从根子上扭转过去那种“重技艺轻文化”的偏向,别再让郝蕾讽刺的“孩子学习不好就送去艺考”这种荒唐事儿继续发生。
演员这个身份,不只是逗乐大家的符号,他们更应该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当资本的泡沫慢慢退去,市场的喧嚣归于平静,真正能扛得住时间检验,像郝蕾说的那样“名字被写入教科书”的,肯定是那些既敬畏艺术,又不断给自己“充电”的人。
这场针对行业文化素养的集体反思和“扫盲”行动,没准儿,就是中国影视创作回归理性、奔向更高境界的一个新开始。
本文信源:云南网《「理通三迤」工作中要警惕绝望的“文盲”》
澎湃新闻《“绝望的文盲”因何绝望?》
来源:青史难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