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赛中,她站在台上,语速不急不缓,气场挺稳,她的魅力让人挪不开眼。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要走的路,
有人坚持在灯光下,
有人愿意在幕后,有人愿意做普通人,
这都得益于个人选择。
她曾经是央视的“新星”主持人,
主持过很多大型的文化类节目,
但是后来她却从这样的大舞台退出了,
转而去了农业频道,扎根乡村,走出了另一条路。
李七月出生在哈尔滨的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
家里没啥余钱,但书架上总堆满了书。
小时候的她不像别的女孩,裙子穿不上两天就弄脏,
洋娃娃也比不上收音机里传来的播音声有吸引力。
她常常躲在被窝里,偷偷学着播报“晚间新闻”,
声音奶声奶气,却一本正经。
邻居笑她:“这丫头,长大准是个话匣子。”
众所周知,梦想这东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家里没条件送她学艺术,而她只能靠自己。
高中三年,她像个小斗士,课本啃得比谁都熟,奖学金年年到手。
学校搞演讲比赛,她总是第一个报名,站在台上眼睛亮得像星星。
同学私下议论,这姑娘天生就该站到更大的舞台上。
高考那年,她咬着牙考进了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
大学里的她,很忙,像个陀螺一样。
别人周末约会看电影,她在宿舍练发音,舌头绕得生疼。
校园电视台的实习机会,她死皮赖脸也要抢到手。
大三,她第一次走进录播室,
灯光打在脸上,心跳得像擂鼓,可嘴上却稳得像个老手。
毕业后,她就回了辽宁,在省台新闻节目里当主播。
每天清晨五点起床,赶最早的班车,熬夜改稿子是家常便饭。
她心里憋着一股劲:总有一天,要站到央视的演播室。
2011年,央视主持人大赛成了她人生的分水岭。
全国的高手云集,她一个刚出茅庐的女孩,
硬是凭着那股不服输的劲头闯进决赛,拿下优秀奖。
比赛后,她如愿进了央视,还被分配到《远方的家》节目组。
从此,她成了“空中飞人”。
今天在云南的深山里拍片,
明天在新疆的戈壁滩取景,为了一个镜头,
她能背着设备爬山十几个小时,累得腿都抬不起来。
同事笑她:“七月,你这哪是主持人,简直是探险家。”
五年时间,她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那些日子里,她见过凌晨的渔村,
摸过戈壁的黄沙,也在藏区的雪山下冻得直哆嗦。
每到一个地方,她都像海绵一样,汲取当地的故事和文化。
2019年,她又一次站上了央视主持人大赛的舞台。
这一次,她再也不是那个青涩的新人了,她有自己的想法。
比赛中,她站在台上,语速不急不缓,气场挺稳,她的魅力让人挪不开眼。
评委席上,董卿夸她是“梦寐以求的继承者”,
康辉甚至当场邀她试试新闻节目。
她拿下全国第三,成了观众眼里的“央视新星”。
紧接着,她迎来了职业的巅峰——主持《中国诗词大会》。
在那个充满诗意的舞台上,她穿着长裙,
站在灯光下,诗词从她嘴里流淌出来,像清泉一样自然。
观众看得入迷,弹幕刷得满屏都是“仙女下凡”“董卿接班人”。
那一刻,她站在事业的顶点,像是注定要成为下一个“国民主持人”。
2020年,她的事业却来了个大转弯。
《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开播,这时候主持人却换成了新人,
李七月再也没有出现在这个舞台上。
更让人意外的是,她被调到央视农业农村频道,
主持一档叫《大地讲堂》的科普节目。
从演播室的华丽灯光到田间地头的泥泞小路,
这落差让所有人都懵了。
网上议论炸开了锅,有人说她得罪了人,
有人叹她自毁前程,还有人猜测她被央视“冷藏”。
流言像风一样刮过,尖锐又刺耳。
面对这些声音,她没站出来解释一句。
她开始默默的收拾起行李,就去了农村。
刚开始,她连水稻和麦子都分不清,踩着泥巴路走得跌跌撞撞。
可她没退缩,脱下高跟鞋,换上平底靴,
跟着农民下地,学着看庄稼的长势,听他们讲收成的喜忧。
她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农业技术的术语,手上也磨出了茧子。
镜头前的她,脸上没了精致的妆容,
晒得起了雀斑,可眼睛却亮得像从前。
这些舆论的风波渐渐平息,但质疑始终没停过。
有人觉得她放着大好前途不要,偏要去“吃苦”,简直不可理喻。
可她好像没听见这些话,依然在田野间忙碌,
拍片、采访、剪辑,忙得脚不沾地。
她的节目里,开始出现更多农村的故事:一个村子从贫困到富裕的转变,
农民用无人机种地的场景,还有年轻人返乡创业的笑脸。
那些画面,真实得让人心动。
在农业频道的工作,也让李七月像换了个人。
她不再是那个站在聚光灯下、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的“诗词仙女”,
而是一个扎根土地的“泥巴达人”。
她走遍了中国的乡村,从东北的黑土地到西南的梯田,
从传统农耕的村落到智能农业的基地。
每次拍摄,她都和农民蹲在一起,
聊今年的收成,聊孩子的学费,聊村里的新变化。
她的节目不再只是科普,
而是成了农村生活的缩影,带着泥土的温度。
她学会了很多。怎么辨认病虫害,
怎么用最简单的办法提高产量,甚至怎么在暴雨天抢收粮食。
她晒黑了,脸上的雀斑多了,
衣服上常沾着泥点,可她从没抱怨过。
相反,她觉得自己离生活更近了。
以前在演播室,她讲的是诗词里的浪漫;
现在在田里,她讲的是土地上的希望。
每次录完节目,她都会坐在田埂上,
看着远处的夕阳,觉得心里踏实得像从没这么满足过。
她的努力,也慢慢被更多人看见。
观众开始在她的节目里找到共鸣,那些关于农村的故事,
勾起了很多人对家乡的记忆。
网上对她的评价也变了,
有人说:“七月姐,你这是在用镜头给农民发声。”
还有人感慨:“她没陨落,她只是换了个更大的舞台。”
2023年,李七月出现在商丘淅川市的文化节上,主持开幕式。
那天的她,穿着一身酒红色的西装,
站在舞台上,笑容温暖又从容。
观众看着她,觉得她还是那个耀眼的女孩,
只是多了点生活的烟火气。
2024年,她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段主持招聘会的视频,
只见她穿着中式风的衣服,妆容清新,气质亲和得像邻家姐姐。
网友们刷屏留言,夸她状态好得冒泡。
如今的她,已经不再纠结于过去的“高光时刻”。
她在农业频道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目标,
她计划继续做下去,让节目更有温度。
她还想试试幕后策划,甚至筹备一档关于乡村振兴的节目,
让更多人看到农村的变化。
她的生活依然低调,感情的事从不提起,家人是她最大的依靠。
每次录完节目回家,妈妈总会做一桌家常菜,让她卸下疲惫。
最近刷到李七月的视频,每一条都是她面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
其实,不管是什么工作,人人都面临着考验,
人们往往扎根在自己的熟悉的行业内,
而忽略了其实还可以有另一种选择,
当另一种选择让人们不理解的时候,或许自己的内心也会挣扎。
但是李七月克服了这种困难,
也在告诉人们人生有不同的路可以选择。
信息来源:
1、专访寻人团团长李七月:人如其名,就像夏天的晴和雨.央视网
2、"神仙打架"般的央视主持人大赛,哈尔滨姑娘李七月单场第一咋得的?她的老师这么说.The Paper
3、这个哈尔滨姑娘大获董卿赞赏,她刚夺得“央视主持人大赛”单场第一.环球网
来源:酒馆茶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