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身披金甲、手持金箍棒,眼神中透露出无畏与机敏。无数人的童年回忆里,都有这只“大闹天宫”的猴王形象。
他身披金甲、手持金箍棒,眼神中透露出无畏与机敏。无数人的童年回忆里,都有这只“大闹天宫”的猴王形象。
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明天(5月12日)将在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放映。
《大闹天宫》(上、下集)的导演为万籁鸣、唐澄,编剧为李克弱、万籁鸣,美术设计为张光宇、张正宇,作曲为吴应炬,参与动画设计有严定宪、陆青、浦稼祥、林文肖、段浚、葛桂云、张世明、阎善春等人。
这场2024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动画的学脉与精神研究展”的专场活动,将带领大家重温1960年代、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大闹天宫》。
这部动画片分为上、下两集,上集由1961年摄制完成,1962年公映,而下集在1964年摄制完成后并未及时公映,直至1970年代末与上集一同复映。本片荣获1962年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1978年英国伦敦国际电影节年度杰出电影奖、第二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等诸多国内外重要奖项。
早在1941年,本片导演万籁鸣与二弟万古蟾共同执导了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该片也是一部《西游记》题材的动画片。之后万氏兄弟还想再拍一部《西游记》题材的动画长片,但是苦于时局动荡,他们的“猴子梦”只能搁置。
由万籁鸣与万古蟾共同执导的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本片的美术设计张光宇、张正宇兄弟,也在1940年代绘制过《西游漫记》漫画作品,并在重庆等地举办展览,大受欢迎。之后张氏兄弟也多次创作《西游记》题材的漫画作品,张光宇还撰写过《花果山》的剧本大纲并绘制了人物造型图。
因此,当万籁鸣在决定导演《大闹天宫》后,邀请张光宇为影片设计孙悟空、巨灵神、玉皇大帝等主要人物造型时,同样怀揣“猴子梦”的张光宇欣然允诺。并在完成造型设计后,邀请导演万籁鸣根据动画片的特点改变其设计的造型。
万籁鸣根据绘制动画的需要,授意严定宪绘制了最后使用于影片中的孙悟空造型,而其他主要人物造型大多沿用张光宇的设计。
本片的编剧之一李克弱,本名刘圻,1936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他与万籁鸣共同改编《西游记》原著的前七回,展现出孙悟空不畏强权、勇于反抗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于自由、正义的不懈追求。
《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形象深入人心,他身披金甲、手持金箍棒,眼神中透露出无畏与机敏。“猴戏”的表演则借鉴了“南猴王”郑法祥的身眼手法。
如今,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60余载,但《大闹天宫》的魅力依然不减,它依然是中国动画的一张名片,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经典符号。据不完全统计,《大闹天宫》除了在国内普遍地多次放映外,这部动画片曾向近50个国家和地区输出、发行和放映。
本次放映的《大闹天宫》是113分钟的上下集完整版本,影片将原汁原味地呈现这部中国经典动画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也以此向《大闹天宫》剧组的所有艺术家致敬!
影片信息
《大闹天宫》
导演:万籁鸣、唐澄
编剧:万籁鸣、李克弱
美术设计:张光宇、张正宇
时长:113分钟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剧情简介:话说在东土傲来国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尊石猴吸收日精月华化身为一只神猴(邱岳峰 音),统领着山中的猴子猴孙。为求得一件称心的宝贝,神猴孙大圣潜入龙宫,强硬求来大禹治水时的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东海龙王(毕克 音)心有不甘,于是上天将此事诉诸玉帝(富润生 音)。玉皇大帝命令太白金星(尚华 音)下界招安,许以爵位。不知有诈的孙大圣欣然前往,却发现只是负责养马的弼马温。得知受骗的猴王反下天庭,与天兵天将在花果山展开大战……
映后交流
映后嘉宾
李保传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委员,浙江省漫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际动漫节金猴奖评委、浙江电视牡丹奖动画片组评审委员。曾联合策划《大闹天宫》上映50周年文献展、万籁鸣文献展、浙江——漫画家的摇篮等动漫专题展览。
《大闹天宫》放映
观影预约方式
放映信息
地点: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杭荟城6号楼4楼国美放映厅
时间:5月12日(周一)
入场时间:18:30
影片放映:19:00-20:53
映后交流:20:53-21:33
放映须知:
⭐本场放映活动已开通学分制系统,本校学生可通过学分制系统进行预约。
⭐校外观众可通过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艺术电影推广组织破圈放映进行预约观影。
⭐因影厅座位有限,请预约成功的观众按活动时间提前到场签到入场。
⭐此次活动免费,报名需收取19.9元押金,到场签到后原路自动退回。
⭐请在观影期间遵守观影礼仪,不要屏摄
展览信息
本次放映活动是作为2024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动画的学脉与精神研究展》的配套活动。
《中国动画的学脉与精神研究展》是国内首个聚焦中国动画“学脉传承与精神内核”的学术性大展。630余件展品以“发轫・新生”“探索・建构”“重构・再生”三大主题板块为叙事框架,构筑起一部鲜活立体的动画史诗。首次实现百年间动画手稿的系统性集结,以“文献考古”思维重构创作现场,结合口述历史等数字影像,将创作者的民族化探索转化为可视化的创作思想史。
展览揭开了经典背后的创作密码,追溯从中国动画拓荒者到当代动画人的精神接力,构建起中国动画跨越百年的“学脉地图”。展览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三楼6-9展厅展出,将持续至6月5日。
*文内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