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击》许三多:一种信念的化身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5-12 17:53 2

摘要:许三多并非一蹴而就的“兵王”,而是充满了泪水、挣扎、汗水与顿悟。其实电视剧还是把许三多给弱化了,总让人觉得他“不知道怎么就成了兵王”,原著小说中许三多是正儿八经的兵王,他在全军都是数一数二的,没去老A之前各种给团里拿荣誉拿第一,只是剧中并没有过多的镜头展现出来

许三多并非一蹴而就的“兵王”,而是充满了泪水、挣扎、汗水与顿悟。其实电视剧还是把许三多给弱化了,总让人觉得他“不知道怎么就成了兵王”,原著小说中许三多是正儿八经的兵王,他在全军都是数一数二的,没去老A之前各种给团里拿荣誉拿第一,只是剧中并没有过多的镜头展现出来。

剧中的许三多,一开始确实让人爱不起来,他天真到近乎愚钝,自卑懦弱,不善言辞,更缺乏一个军人应有的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在连长的眼里,他就是一个“心理上的侏儒”。这些缺陷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不幸的原生家庭,许三多出身偏僻农村,母亲早逝,父亲对他实施的是棍棒教育。在村里也常受成才等人的欺负,身边缺乏正向的榜样。多重因素造就了他的极度自卑和怯懦。

尽管如此,许三多仍然也潜藏着与生俱来的宝贵品质。他纯粹、善良,高度自律,拥有超乎常人的记忆力和体能潜力。这些闪光点,正是他日后脱胎换骨的基石。就像王团长说的:“人是不断变化的”,许三多用他的整个军旅生涯诠释了这句话,并最终成为了钢七连“不抛弃、不放弃”精神最坚定的践行者与传承者。

许三多的“孬兵”形象,更多是源于他的不自信和对环境的不适应。从新兵连被下放到荒凉的红三连五班,对许多人而言是末路,对许三多却是重要的沉淀期。他一个人训练,踢正步,道最后的修路,他始终坚持着“有意义的事儿”。钢七连的三百三十三个腹部绕杠,不仅是体能的极限挑战,更是他从一个“傻子”到“兵王”的转变。他像海绵一样吸收着钢七连的养分,将“不抛弃、不放弃”刻入骨髓。在残酷的老A选拔中,许三多就展现出了超强的耐力、战斗本能和对战友的关怀。比如把自己的口粮分给崩溃边缘的成才,在最后关头背负伍六一艰难前行。

所谓“许三多费班长”的说法,我个人是不敢苟同的。剧中几位班长的离开,其实都有自己的现实原因,并不是许三多一个人造成的。

史今的退役:史今班长的离开,直接原因是手部受伤影响了军事技能的发挥,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作为一名三级士官,在当时的条件下晋升空间极为有限,服役年限也已接近上限。为了不让许三多被清退,史今倾注了所有心血,更多体现的是袍泽情深与责任担当,而非许三多的“过错”。

伍六一的退役则是因为在老A选拔中腿部严重受伤,他要强的性格无法接受残疾后留在部队,选择了有尊严的离开。许三多在最后关头背着他冲向终点,展现的也是战友情谊。将这些正常的、甚至充满悲壮色彩的军人宿命归咎于许三多,是对角色和剧情的极大误解。

许三多之所以能打动无数观众,不在于他最终是否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全能兵王”。而在于他所代表的那种信念,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坚持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看似愚笨,却极其艰难的坚持。三多能利用休息时间读书训练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

人们常惊叹于他后期的辉煌,如与袁朗的精彩对抗、成功进入老A并成为骨干,却容易忽略他为此付出的超常努力。在别人休息娱乐时,他默默读书、训练。他守在草原五班的日子,他留守七连解散后的空营,那些“不高不低,不好不坏,不太焦虑,耐得住寂寞”的时光,恰恰是他内心力量积蓄的过程。

《士兵突击》的魅力在于,我们或多或少能在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初看时,或许觉得自己像许三多,笨拙、迷茫,渴望被认可。再看时,可能觉得自己更像成才,圆滑,不安分,又有些小聪明。看得越多,越发现自己既没有许三多那种极致的坚韧,也没有成才那样出众的天赋,反而更像那个无数次给小说开头,却迟迟无法写下去的李梦,怀揣着小小的理想,却总在起点徘徊。

“不要混日子,小心被日子混了”。“平常心,平常心”。“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希望我们都能坚定自己的理想,拥有无悔的人生。

来源:抓到一只小猪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