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炉香》口碑扑街:放过张爱玲吧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1-10-28 01:46 2

摘要:用一位网友的话说:“怕是上辈子没烧够香,才会沦落到看这种电影。”

电影《第一炉香》到底有多难看?

开画评分5.9,目前是5.5分,仍在持续下降。

步伐直追关晓彤主演的奇幻大烂片《图兰朵:魔咒缘起》

票房不到三千万,满屏的一星差评。

“许鞍华导演生涯最差作品。”成为电影最大的噱头。

用一位网友的话说:“怕是上辈子没烧够香,才会沦落到看这种电影。”

我和很多观众一样,当得知张爱玲的小说《第一炉香》由许鞍华执导拍摄时。

心里抱有无限的期待。

理由如下:

作为最会拍文艺片的女导演之一,许鞍华导出过《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诸多经典佳作。

被称作“华语第一女导演”

再加上编剧王安忆,当代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摄影杜可风,代表作《重庆森林》《春光乍泄》...

配乐坂本龙一,世界级音乐大师。

服装和田惠美,奥斯卡最佳服装奖获得者。

这种超神般的制作班底,实属罕见,简直可以随便吊打其他电影。

但当我怀着憧憬看完全片,以及马思纯和彭于晏两位主演的形象和表演后,让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阵容越豪华,电影越拉胯”

难看程度,从马思纯读原著《第一炉香》后发表的矫揉做作,青春疼痛体的读后感。

就可见一斑。

毫无疑问,她也成为整部电影中的最大败笔。

当然造成《第一炉香》扑街的,不止马思纯,她剧中的好搭档彭于晏也功不可没。

因为两位气质磅薄的形象和出神入化的表演。

使观众看完电影后,留下极大的心理阴影,纷纷建议改片名,比如《第一炉钢》《祥子和虎妞》《健身教练的私教课》...

随便挑一个,都比《第一炉香》更贴合电影主题。

其实怨不得观众故意调侃。

因为看完全片,你会发现一点也不夸张,甚至比这还要离谱...

先说槽点最多,马思纯扮演的女主葛薇龙。

张爱玲在小说中是这样描述的:

“她的脸是平淡而美丽的小凸脸,现在,这一类‘粉扑子脸’是过了时了。她的眼睛长而媚,双眼皮的深痕,直扫入鬓角里去。纤瘦的鼻子,肥圆的小嘴。也许她的面部表情稍嫌缺乏,但是,惟其因这呆滞,更加显出那温柔敦厚的古中国情调。”

小凸脸,媚长的眼睛,纤瘦的鼻子,肥圆的小嘴...是葛薇龙的主要面部特征。

而反观电影中的马思纯几乎一样不占。

圆肥脸,大眼睛,宽嘴巴,肩宽腰粗...这那是一个穷酸学生的模样,简直富态的流油。

唯一比较契合的只有呆滞和敦厚。

再看看网友一致认可的《金粉世家》中刘亦菲,各方面都像极了小说中的葛薇龙。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再来说说彭于晏扮演的男主乔琪乔。

原著中形容他,浑身上下都没有血色,连嘴唇都是苍白的,像一具石膏像一般,高个子,十分纤瘦,穿上衣服都能使人忘记了他身体的存在。

看完描述,给人一种很“冷”的感觉。

咱再来看看片中的彭于晏。

脸型硬朗,一身健硕的疙瘩肉,再加上纯纯的小麦肤色,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多健康。

电影中,彭于晏是一名靠吃软饭生活的纨绔子弟。

既多情又滥情。

可是当他穿着白坎肩出现的时候,让人怎么也和“小白脸”联系不到一起。

就这体格子,当个黄包车夫,或者去工地搬砖不绰绰有余。

两人在一起时,瞬间让人出戏,彭于晏像极了一位健身教练,在给马思纯推销卖课。

真·嘴上都是爱情,背地里都是生意。

至于为什么要把乔琪乔塑造成一个肌肉男。

我能想到的理由,只有是为了俩人那场感情戏做铺垫。

电影中,被欺骗的马思纯,一连扇了彭于晏好几个耳光,掌掌到肉...

按照这个力道,如果不是体格好的彭于晏,换其他人,可能直接给扇晕掉了。

而我唯一能感受到张爱玲笔下味道的,是俞飞鸿扮演的姑妈。

《第一炉香》大致讲的是上海女学生葛薇龙来香港求学。

因家庭贫困,不得不投靠有钱的姑妈,结果被姑妈利用,当作诱饵来吸引男人。

渐渐地,葛薇龙沉迷在纸醉金迷中,后来被花花公子乔琪乔吸引,为了继续过声色犬马的上流社会生活,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

无疑,主线走向是讲葛薇龙最终沦为姑母敛财工具的悲剧故事。

可问题是,俞飞鸿实在太美了,在电影中,无论容貌,身材,气质都把马思纯碾压的死死的。

把俩人放一块,是个男人都会选择风情万种的俞飞鸿吧。

还用得着又土又憨的马思纯来勾引男人?

总之,选角的失败,直接摧毁了电影的整个故事和结构。

无论在怎么投入去观看,都会被彭于晏的油腻和马思纯大喊大叫给彻底劝退。

看完全片只会有一个感受:电影与原著一模一样,却毫不相关。

同样是拍张爱玲的作品,《色,戒》把人看哭,《第一炉香》把人看笑。

而至于为什么在网友强烈反对下,许鞍华依旧力排众议,启用彭于晏和马思纯。

她给出的理由是:“自己看过二人之前的电影,觉得他们非常适合联合出演一部爱情片。”

最后也不负众望,在主演们的集体努力下,成功将张爱玲小说中深藏的现实悲剧底色,抽离出去。

去其精华,取其糟粕,改编成了一部青春疼痛文学式电影。

观众也被这“一炉香”,熏得眼睛疼...

早知如此,还不如让郭敬明来拍,至少垮了口碑,还能赚点票房。

来源:读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