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力来了|一把“小水枪”浇出“三好”爆款,江西台这件作品为何有嚼头?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12 10:46 1

摘要: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今年2月,由江西广播电视台客户端今视频推出的融媒体作品《"不务正业"的洗车行》(原文链接已添加至文末),仅用一把“小水枪”,就在自家平台上滋出了一道“10万+”的彩虹,成功破解了传统主流媒体在流量竞争中的多重困境,一路“过关斩将”入选中宣部“

没有算法加持、不请顶流站台、不蹭热搜东风,困在流量漩涡里的主流媒体,能否在自家后院种出爆款?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今年2月,由江西广播电视台客户端今视频推出的融媒体作品《"不务正业"的洗车行》(原文链接已添加至文末),仅用一把“小水枪”,就在自家平台上滋出了一道“10万+”的彩虹,成功破解了传统主流媒体在流量竞争中的多重困境,一路“过关斩将”入选中宣部“三好”创意新闻。

《"不务正业"的洗车行》,讲述的是江西新余喜憨儿洗车中心的故事。与其他洗车行不同,这家洗车行的18名员工是不同程度的心智障碍者,他们被亲切地称为 “喜憨儿”。洗车行负责人胡小金的儿子也是一位心智障碍者,她创办这家洗车行的初衷,是希望自己不在的时候能有人陪伴和照顾儿子。洗车行创办近一年的时间里,喜憨儿们共为用户洗车2960辆。他们用劳动赢得尊重,以爱为纽带相互治愈,向社会传递温暖与希望。

客观来讲,这件作品时长5分58秒,对于习惯快节奏浏览的受众来说,这是一段需要耐心的时长。此外,特殊群体因其特殊性,向来是媒体关注的焦点,这类选题也早已屡见不鲜。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既考验受众耐心又没多大选题新意的作品,却在区域平台以“10万+”的爆款之姿入选中宣部“三好”创意新闻,成功打破了流量江湖“10万+”入场券的流量焦虑,为什么?

俗话说,“看报看网先看题”,一个好的标题,一下就能抓住受众,吸引受众阅看新闻。

这件作品之所以能够破圈,首先得归功于《"不务正业"的洗车行》这个暗藏悬念的标题:洗车行的“主业”本应是洗车,究竟如何“不务正业”?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不务正业”本是对偏离主业行为的负面评价,但与“洗车行”这一基础服务业结合后,就形成了强烈反差。通过这种反差来吸引读者,能够使作品在众多平庸的标题中脱颖而出,并触发受众的探索欲。

在深入正文分析之前,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媒体在报道特殊群体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比较常见的是悲情叙事模式,这类模式往往通过过度渲染特殊群体的生存艰辛,将人物简单地符号化为“被救助者”,却忽略了他们作为个体所拥有的多面性。

一些报道习惯用“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等标签来定义特殊群体,这种做法稍显刻板,容易简化群体的多样性,强化公众的固有偏见。

部分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为了追求传播效果,不惜放大群体的特殊性吸引点击,却扭曲了事实。

此外,有些报道侧重于政策解读,缺乏故事性和人物细节,导致内容陷入“观点+案例”的程式化表达,难以引起受众的共鸣。

相比之下,《“不务正业” 的洗车行》通过聚焦“喜憨儿”这一边缘化的特殊群体,以“劳动创造尊严”为主题切入,开篇就以洗车工30秒憨态可掬的画面,巧妙避开了上述常见的报道陷阱,用轻松愉悦的氛围迅速抓住受众眼球,激发其投入较长时间观看的意愿,打破受众对于特殊群体报道的刻板印象。

表达形式上,传统电视新闻多采用 “解说+画面” 的线性叙事,而该作品则构建 “声画同步” 的沉浸场景,收录洗车水声、工具碰撞声、欢笑声等环境音效,配合人物特写镜头,营造出 “在场感”,强化了受众对特殊群体劳动场景的直观感知。

有别于传统新闻的旁观视角,该作品选择从“他者凝视”转向“主体表达”,让受访者直接陈述事实,省去第三者转述和加工,使受众能直接感受受访者的想法和情感,以便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主题:即爱与尊重的力量,以及特殊群体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的意义。

叙述过程中,作品不搞苦情戏也不灌鸡汤,就老老实实拍摄“喜憨儿”怎么用自己的劳动赢得尊重,以及他们如何用爱相互治愈彼此,轻松自然地完成了情感上的起伏与升华,让整个故事充满温暖与希望,使受众在了解事件的过程中,心灵也受到强烈的触动,从而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进一步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而作品中给出的“我每天洗车12辆”“近一年清洗2960辆车”等数据,更是将“喜憨儿”的个体奋斗转化为可量化的社会贡献,有力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说服力,打破了“弱势=无能”的偏见,实现了“情感共鸣+事实说服”的目标。

品鉴者言:报道特殊群体时,过度聚焦艰辛易落入“悲情叙事”,而刻意回避困难又显失真。如何精准把握“共情不煽情”的边界?《“不务正业” 的洗车行》证明:特殊群体报道的本质是“看见差异,更看见人性共通”,只有放下“拯救者”姿态,才能实现真正的共情传播。

作者 田菊

编辑 刘娟利

二审 杨修玮

三审 高发强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