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会泳:《海港》这部戏就是“人保戏”,没有李丽芳,这戏成不了!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10 21:59 1

摘要:提起李丽芳这个名字,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不太熟悉。但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这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她塑造的方海珍形象,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那个特殊的年代。

提起李丽芳这个名字,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不太熟悉。但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这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她塑造的方海珍形象,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那个特殊的年代。

那时候,电视机还是稀罕物,人们最大的娱乐就是看戏。李丽芳在《海港》里演的方海珍,往台上一站,那股子精气神儿就出来了。她唱戏时字正腔圆,做派大方,把码头女工的形象演得活灵活现。老百姓都说,看她的戏,就像看见身边真实的人物一样。

李丽芳能演活柯湘这个角色,可不是偶然的。她的人生经历,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1952年,新中国刚成立不久,19岁的李丽芳从上海被招进部队,和谭元寿、班世超这些名角儿一起,成了总政京剧团的主要演员。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在部队的那些年,李丽芳可没少吃苦。朝鲜战场上,炮火连天,她和战友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给战士们演出。有时候刚唱完一段,敌人的炮弹就打过来了,大家赶紧躲进防空洞。等炮声停了,拍拍身上的土,接着唱。

最苦的要数西北的慰问演出。那地方荒凉得很,风沙大得能把人脸刮出血道子。冬天更是难熬,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气,舞台就是临时搭的木板台子,后台连个挡风的棚子都没有。战士们坐在背包上看戏,冻得直跺脚。李丽芳演《秋江》这样的重头戏,按规矩只能穿单薄的戏服。同台的男演员还能在戏服里头套件棉袄,可她不行。一场戏唱下来,脸上的油彩都冻成了冰碴子,卸妆时片子都揭不下来。。

可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反而让李丽芳的表演更加纯粹。她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保尔·柯察金当成榜样;她敬佩丹娘的勇敢,把这些英雄人物的精神都化进了自己的表演里。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她的思想进步很快,先是入了团,后来又入了党。那些年,她跟着代表团走遍了东欧、苏联,还去了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缅甸演出,拿回来六枚沉甸甸的勋章。

这些经历,都成了她后来塑造角色的宝贵财富。演柯湘时,她不用刻意表演,那些战火中的记忆自然就流露出来了。观众看到的不是一个在演戏的演员,而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革命者。这种真实感,是再高超的演技也演不出来的。

1958年那会儿,国家要支援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周总理和贺龙同志一商量,决定把李丽芳所在的中国京剧院四团整个调到宁夏去。消息传来,团里开了个动员会。李丽芳二话没说,第一个站起来表态:"党叫干啥就干啥!"第二天就收拾行李,跟着大伙儿上了西去的火车。

火车咣当咣当走了好几天,越走越荒凉。到了银川站,李丽芳都傻眼了——这哪像个省会城市啊,站台破破烂烂的,四周都是黄土地。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团里给安排的住处竟是一座年久失修的破庙。李丽芳分到的地方,就是庙里的过道,连个正经房间都没有。晚上睡觉,风从门缝里呼呼地往里灌,冻得人直打哆嗦。

吃饭更是成了大问题。团里临时搭了个灶台,大家轮流做饭。李丽芳从小在上海长大,哪干过这些活啊。可她不叫苦,跟着老同志学劈柴、生火,手上磨出了血泡也不吭声。有次做饭,油锅突然起火,她抄起锅盖就往上盖,结果火星子溅到手上,烫出一串水泡。第二天演出,她愣是忍着疼,把戏演得一丝不苟。

下乡演出就更苦了。住的是老乡家的土炕,喝的水都是咸的。李丽芳得赶着小毛驴去几里外拉水,一路上晃晃悠悠的,水桶经常打翻。她给老乡们洗衣服、教孩子们刷牙,还帮着下地干活。

在团里,李丽芳从来不摆名角的架子。去波兰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时,团里让她演《闹龙宫》里的龙女,是个小配角。有人替她抱不平,她却说:"戏台上哪有大小,都是为人民服务。"

这样的日子,李丽芳一过就是好几年。有人问她苦不苦,她总是笑着说:"比起长征路上的红军,我们这点苦算啥?"就是在这片黄土地上,她的艺术生命得到了最扎实的锤炼,也为后来的艺术成就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最让李丽芳发愁的是《海港》这出戏的难度。跟《智取威虎山》那种情节跌宕的戏不一样,《海港》讲的是码头工人的日常生活,没有那么多激烈的戏剧冲突。用于会泳的话说,这戏得"人保戏",全靠演员的功力撑起来,演不好就容易显得平淡,要是没有李丽芳,这戏恐怕成不了!

上海音乐学院专门派了于会泳来给她设计唱腔。于会泳找来中央电台录的《杜鹃山》磁带,反复研究李丽芳的嗓音特点。排练时,李丽芳常常一个人在排练场练到深夜。有次她练一个转身动作,连续练了好多遍,把膝盖都磨破了。导演劝她休息,她却说:"码头工人干活哪有不磕磕碰碰的,这点伤算什么。"

在码头,她认识了张凤芝。这个从撬煤工干起来的劳动模范,成了李丽芳最好的老师。两人形影不离,李丽芳跟着张凤芝学怎么拿铁锹,怎么系缆绳,连走路姿势都学得惟妙惟肖。有次下大雨,码头上的煤堆塌了,李丽芳二话不说就跟着工人们冲上去抢险。煤水混着雨水灌进她的胶鞋里,脚都泡白了,可她一直干到深夜。

《海港》的唱腔特别难,大段大段的唱词,情绪起伏很大。李丽芳身体本来就不太好,经常胃疼得直冒冷汗。有次演出前,她疼得直不起腰,医生给她打了止疼针才勉强上台。可一开嗓,声音还是那么清亮饱满,谁也看不出她正忍着剧痛。下台后,她直接瘫在化妆间,连卸妆的力气都没有了。

最让人佩服的是,不管多累,只要上了台,李丽芳就像变了个人。她的眼睛特别有神,一个眼神就能把观众带到码头上。唱到高音时,声音像海浪一样层层推进;低音时,又像潮水退去般深沉有力。行家们都说,能把方海珍唱得这么有血有肉的,全国找不出第二个。

1967年5月那个晚上,毛主席看完《海港》上台合影时,李丽芳心里既激动又忐忑。回到后台,丈夫义维华拉着她的手说:"咱们该要个孩子了,你都三十好几了。"这话说得李丽芳眼圈发红。这些年为了演好方海珍,她把要孩子的事一推再推。义维华急得直跺脚:"总不能为了演样板戏,让咱家断了香火啊!"

第二年春天,李丽芳终于怀上了。为了避开风头,义维华提前把她送回宁夏待产。可孩子刚出生没几天,《海港》剧组的电报就追来了,催她立即回上海参加劳动。月子都没坐完,她就拖着虚弱的身子上了火车。

那段时间,李丽芳常常一个人躺在集体宿舍里发高烧。有次关节炎发作,疼得她整宿睡不着,咬着被角直掉眼泪。同屋的石师傅看不下去了,偷偷给她熬了姜汤,一边喂她一边叹气:"你这是何苦呢?"李丽芳却笑着说:"没事,老毛病了。"

1972年冬天,石师傅实在看不过去,找到编剧李晓民商量:"得想个办法,把老义调来上海。"他们写了报告递上去,没想到很快就批下来了。义维华被安排在《智取威虎山》剧组,总算结束了夫妻俩八年两地分居的日子。

搬家那天,李丽芳看着丈夫把宁夏带来的土特产一件件摆进新家,突然就哭了。这八年,她演红了《海港》,却错过了太多平常人的生活。义维华拍拍她的肩膀:"好了,往后咱们好好过日子。"可第二天一早,李丽芳又准时出现在排练场,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烟火人生

在剧院后台,李丽芳总是那个最受欢迎的人。年轻演员们遇到难题都爱找她,她从不摆名角儿的架子,总是耐心地手把手教。有次一个跑龙套的小演员崴了脚,她二话不说就把自己备着的药酒拿出来,亲自给揉了半天。后来这孩子逢人就说:"李老师的手可暖和了,揉着揉着就不疼了。"

在家里,李丽芳更是里里外外一把好手。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去菜市场挑最新鲜的菜。卖菜的老王头总说:"李同志挑菜最在行,一眼就能看出哪颗白菜最水灵。"回到家,她一边哼着戏词一边和面,案板上的面团被她揉得又光又亮。邻居们都说,光听她擀面条的动静,就知道是个干活的好手。

丈夫义维华说起妻子就停不住嘴:"她包的饺子皮薄馅大,一咬满嘴香。尚长荣那回来我家,一口气吃了三十多个,临走还惦记着下次再来。"说着说着,这个西北汉子的眼圈就红了,"她跟着我,真是受苦了。我挣得少,家里日子紧巴,可她从不抱怨。有回我发了高烧,她连夜给我熬姜汤,守了我一宿没合眼。"

李丽芳的针线活也是一绝。团里年轻人的戏服破了,都找她补。她补的针脚又密又匀,比专业的裁缝还细致。有回给丈夫织毛衣,织着织着就哼起了《海港》的唱段,针脚跟着节奏走,织出来的花纹特别好看。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