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您若翻开老相册里的样板戏剧照,准会被方海珍的模样吸引。这姑娘的扮相可太特别了!先说这发型,化妆师特意把头发下部往外扩,前额加条小发片,眼角眉梢都往上挑。这么一番打理,倒像是给方海珍添了几分英气。衣裳方面更讲究——工作服是银灰色的,胸前"安全生产"四个字染得红艳
老一辈的戏迷朋友们,您是否还记得《海港》这出样板戏?今儿咱们就聊聊戏里的方海珍,这位在当年引起不少议论的女英雄。
您若翻开老相册里的样板戏剧照,准会被方海珍的模样吸引。这姑娘的扮相可太特别了!先说这发型,化妆师特意把头发下部往外扩,前额加条小发片,眼角眉梢都往上挑。这么一番打理,倒像是给方海珍添了几分英气。衣裳方面更讲究——工作服是银灰色的,胸前"安全生产"四个字染得红艳艳,里头还套件淡绿底深绿格子的布衬衣。这身行头搁现在看都挺时髦,可在那个满大街红袄绿裤的年代,方海珍这身素衣裳可显得太"另类"了。
要说那时候的女同志,谁不喜欢穿件红袄子、梳个马尾辫?可方海珍偏不!从头看到脚,银灰配米色,连毛巾都是素净的,就胸前四个字像火苗似的跳。这打扮您说像女同志?倒更像是位俊朗的后生!跟其他样板戏里的女角儿比,差别就更明显了。
您瞧《杜鹃山》里的柯湘,粉底白点上衣配白底红星毛巾,多俏皮;《沙家浜》的阿庆嫂,发髻上簪朵红绒花,多喜庆;《龙江颂》的江水英,大红格子袄配白花袖口,多水灵;《白毛女》的喜儿,红棉袄配绿头绳,多惹人疼。唯独方海珍,活脱脱像个穿错衣裳的大小伙子。戏里给她配的那双大手,干起活来比爷们还利索,说话办事儿全是大道理。
要说方海珍没女人味,您再细品品其他角色。柯湘有贴心人儿,阿庆嫂有跑单帮的丈夫,江水英给乡亲洗衣做饭,喜儿有大春哥惦记着。这些女角儿不管有没有对象,身上总带着股子温情。可方海珍呢?独个儿在冷冰冰的码头打拼,浑身上下只有钢铁般的力气和杀伐决断。
戏里给她安排的那些活儿,哪样不是男人干的?查坏蛋、做动员、指挥装卸,连推理断案都像包公附体。不过细想想,这恰是方海珍的特别之处。她就像寒冬里的青松,不靠花枝招展吸引人,全凭一身正气立得住。
如今再回味方海珍的形象,倒能品出些不同的滋味。在那个特殊年代,样板戏里的女英雄大多得柔美中带着刚强,唯独方海珍走了条中性路线。这或许是想告诉大伙儿:革命不分男女,英雄不问雌雄。方海珍用她的银灰衣裳、米色毛巾和洪亮嗓门证明,女同志照样能撑起半边天。
虽说当年不少观众嫌她刻板,可如今再看,这种打破常规的尝试倒显得难能可贵。就像老酒越品越醇,方海珍这个"假小子"英雄,也在岁月里酿出了独特的韵味。
故事一开场,上海港的繁忙景象便扑面而来。千轮万船进出,装卸工人如织,码头上堆着待运的稻种和玻璃纤维。高志扬、赵震山、钱守维三人正为装卸顺序争执不休,直到方海珍疾步登场,这场风波才算有了主心骨。
方海珍的亮相堪称经典:她头戴安全帽,手持装卸计划表,转身间自带一股子利落劲儿。这姑娘的出场方式,就像她处理事情的风格——干脆果断,不带半点拖泥带水。
面对是否先抢运北欧船的玻璃纤维,方海珍的选择让不少老观众至今难忘。按说,抢运玻璃纤维能创外汇,对国家建设也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可方海珍,这位装卸队党支部书记,愣是二话不说否决了提议。
她的理由?国际主义精神!在方海珍心里,援助亚非拉人民的稻种运输,那是关乎国际共运的大事。相比之下,创外汇这种"物质决定意识"的考量,在她这儿显然不够分量。这种决策方式,搁现在看或许有些武断,但在那个特殊年代,却成了她"斗争意识强"的佐证。
说到反派钱守维,编剧和导演可真是费了不少心思。这角色要按"远小暗"的原则来,您瞧他出场总缩在犄角旮旯,脸色蜡黄像病猫,眉眼总带着偷摸劲儿。最可乐的是选角儿,愣是挑了个全剧组最矮的演员!
第四场《战斗动员》里,方海珍一声"把钥匙放下!"震得众人挺身而立。您瞅瞅那画面:钱守维小个子缩在人群里,跟群铁塔似的正面人物一比,活脱脱像被拎起来的小鸡!这本是想显正面人物的威风气派,倒意外添了出喜剧效果。
韩小强的海员梦,搁现在看挺正常。年轻人谁不想周游世界、为国争光?可在那个特殊年代,这梦想却成了“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罪证。为啥?因为这梦想里透着“等级制度”的影子——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高贵,海员比装卸工体面。
方海珍一句话,就把韩小强的梦想钉在了“资产阶级”的耻辱柱上。软的不行,还搬来亲舅舅实施“家法”。二十岁的青年,就这样被“改造”得粉碎了理想,浇灭了热情。
这种决策方式,背后是“供给制”的逻辑。所谓供给制,就是统一分配物质,不讲个人得失。韩小强的“让位”,更是时代局限的体现。原本他是主角,有成长空间,有缺点也有优点。可到了样板戏里,他成了衬托方海珍的“工具人”,连梦想都成了罪过。
如今再看《海港》,那些刻意设计的情节倒成了时代的注脚。方海珍的武断、韩小强的“堕落”,都是特殊年代的产物。可反过来想,韩小强的梦想真的错了吗?他想当海员,想周游世界,这本身没错。历史证明,按劳分配的制度更能刺激生产。在积贫积弱的年代,就应该物尽其用,让人才发挥最大价值。韩小强有高中学历,对航海事业有热情,给他安排个合理的工作,才是明智之举。
方海珍的阶级斗争弦绷得有多紧?剧中几个细节让人忍俊不禁。发现小麦露天堆放,看见钱守维和韩小强走得近,她立马断定"阶级敌人"就在身边。更绝的是,她把韩小强的工作失误直接上升为斗争问题,还搬出话来镇场子:"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这情节设计,如今看来颇具讽刺意味。玻璃纤维混进麦包,真能要命?可方海珍偏能一本正经地渲染"生命危险",愣是把个普通事故演成了敌我较量。《海港》的剧情设计,处处透着那个时代的印记。方海珍的形象,就是"高大全"人物的典型:她得国际主义,得斗争,还得无所不能。可这样的英雄形象,终究少了些人间烟火气。
如今再品《海港》,那些刻意设计的情节倒成了时代的注脚。方海珍的武断、钱守维的滑稽,都成了特殊年代的艺术夸张。但不可否认,这出戏在当年确实激励了无数人,让"斗争"的意识深入人心。或许,这就是样板戏的魅力吧。它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将历史定格成一个个鲜活的瞬间。方海珍这个"铁娘子",也就在这一场场戏中,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风景线。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