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芳差点替换了王玉珍——歌剧电影《洪湖赤卫队》背后的故事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09 21:21 2

摘要:歌剧最初叫《洪湖赤卫军》,由湖北省实验歌剧团创作组成员深入洪湖地区,广泛搜集革命斗争故事和歌谣,以此为基础创作了这部九场歌剧。随着国庆十周年临近,剧团对该剧进行了再创作加工,歌剧名由《洪湖赤卫军》更名为《洪湖赤卫队》。

1958年,为庆祝即将到来的国庆十周年,湖北省实验歌剧团根据流传于湖北洪湖老区的革命英雄故事,精心改编了一部歌剧,作为一份特殊的献礼送往北京。

歌剧最初叫《洪湖赤卫军》,由湖北省实验歌剧团创作组成员深入洪湖地区,广泛搜集革命斗争故事和歌谣,以此为基础创作了这部九场歌剧。随着国庆十周年临近,剧团对该剧进行了再创作加工,歌剧名由《洪湖赤卫军》更名为《洪湖赤卫队》。

1959年,湖北省实验歌剧团为《洪湖赤卫队》的角色扮演者公开竞选。在激烈的竞争中,24岁的沔阳姑娘王玉珍凭借其深厚的舞台功底、扎实的唱功以及甜美明亮的音色,成功脱颖而出,成为韩英的扮演者。其他主要演员有夏奎斌(饰刘闯)、刘淑琪(饰韩母)、傅玲(饰秋菊)、陈金鹏(饰彭霸天)。

1959年首版《洪湖赤卫队》剧照。

1959年夏秋之交,《洪湖赤卫队》在省委洪山礼堂首场公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接着全体演职人员来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中心——洪湖县演出。1959年11月,省歌剧团赴首都北京,在北京剧场汇报演出《洪湖赤卫队》。董必武、贺龙、陈毅等中央领导同志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演出结束时,中央首长走上舞台和演员们一起合影留念。1960年1月5日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中南海怀仁堂上演了第一百场。演出结束后,贺龙将军高兴的说“湖北人民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部杰作,将洪湖人民的英勇斗争历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舞台上,我深感欣慰。”同时,他积极提议将这部歌剧改编成电影,以便更广泛的传播。

1961年11月,《洪湖赤卫队》在南京大华影剧院演出海报

正是在贺龙元帅的积极推动下,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武汉电影制片厂决定携手将《洪湖赤卫队》改编成电影。然而,在影片筹拍阶段,却遭遇了一个不小的风波。

北影厂考虑到《红霞》等一些歌剧电影主角为歌剧原班人马,拍出后效果不佳,北影厂决定演员全部换掉,选择用一批专业电影演员来演该剧。由于王玉珍外貌不够出众,北影建议替换她,由谢芳饰演韩英。而湖北省委宣传部坚决不同意,坚持要用大部分歌剧演员,并坚持王玉珍饰演主角韩英。由于各方意见分歧严重,关于主角是否用武汉演员问题被呈报至周恩来总理处。周总理对于北影坚持要换主角的做法十分不满,他严肃地批评道:“这简直是胡闹!韩英这一角色,是展现英雄气质,而非美貌。”

1960年9月,电影《洪湖赤卫队》正式开机,拍摄团队浩浩荡荡地抵达洪湖,开始了紧张的拍摄工作。此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因缺少粮食和副产品,城乡居民普遍性的发生了浮肿病。作为演员,演出中体力消耗非常大,但大家每天口粮只有七两米标准,严重的饥饿让每个人都面临着严峻的生理和心理挑战。

记得第一次看《红湖赤卫队》电影时,感觉王玉珍饰演的韩英一角太胖,缺乏女性的俊美。后来才知道,王玉珍此时由于缺乏营养,早已患上了“水肿”,脸和手一摁就是一个坑。为了让王玉珍消除水肿,能有体力表演好,导演谢添决定每天为王玉珍增加一小碟黄豆作为营养补充。回忆起那段经历,王玉珍曾坦言,第一次吃黄豆时,她是数着数吃完的,一共28颗。

饰演赤卫队队长刘闯的夏奎斌,身材高大,但长期营养不良,让他的体重急剧下降,从原本的159斤瘦到118斤。本应身材魁梧强壮的他,变得身材瘦削,肋骨凸显,脸颊凹陷,一看就是每日忍饥受饿,终日饥肠辘辘的灾民模样。为了维持角色应有的饱满形象,剧组不得不采取非常措施,用棉花填充他的腮帮子。这种做法虽然有效,但棉花在口中长时间摩擦,导致他口腔内经常起泡、出血,为拍摄增添了不少困难。

夏奎斌(右)和王玉珍

剧组基本以湖北省歌剧团演员为主,北影厂只留下了五个专业演员,替换了原歌剧团的歌剧演员。周冠森饰演拉二胡的老爷爷,谢添取代阮海洲饰演张副官,封顺饰演鼓霸天派来的敌探,程学钦饰演赤卫队员,曹增银取代冯少聊饰演胡团长。

谢添不用细说,他是二十二大明星,也是知名的电影导演。特别是他导演的喜剧电影,在中国喜剧电影中占有重要位置。《小铃铛》《锦上添花》《甜蜜的事业》《七品芝麻官》《生财有道》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此次在《洪湖赤卫队》中,他既是导演,也是张副官的饰演者。

周森冠,1920年出生于江苏常州市,1951年考入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 (北京电影学院前身) 表演班,1954年毕业后分配到北影厂任演员。周森冠属于戏红人不红这类演员,一生主要以饰演小配角为主,有名有姓的大约30部影片,主要有《夏天的故事》王大成、《国庆十点钟》张大力、《平原游击队》看沟敲邦子老汉、《洪湖赤卫队》弹琴胡子爹、《暴风骤雨》刘德山、《粮食》发成、《小兵张嘎》杨大爸、《小花》区委书记何向东、《泪痕》何诚等。

周森冠在《洪湖赤卫队》中

虽然都是小配角,但也有经典台词风行一时,让观众印象深刻,特别是《平原游击队》中敲邦子老汉的“平安无事了”,《洪湖赤卫队》中弹琴老汉的“人老了,弦也调不动了”的台词,成为几代人戏谑调侃的常用语。

北影老演员封顺,一生演了二百多部影片,都是配角中的配角,而且反派角色为多,面孔为人熟知,名字少人知道。《烽火少年》《智取华山》《粮食》《停战以后》演伪军,《洪湖赤卫队》演敌探,《龙须沟》演冯狗子,《红旗谱》演管家,《风暴》、《青年鲁班》都演工头,《林家铺子》演陆和尚,《小兵张嘎》演胖伪军《沸腾的群山》演土匪,……戏份稍多的配角是《烈火金钢》中饰演的解老转。

封顺(前右)在《洪湖赤卫队》中

程学钦,1938年10月生于湖北省。1963年从北影电影学校表演班毕业后留厂任演员。他和以上两位老演员一样,参演电影二十部,全部为配角。六十年代只演过四部电影,分别是《洪湖赤卫队》饰赤卫队号兵小刘,《停战以后》饰报务员,《小兵张嘎》饰战士小陈,《小二黑结婚》饰铁蛋。七十年代后,是他的创作高峰期,分别在《南征北战》饰柱子,《侦察兵》饰小胡,《沸腾的群山》饰朗金奎,《黑三角》饰小虎,《泪痕》饰司机水成龙,《神秘的大佛》饰小吴,《海囚》饰吴天水,《非常岁月》饰四旺,《大清炮队》饰吴永升,《特异人的奇遇》饰满天飞等。

曹增银(右)在《洪湖赤卫队》中

曹增银,1923年6月出生,曾在作战部队工作,后进入部队文工团。195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声乐两年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先后参演《青春之歌》《洪湖赤卫队》《红旗谱》《暴风骤雨》《花儿朵朵》《神秘的大佛》《北国红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梨人常传奇》等多部电影,和以上几位一样,他出演的角色,全部为配角。

来源:西岗老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