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渔女到人民艺术家:王玉珍半世纪唱响《洪湖水浪打浪》传奇人生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07 11:11 3

摘要:王玉珍在同名歌剧和电影《洪湖赤卫队》中成功扮演了女主人公韩英,这一角色使她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几代中国人记忆中的经典形象之一。她演唱的《洪湖湖赤卫队》中的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更是被国人传唱了半个世纪。

《洪湖赤卫队》剧照

王玉珍在同名歌剧和电影《洪湖赤卫队》中成功扮演了女主人公韩英,这一角色使她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几代中国人记忆中的经典形象之一。她演唱的《洪湖湖赤卫队》中的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更是被国人传唱了半个世纪。

一,苦难的童年

1935年,王玉珍出生于湖北沔阳县(今仙桃市)沙湖镇一个贫苦渔民家庭。小时候她没吃过一天饱饭,一日三餐吃的是豆瓣酱拌糙米饭。那时沔阳县是一往无际的湖区,由于地势底洼,湖连湖,水连天,湖里田里不仅长有血吸虫,甚至是年年洪水泛滥成灾。当时有这样一个传说:沙市沔阳洲啊!十年九不收,若要收一年,连狗子也不吃粥。

1940年的夏天,沔阳再次遭遇洪灾,王家的房屋,田里的庄稼全被洪水卷走。王玉珍的父母为了生存,驾起船舟,顶着风浪逃出灾区,他们打着三棒鼓,唱着沔阳花鼓戏,沿途乞讨来到汉口(武汉),5岁的王玉珍就这样跟随父母定居汉口。王玉珍非常懂事,小小年纪就帮父母做家务、洗碗、收拾屋子。一有时间,她还挎着篮子去附近的工厂捡煤渣。

1949年5月,武汉解放了。这座千年古城街道上锣鼓喧天,红旗飘扬,穷苦百姓纷纷走上街头,扭着秧歌庆祝翻身得解放。王父为让女儿学得一技之长,在那个菊花开得满城香的秋天,决定把14岁的王玉珍送往汉口硚口文化馆学习裁缝手艺。王玉珍开始在这里用脚踩“嘟嘟嘟”的缝纫机,虽苦,但王玉珍知道“百艺好藏身的道理”。

《洪湖赤卫队》剧照

王玉珍从小就学唱过沔阳花鼓戏,父亲也教会她打三捧鼓,她心中早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站在舞台上表演的梦。不久武汉市硚口区文化馆开办了一个歌咏培训班,王玉珍被那里的歌声深深吸引,她一有空就跑过去,透过窗户看着窗里那些年轻人的演唱。她多么羡慕啊!一次,她装着上厕所偷偷离开缝纫班,她在文化馆歌咏班门口徘徊多次,就是没有勇气迈进那一步。

一周后,王玉珍终于鼓足勇气推开培训班的大门,她羞涩的对歌咏班的老师说:“老师,我想来唱歌”。老师上下打量着她,让她现场演唱,等她一开口,就让全场的老师和学生震惊了。她的声音是那般清脆明亮,像百灵鸟的歌声那般动听。老师听完第二首歌后,当场拍板收留了她。

她将被歌咏班录起的消息告诉了父母,憨厚老实的父母根本不相信,非要随她一起去证实一下,直到听到老师说是真的才放心。

在那个年代,拥有艺术天赋的孩子是不会被忽视的。老师相信她日后很可能会获得意外的发展机会。没过多久,王玉珍因为在小歌剧《小放牛》中扮演牧童一角,引起了湖北省文化艺术团的关注。而这个文化艺术团就是现在湖北歌舞剧团的前身。

王玉珍幸运地进了文化艺术团,开始在艺术团只是跑龙套,饰演一些配角,但她没气馁,她总是一丝不苟把每次跑龙套的机会当作主角演。由于她学习认真,悟性高,加上有一副好嗓门。无论是唱汉剧、楚剧、京剧、花鼓戏,她一学就会。因此,在她20岁那年,她终于出彩了。这位农家姑娘凭着她从不屈服命运的精神,短短几年就实现了人生的“三级跳。”

二,从跑龙套到站到了舞台中央

1955年,王玉珍主演楚剧《秋江》《刘海砍樵》。她凭着扎实的舞台功底,甜美的嗓音,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广泛好评。那五十年代,文工团提倡“一专、三会、八能”,培养复合型人才。王玉珍不仅唱功好,还学会了跳舞、拉手风琴、说快板、唱湖北渔鼓、湖北道情。文工团经常深入农村演出,她们去大别山革命老区、去千里洪湖湖区、去绵绵不绝的大山恩施等。她们二十多个人组成一个文艺队,很多节目都是王玉珍即兴发挥,现编现演,那些接地气的节目既鲜活又生动,深受广大渔民和农民观众的热烈欢迎。

每次下乡巡演,她们一走就是七、八个月。为了与群众打成一片,王玉珍每次都是自备扁担、箩筐、剪刀、理发工具。农闲时,王玉珍经常帮乡村姐妹修剪头发。由于农村卫生条件差,帮人理完头发后,王玉珍指甲缝里常常留下黑乎乎的油污,但她没有半句怨言。王玉珍还帮房东劈柴、担水、种菜、清扫院落,大嫂的孩子在床上哭,她丢下笤帚就去哄宝宝。正因为如此,王玉珍熟悉乡亲们的喜怒哀乐,她在与同事们演的《刘海砍樵》《小放牛》《龙船调》等农村小戏时驾轻就熟,把每个角色表演得生动活泼惟妙惟肖。

三,辛勤付出,收获满满

机会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1959年,为迎接国庆10周年,湖北省实验歌剧团筹备歌剧《洪湖赤卫队》。这部歌剧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党代表韩英带领洪湖赤卫队,保卫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与国民党反动派及湖霸进行斗争的传奇故事。

为了打造出精品,剧团领导要求编剧、导演、演员全部深入洪湖地区的农村体验生活,挖掘素材。王玉珍每天深入农家,与当地渔民打成一片,走访当年老赤卫队员,去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了解当年游击队英烈们的英勇事迹,每次听革命故事,总让她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接受心灵洗礼后,王玉珍又深入湖区,实地体验渔民生活,她跟着老赤卫队员学习拆卸、组装枪支,去一往无际的湖区,披着晨曦练习摇橹、去芦苇荡练习射击,随当地民兵一起急行军。

一个月后,大家回到歌舞团。谁来演《洪湖赤卫队》中男女主角呢?为公平起见,团里采取公开竞争的办法,谁演得好,谁唱得好谁上?结果王玉珍在众多演员中脱颖而出,她凭借出色的唱功,扎实的舞台经验,还有那贴近生活的表演,顺理成章担任“韩英”A角。

经过紧张的排练后,歌剧《洪湖赤卫队》第一次来到湖北省洪湖县大礼堂公演。因对“韩英”一角有透彻理解,王玉珍把韩英的每一句台词,每段唱腔,都表演得既认真,又激情澎湃。她深知那每句台词的份量之重,字字句句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凝成的结晶。

《洪湖赤卫队》剧照

王玉珍在舞台上演唱《洪湖水浪打浪》时,她用优美的歌声描绘了洪湖的美景和渔民憧憬幸福的生活,她把韩英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诠释得那么完美。特别是她唱到“共产党的恩情比那东海深,渔民的光景一年更比一年强。”那歌曲的旋律宽广、节奏明快,抒发了女英雄韩英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共产党的崇高感情,那场面震撼人心,让人看后潸然泪下。

尤其是王玉珍表演女英雄韩英被捕后关进水牢里,面对死亡,她双膝跪在母亲面前唱到“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时,王玉珍用她深厚的革命感情揭示了韩英的内心世界,充分表现了韩英那坚贞不屈、临危不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崇高的革命情操,她把韩英这个角色表演得感人肺腑。

她从“娘的眼泪似水淌”的柔情万种,到“为革命,砍头只当风吹帽”的壮志豪情,再到“我要看全天下劳苦人民得解放”的慷慨激昂,玉玉珍的演唱是那样真挚动人,充满激情,与台下观众产生共鸣。台下上千名观众个个眼含热泪,掌声雷鸣。演出结束,洪湖地区老赤卫队员和军烈属代表疾步登台,与演职人员握手拥抱,大家都是泪流满面,对她们成功的演出大加赞赏,此情此景感动了现场每个人。

四,《洪湖赤卫队》唱响北京城

洪湖水浪打浪,唱响了整个荆楚大地,大人会唱,细伢子也会唱,城里人在唱,农村人也在唱。1959年11月,王玉珍随团进京演出《洪湖赤卫队》,在首都北京连演两个多月。每次演出结束,观众都不肯离场,掌声连续不断。王玉珍和同事经常要连续谢幕八、九次,大幕才能拉上。

《洪湖赤卫队》第100场演出,安排在中南海怀仁堂。王玉珍在台上动情唱完“韩英在狱中与母亲话别”,台下前排率先站起一个高大的身影,激动地用力鼓掌,随后全场掌声雷动。这个人就是贺龙元帅。演出结束,中央领导都对《洪湖赤卫队》给予高度肯定。

一位老首长在北京饭店宴请《洪湖赤卫队》全体演职人员。席间他问王玉珍:“你知道洪湖的峰口河吗”?王玉珍认真地点点头。那位首长红着眼眶说:“那时候,反动派将我们革命同志的头颅砍下来,丢到峰口河,整条河都被鲜血染红了”。那一刻,王玉珍内心如波澜起伏,她告诫自己:一定对得起革命英烈,一定要把“韩英”这一角色演好!湖北省歌舞剧团《洪湖赤卫队》先后一共演出近700多场,王玉珍没有出过一次纰漏。

1960年,歌剧、战争影片《洪湖赤卫队》,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武汉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谢添任导演。这年9月,电影《洪湖赤卫队》在湖北省洪湖县(今洪湖市》瞿家湾开机。那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供应紧张,很多人营养不良。整个剧组演职人员,每天喝着能照见人影的稀粥,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

王玉珍,由于营养匮乏,她全身浮肿。可王玉珍在《红湖赤卫队》里的镜头很多,唱段多,还要拍水牢戏、骑马戏,导演担心她顶住不,特意给她开“小灶”。所谓的“小灶”,也就是每天给她多煮一小碟盐水黄豆。王玉珍数过,每碟都是28颗,不多不少。尽管当时条件那般艰苦,但全剧组所有演职人员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块使,用心塑造好每一个角色,认真对待每一个镜头。

1961年春节,电影《洪湖赤卫队》在全国公映,该片由谢添、陈方千、徐枫联合执导,梅少山、张敬安担任编剧,王玉珍、夏奎斌主演。迅速引起观影狂潮。片中的《洪湖水,浪打浪》《手拿碟儿敲起来》《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万杆红旗迎太阳》等唱段被广为传唱。

由于成功塑造了女支部书记“韩英”,王玉珍被全国影迷所熟知,她的剧照被印成了年画,走进千家万户。王玉珍成名后,演出非常多。她经常随团深入农村、工厂、部队、学校,经常是早、中、晚一天连演3场,在舞台上的时间近10个小时。深夜回到住处,王玉珍累得双腿麻木,嗓子生疼。全仗着年轻,休息一晚后,她又精神饱满地出现在舞台上。

五,事业成功,收获爱情

1966年,在好心人的介绍下,王玉珍恋爱了。男友名叫沈崇刚,比王玉珍大9岁,江苏人。沈崇刚大学攻读土木系,1951年赴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水工建筑教研室学习,获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沈崇刚进入黄河委员会勘测设计院,是一名高级工程师。

自己出身农村,吃了很多苦,男友家境好,出过国,留过洋,王玉珍戏称自己与沈崇刚是一土一洋。然而他们俩彼此欣赏,爱得非常投入。很快那个特殊年代来临,由于历史原因,歌剧《洪湖赤卫队》和电影《洪湖赤卫队》都成为问题作品,不能公演和上映。王玉珍的命运也开始有转折。王玉珍受到了牵连,为了不连累男友,她向男提出分手。那时沈崇刚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因有留苏背景,他被单位限制使用。越是在这困难时期,越要抱团取暖。沈崇刚不仅拒绝分手,反而顶着压力向王玉珍求婚。

《洪湖赤卫队》剧照

1970年,王玉珍与沈崇刚在北京结婚。婚礼非常简单,没有婚宴,他们只用几壶开水,几碟瓜子、一盘水果糖招待前来祝贺的亲友。那时大家都没钱,王玉珍夫妇收到的贺礼有一床缎子被面、两本红宝书、一个搪瓷脸盆,两个红色热水瓶,4张印有革命语录的年画。

亲友散去,王玉珍和丈夫并不觉得寒酸和失落,反而有一种相依为命的深情。婚假还没结束,单位就打来电话,让她速回湖北武汉单位接受监督改造。在北京站,王玉珍与沈崇刚眼含泪水依依惜别。王玉珍回到武汉后,被下放到湖北当阳农村劳动改造,这一走就是三年,她再也无法登台演出。得知妻子的处境,沈崇刚丝毫没有嫌弃。他们通过书雁传情。沈崇刚在信中鼓励她:“你一定要坚强,千万不要自暴自弃,不管你在天涯海角,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当阳位于湖北省的中西部,这里群山起伏,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王玉珍为了坚持歌唱,她不敢在外面唱,白天参加生产队繁重的劳动,晚上一个人在住所偷偷对着水缸唱。由于王玉珍在山里缺粮,沈崇刚总是省吃俭用,他用半年时间攒下了20斤全国粮票,托朋友送给王玉珍。在那种渡日如年的日子里,王玉珍每当内心快要崩溃时,王玉珍心里就想起在遥远的北京,还有个人在对她百般思念和牵挂。她拿出丈夫的信反复看,她看到那信中字字句句有爱,有鼓励的话,仿如黑夜中的明灯。那爱的火焰,如同丈夫用一双温暖的大手正在搀扶着她向前迈进!

1973年,王玉珍结束了三年的改造期回到了武汉。单位批给王玉珍10天探亲假。坐在去北京的火车上,她内心涌动百般感慨与辛酸:3年不见,丈夫还能认识自己吗?丈夫变化大不大?火车刚进北京站台,王玉珍就看到了那个翘首等待她的丈夫沈崇刚。下车后,她动情地问:这3年你是怎么过来的?沈崇刚没有说话,小声哼唱起《万杆红旗迎太阳》,唱着唱着,两人便抱头痛哭。

六,枯木逢春,她当妈妈了

就是这次聚会,王玉珍怀孕了。1974年,她生下了她们的爱情结晶儿子取名:沈峰。做了妈妈后,王玉珍变得更加坚强了,当她遭受不公正待遇时,她就告诫自己,为了儿子,为了丈夫,一定要咬牙坚持。

1977年,春天来了,王玉珍终于可以重新登台演出了。电影《洪湖赤卫队》再次与全国观众见面了。洪湖水浪打浪再次在全国唱响。那时的王玉珍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她既要工作,又要抚育儿子,还要饱受与丈夫的分居之苦。

晚年王玉珍

如今,九十多岁的歌唱家王玉珍尽管年事已高,但她仍然坚持歌唱,尤其是她的代表作《洪湖水浪打浪》。偶尔她也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用她甜美的歌声温暖他人,并表示“只要我还活着,我就要唱下去。”《洪水水浪打浪》还在传承,还在歌唱。

作者:卢成,湖北红安人,现居武汉

来源:方家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