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衰亡”后,那群掌控内娱30年的大院子弟们,为何只剩姜文?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07 19:04 1

摘要:这群人,从小在北京部队大院长大,天生带有着一种异于常人的优越感和文化底蕴,在那些年代里,深耕文学、小说、影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娱的走向。

要说过去国内的文娱界,是华谊的天下,不如说是一群“大院子弟”的狂欢。

这群人,从小在北京部队大院长大,天生带有着一种异于常人的优越感和文化底蕴,在那些年代里,深耕文学、小说、影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娱的走向。

但后来,出身大院的华谊王氏兄弟,走向了衰亡,许许多多大院子弟也相继退出历史的舞台,甚至不再公开露面,诸如王朔、冯小刚。

与之相比,姜文仿佛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如今的他,依旧稳稳地活跃在中国电影界。

不禁令人疑问,曾经风光无限的大院子弟们,为何没落了,又为何只剩下姜文一人?

是姜文能力最出众吗,还是一些别的原因呢?

要说当年,大院子弟中最火的那批人,可并非姜文,具有代表性的,是王朔、郑晓龙、马未都、冯小刚、王氏两兄弟。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王朔长什么样,但一定听说过他的名字。

此人是一名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家、编辑,不仅作品中充满痞气和对社会现实的犀利批判,为人亦是如此,在八九十年代的文坛,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王朔写过很多小说,几乎是写一本就能火一本,其中被改编成影视剧的,更是数不清。

比如90年代,张国立、葛优、梁天主演的《顽主》,吴倩莲、姜文主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还有《阳光灿烂的日子》等等,在当年反响极其热烈。

再看看郑晓龙,这位大院子弟更是不一般,当之无愧的“国民导演”,什么《金婚》、《甄嬛传》、《幸福像花儿一样》等等大作皆是出自他之手,能力毋庸置疑。

郑晓龙不仅做导演,也担任过北视的副主任,王朔打小和他认识,曾经号称万人空巷的电视剧《渴望》,还是由他们二人共同策划的。

空军少将之子马未都,可以说是文化圈的“老人”了,能文亦能玩,当然这个玩指的是古董文玩。

马未都20多岁时,曾凭借以一篇爱情小说红遍大江南北,此后步入文娱圈,当年非常火热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不仅有王朔、冯小刚参与,还有他。除了影视剧之外,他的代表作《百家讲坛》、《央视说文物》更是家喻户晓。

然而,与之相比,同为大院子弟的姜文在做什么?那时的他,还在当演员。

从1986年《芙蓉镇》的配角、到87年的《红高粱》主角,姜文的资源说好不算好,说差也不算差,虽然凭借着独特的形象,以及富有张力的演技,成为了当时“最会演戏的男人”之一,但比起成就耀眼的前三位,他终究是黯淡了许多。

时间来到1994年,那年是姜文人生的转折点,因为由他自编自导《阳光灿烂的日子》成功上映,最终,该影片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价为“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也从此奠定了姜文作为导演的才华地位。

本以为姜文会作为导演在文娱行业高调起来,没想到自那之后,他再无作品,步入了沉寂。

在姜文消失的那段时间里,冯小刚和华谊两兄弟名气正逐渐走向强盛。

提起冯小刚,严格上来说,他并非大院长大,因结识了王朔等人,也就成了大院子弟圈子中的一员,不过,多年来被一些大院子弟当做“一条边缘化的冯裤子”。

冯小刚看得开,被边缘化无所谓,只要能跟着学到东西、喝上汤、获得常人触及不到的资源就满足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1997年,冯小刚就将王朔的一本小说改编成了电影,也就是当年的贺岁喜剧,名为《甲方乙方》。

这是他的第一部作品,第一部被定位为贺岁片,不仅仅能说明,冯小刚在导演方面已逐渐趋于成熟,同时还能说明他的确傍上了王朔、郑晓龙这类人脉资源。

不过,后来的冯小刚和王朔二人因观念不和,彻底地分道扬镳。也就是那几年,冯小刚又和王氏两兄弟王中军、王中磊走到了一起,成为了华谊兄弟旗下导演。

王氏两兄弟也是京圈大院子弟,不过与以上各位作家、艺术家、导演之类的创作者不同,他们走得是商业资本路径,由他们所创办的华谊,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娱乐传媒公司。

冯小刚加入了华谊后,与王氏兄弟合作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天下无贼》,一度堪称当年票房黑马,自此,冯王三人绑定在一起,开始坐收名利。

之后多年里,冯小刚和华谊合作的作品,几乎都算是爆款,在那个影视黄金时代,他们可谓是真正的春风得意。

除了冯小刚之外,华谊还与许多大院子弟保持长期合作,包括著名演员张国立、徐帆、制片人张纪中等等。

过去,人们耳熟能详的影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金婚》,以及金庸作品改编的《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等等,皆是华谊大院子弟代表作品。

依托着这一文化、人脉、资本、权力的资源圈,华谊吸引到越来越多优秀创作者、演员加入,譬如黄晓明、李冰冰、范冰冰,逐步建立起了属于它的“文娱帝国”。

这边帝国已成型,知名作品数不胜数,姜文呢?只有寥寥无几的作品。不过,虽然寥寥无几,但他的作品也绝非乏善可陈。

2007年,《太阳照常升起》问世,将人们置入一个由他所构建的、虚无缥缈的魔幻现实世界之中。这位充满高级美学,善用黑色幽默的导演,在作品中采用过多隐喻的艺术手法,导致那年很多观众看不懂,但即便如此,人们也并未觉得它是烂片。

2010年,姜文带着《让子弹飞》出现在人们眼前,一以贯之的是黑色幽默以及对社会、权力深层次的讽刺和批判,成为了当年或者说至今极受欢迎的巅峰之作。

在那之后,姜文又拍了两部电影,但显然由于艺术性过于浓厚,晦涩难懂,并没有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他也自此停下导演工作,再一次回归到沉寂之中。

谁曾想,2018年中国文娱行业迎来了一场“地震”,华谊被爆出阴阳合同事件,自此华谊核心成员相继出走,股价连年下跌,华谊彻底从曾经的帝国神坛跌落谷底。

华谊没落之后,那些曾掌控中国文娱三十多年的大院子弟们,也纷纷或早或晚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王朔算是最早退出的,曾经最为高调的他,如今反而成为了一名低调的作家。

最具影响力的导演郑晓龙,在近些年来再也没有出过多少大热作品,马未都也在很早就从文娱界转行做起了收藏,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冯小刚自18年受到波及之后低调了起来,但作品还是有的,只是他的作品观众并不买账,接连遭到批判“油腻”、“脱离现实”等等。

唯独姜文一人,又从沉寂的七年中走了出来,不仅在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露面,称电影即“潜意识表达”,甚至还即将要带给观众们一部新作,他还是那个对电影行业有着纯粹且执着的他。

明明姜文和他们这些人年龄差不了多少,为什么其他人似乎走向沉默了呢?

其实,看似是他们主动选择了沉默,实则是他们的作品已不合时宜,被时代和大众所边缘化了。

就比如王朔,在那个民智正开的年代,他那玩世不恭的反传统风格,的确在当时吸引了不少的追随者,比如冯小刚。然而,身边事讲完了,讽刺的话讲得多了,又没多少新鲜或深刻的东西出现,跟不上大众思想的转变,自然而然就不再被大众所接受。

同样地,郑晓龙、冯小刚也是如此,郑晓龙自《甄嬛传》之后,再无巅峰之作,特别地,在当今流量时代,他所坚持的传统美学已经很少能够吸引到观众了。

冯小刚的作品风格虽一直试图迎合大众,但多年来,重复过时的段子、刻意且矫情的说教早已不合时宜,再加上缺乏对现实深度的思考和批评,只能默默退场。

而姜文,从始至终都对自己有着高要求,无论是做演员,还是做导演,一直在默默地打磨自己,不向名利,不惧世俗。

他不像其他大院子弟那般,或对现实批判浅尝辄止,或是带着一股浓浓的、优越的精英文青气息,反而是像一位充满烟火气息的哲学家,以高级、奔放,又不可一世的方式,冲击着每个人的感官和心灵。

那些大院子弟们,或许曾经风光无限,但他们最终不再突破自我,正如那句话,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而像姜文这般,纯粹追求自我提升的“疯子”,才不会被轻易代替,这样的人,在任何时代都是主流,也是任何人最应该追随的榜样。

参考资料:

2022-08-17 20:59 来源:澎湃新闻 王朔谈王朔 | 他还以为全中国就他一个人敢说真话

2014-01-22 18:33 来源:搜狐娱乐 娱乐圈大院子弟:冯小刚赴王朔饭局仅陪末席

2020-08-19 来源:人民日报 如果想要看懂「让子弹飞」,首先得看懂姜文的三个视角

来源:鉴史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