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大师于春藻现状:定居美国,88岁精神萎靡,记忆衰退很严重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06 16:17 2

摘要:后来他父亲把他送的启明茶社当学徒,这地方是相声的“重点院校”,

于春藻,这个名字大家或许不熟悉,

但是在相声圈子里,他的名头可是非常大的。

他从8岁登台,笑声传遍天津济南,

伴着中国相声的黄金年代红遍全国。

可后来的他却销声匿迹,很少出现在大众眼前,

直到一张照片的流传,大家才知道,

原来他早就移居美国,而现在的他,过的并不算好。

他家里可是正宗相声世家,他父亲于俊波在40年代天津,

那可是“五档相声”的大腕,师从“相声八德”之一焦德海,

他本人也跟侯宝林、常连安关系非常好,在相声界地位非常高。

在北京西单、天桥撂地时,他父亲就有了非常大的名气。

他小时候,家里常来相声同行,笑声没停过,

他8岁开始跟父亲学艺,练贯口、学包袱,童年就泡在相声里。

后来他父亲把他送的启明茶社当学徒,这地方是相声的“重点院校”,

侯宝林、郭启儒等相声大师,都来这里学习过。

他脑子活,学得快,很快就出名,

跟赵振铎、孙少臣、王文元并称“晨光四小将”,观众特别捧。

他哥虽说比他晚两年学习,但也非常厉害,

跟常宝华搭档,台上台下故事不少。

这样的家世,他本来应该过的很不错的,但是很快变故就来了,

他父亲得了重病,在51年的时候去世,

当时他们兄弟俩还很小,父亲的丧事,还是侯宝林帮着办的。

于春藻和于连仲没了爸,日子不好过。

后来北京相声改进小组成立,他则是拜侯一尘为师,

兄弟俩进了学员班,住小口袋胡同的宿舍,

跟其他相声世家的孩子一起学新相声。

那会儿他才15岁,但是功底已经很扎实,任谁看都是一个好苗子。

在经过两年艰苦的学习后,他和自己的亲兄弟一起参了军,

进了文工团,开始军旅相声生涯。

后来他们又回到北京,就跟着侯宝林学艺,学了许多的真本领。

侯宝林嫌他们东北口音重,要求改成北京话。

他们兄弟在大师家里住了三个月,专门练发音,学了三个段子。

回沈阳后,汇报演出特别火,

战士们笑得前仰后合,领导也夸,他的名头也就此打开。

于春藻在部队舞台上越来越有范儿。

他和自己兄弟的作品贴近生活,幽默又暖心,特别受欢迎。

后来他们还搭档参加解放军文艺汇演,拿了奖,

还出了唱片,照片上了《人民日报》,一时间风光无限。

这对亲兄弟的搭档,也没有坚持到最后,

后来他转了业,去了东北发展,跟于世德搭档。

于世德是大师张寿臣的徒弟,

张寿臣又是于俊波的师兄,师门关系让合作顺风顺水。

于春藻和于连仲是兄弟,也是舞台上的搭档。

他性格活泼,擅长逗哏;他的兄弟则恰恰相反,性格很稳重,适合捧哏。

哥俩在部队的演出,默契得让人叫好。

生活里,他1961年转业后留在黑龙江,

结了婚,有了个儿子,日子平平淡淡。

他的兄弟则是留在部队,帮着全新的文工团,后来转到别的单位发展。

他退役多年以后,又再次参军,进了自己哥哥的单位,跟哥哥在一起干。

哥俩全国跑,演出很受欢迎,作品也带点军味儿,挺接地气。

退休后,他哥哥也没闲着,教北大留学生说相声,

还在中戏相声大专班当老师,带出贾玲、白凯南他们。

他则是低调点,慢慢退出大家视线。

直到2009年的时候,他跟老伴去了美国,跟孩子一起生活。

刚开始,他还适应,跟当地华人聊聊相声往事。

后来,身体不行了。2025年初,网上流传一段视频,有粉丝专门去美国看他。

视频里,春藻得了轻度老年痴呆,声音沙哑,

说话费劲,看老照片时,连于连仲都没认出来。

粉丝看了心里难受,一个用嘴皮子征服观众的大师,如今连话都说不清。

他儿子说记忆衰退挺严重,家里人尽量陪着,让他过得舒服点。

他之前也回国一趟,参加老友聚会,跟高峰合影,

笑得挺开心,像回到年轻时候。

可惜,这样的清醒时刻不多了。

他的经历,跟相声圈好多大腕连着。

他爸跟侯宝林交情深,侯宝林不光是老师,还帮过于家不少。

常连安、郭启儒、于世德,都是他路上的贵人。

还有个有意思的事,王刚,就是演和珅那个,

年轻时在沈阳军区文工团跟他哥哥学过相声,

没干下去,后来靠播音和演戏出名。

他的侄儿于雷学过相声,后来演戏,

演过《走向共和》里的蔡元培,也算是有所成就。

于家的相声血脉,还在流。

他这辈子,像一部相声,起承转合都有。

从小登台到部队红火,再到晚年病痛,

他把相声演成了生活,也把生活融进了相声。

老年痴呆让他跟过去断了线,想想真挺揪心。

2024年的数据说,中国老年痴呆患者上千万,

社会还没整明白咋好好照顾他们。

他在美国,离家远,文化也不一样,估计更孤单。

家人陪着是好,但老人的精神世界,也得有人管管。

再说相声这行,于春藻那辈人,用笑声给苦日子添了点甜。

现在德云社、笑乐汇挺火,但老一辈那种真诚劲儿,年轻人得学。

他的故事,提醒我们,艺术得有根,生活得有情。

他的晚年有点遗憾,但他的相声人生没白活。

他让无数人笑了,也把相声的火种传下去。

人生这出戏,高低起伏都有。

于春藻告诉我们,活得真,活得值,就够了。

参考信息:

北京日报客户端:于连仲:我的父亲于俊波

来源:奇观历史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