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5 月 2 日,这位用文字温暖几代人的儿童文学作家在上海中山医院悄然离世。她的儿子、北大物理系高材生周予知在整理母亲遗物时发现,电脑里还保存着未完成的《人工智能与童年》创作大纲,而她的手机相册里,最后一张照片是 2023 年参加 “作家进校园”
《大头儿子》作者周晴病逝年仅 57 岁!最后一次露面曝光令人泪崩
“希望每个受伤的孩子都能在故事里找到药。” 这是周晴躺在病床上修改遗作《童年的灯塔》时写下的最后一句话。
2025 年 5 月 2 日,这位用文字温暖几代人的儿童文学作家在上海中山医院悄然离世。她的儿子、北大物理系高材生周予知在整理母亲遗物时发现,电脑里还保存着未完成的《人工智能与童年》创作大纲,而她的手机相册里,最后一张照片是 2023 年参加 “作家进校园” 活动时,孩子们围在她身边画的笑脸。
上海弄堂才女病逝!《十万个为什么》主编用生命点亮儿童文学
1968 年出生于上海陕西南路弄堂的周晴,把青石板路的潮湿、晾衣绳上的碎花衬衫、邻居阿婆的腌笃鲜香气都写进了《小小的春夏秋冬》。
她担任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期间,主导策划的《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用 “病毒为什么会变异”“机器人会疼吗” 等孩子视角的问题,让科普书销量突破 3000 万册。去世前三个月,她还在为新书《童年的灯塔》调研,在笔记里写道:“弄堂是有生命的,它教会我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北大儿子含泪曝光母亲遗作:她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
周晴的儿子周予知在母亲去世后,将她的手稿纹在手臂上。“妈妈总说,文字是留给孩子们的礼物。” 这位研究量子物理的北大学霸透露,母亲最后一部作品《人工智能与童年》探讨的正是科技时代的亲子关系。书中主角 “许多多” 的原型,正是周晴观察儿子成长的真实记录 —— 从幼儿园时用拼音写 “妈妈是世界上最会变魔术的人”,到高中痴迷机器人时追问 “它们会疼吗”。
三奖大满贯作家病逝!57 岁正值创作巅峰却天人永隔
作为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的 “大满贯” 得主,周晴的创作力在 57 岁时仍处于巅峰。她 2023 年出版的《了不起的许多多》系列收官之作,用 12 岁女孩的视角探讨青春期迷茫,上市首月销量破 50 万册。责编回忆,周晴修改书稿时坚持 “每个标点都要像星星一样闪烁”,甚至会为 “蚂蚁搬家时会不会迷路” 这样的细节查阅十多篇学术论文。
《大头儿子》原型竟是真实家庭!作者病逝后这些细节曝光
很多人不知道,《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故事源自周晴的真实生活。她曾在采访中透露,书中 “围裙妈妈” 的羊毛卷发型,是照着自己手忙脚乱做饭时的模样画的;“小头爸爸” 用领带当风筝线的情节,灵感来自丈夫用晾衣绳修台灯的糗事。去世前两年,周晴在读者书店外滩旗舰店分享创作心得时说:“真正的儿童文学,是把生活放进放大镜里。”
低调作家病逝!最后一次露面曝光:她扶着讲台才能站稳
周晴的离世让文学圈陷入沉默。知情人士透露,从 2024 年起她就开始尿血,但仍坚持修改书稿。2023 年 10 月 25 日,她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时,穿着素色连衣裙,扶着讲台才能站稳,保温杯里泡着中药。活动结束后,她悄悄把主办方准备的鲜花送给了在场的清洁工阿姨,说:“她们更需要温暖。”
《女生贾梅》作者走了!这部影响 80 后的成长小说成绝唱
“贾梅在雨中奔跑的样子,像极了我们的青春。”1999 年出版的《女生贾梅全传》,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少女成长的烦恼与勇气,成为 80 后集体记忆。周晴在书中写青春期女孩面对友情的困惑,写家庭矛盾中的自我觉醒,甚至预言了 “追星族”“校园霸凌” 等社会现象。这部作品不仅斩获国家级奖项,更被翻译成 7 种语言,在日本、韩国掀起 “中国少女文学热”。
儿童文学界痛失巨星!57 岁病逝背后的残酷真相
讣告中 “因病医治无效” 的简单描述,掩盖不了周晴与病魔抗争的最后两年。据医护人员回忆,她在化疗期间仍坚持用手机记录灵感,把止痛药当糖豆吃。去世前三天,她突然清醒过来,抓住儿子的手说:“如果有来生,我还想当作家,给孩子们写更多的故事。”
上海作协发讣告!网友翻出 20 年前旧照泪崩:她一点都没变
周晴去世的消息传开后,网友翻出她 2005 年在《儿童文学选刊》创刊 30 周年活动上的旧照。照片中她穿着格子衬衫,扎着马尾辫,捧着《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样书笑得像个孩子。对比两年前的公开露面,网友发现她的笑容依然温暖,但眼角的皱纹和消瘦的身形,早已预示着生命倒计时的残酷现实。
作家周晴:用文字为孩子建造永不熄灭的灯塔
在周晴的葬礼上,没有鲜花,只有孩子们折的纸飞机。那些纸飞机载着《大头儿子》的笑声、《了不起的许多多》的勇气、《十万个为什么》的好奇,飞向天空。正如上海作协在悼念文章中写的:“她用文字为孩子们建造了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让每个在黑暗中摸索的孩子,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来源:拿来旧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