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界“顶流天团”往事:四大小生的传奇,藏着上海滩的文艺江湖!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5-04 00:16 1

摘要:在老上海的弄堂里,流传着这样一段传奇:上世纪四十年代,沪剧界有四位"男神"火遍全城,他们被《申曲周刊》《申曲日报》评为"四大小生",就像现在娱乐圈的顶流天团,成了沪剧迷们追捧的对象。邵滨孙、解洪元、卫鸣歧、赵春芳,这四个名字不仅代表着精湛的演技,更承载着老上海

在老上海的弄堂里,流传着这样一段传奇:上世纪四十年代,沪剧界有四位"男神"火遍全城,他们被《申曲周刊》《申曲日报》评为"四大小生",就像现在娱乐圈的顶流天团,成了沪剧迷们追捧的对象。邵滨孙、解洪元、卫鸣歧、赵春芳,这四个名字不仅代表着精湛的演技,更承载着老上海的文艺记忆。

一、沪剧界的"四大天王",撑起半壁江山

那时候的沪剧圈,流派林立,就像现在的娱乐圈各有各的粉丝团。石筱英的石派、丁是娥的丁派、杨飞飞的杨派...男腔里施春轩的施派、筱文滨的文派也是各有绝活。而这"四大小生",更是把沪剧舞台装点得熠熠生辉。

可惜的是,作者没能亲眼见到被誉为"沪剧皇帝"的解洪元老师,成了一大遗憾。但他却和卫鸣歧、赵春芳、邵滨孙、王盘声这几位大师有过交集,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感受沪剧的魅力。

二、卫鸣歧:从顶流小生到漂泊半生

卫鸣歧1916年出生,拜在王筱新门下,很快就成了新雅社的当家小生。1938年底,他和石筱英结婚,还组建了"鸣英社",名字就取自两人名字。后来改名叫鸣英剧团,可就算有了自己的班底,卫鸣歧还是经常帮老丈人的福英社唱堂会。

靠着舞台上的摸爬滚打,卫鸣歧很快就跻身沪剧名家行列,成了"四大小生"之一。1946年,他和解洪元等人一起创办了中艺沪剧团,还帮邵滨孙解决困难。那时候,中艺沪剧团在他们的带领下,把西装旗袍戏演得风生水起,吸引了无数观众。

但人生总有意外。上世纪五十年代,不少艺人去香港发展,卫鸣歧也去了。石筱英曾去香港劝他回来,可到了码头,卫鸣歧才说要留在香港,两人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在香港的日子并不好过,直到改革开放后,卫鸣歧才回到上海。

刚回上海的卫鸣歧连户口和住处都没有,只能借住在同事安排的小旅舍,白天在别人家吃饭,晚上回旅社睡觉。作者第一次见到他时,完全不敢相信眼前这个落魄老人,就是当年风光无限的沪剧名角。曾经的他,嗓音清亮、台风潇洒,留下的《孟丽君》《双珠风》唱片录音韵味十足,如今却判若两人。

2001年农历小年夜,卫鸣歧在闵行老家离世,一代名伶的故事画上了句号。

三、沪剧江湖里的那些人和事

卫鸣歧的故事,只是沪剧"四大小生"传奇的一角。邵滨孙、赵春芳、王盘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人生。他们用精湛的表演,把沪剧带到了一个新高度,让更多人爱上了这门艺术。

在那个没有电视、网络的年代,沪剧就是上海人的娱乐顶流。戏院里座无虚席,街头巷尾都能听到咿咿呀呀的唱腔。这些沪剧大师们,就像现在的明星一样,被观众追捧、喜爱。

虽然时光流转,沪剧的辉煌不再,但那些经典的剧目、精彩的表演,永远留在了老上海人的记忆里。卫鸣歧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人生经历,更是沪剧发展史的缩影,见证了这门艺术的兴衰沉浮。

下次再路过老上海的弄堂,说不定还能听到几句熟悉的沪剧唱腔,那里面,藏着的都是过去的故事。从顶流小生到漂泊半生,卫鸣歧的人生充满戏剧性,也让我们看到了沪剧艺人的坚守与无奈。这些老一辈艺术家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知道。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