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紫禁城的太阳照在乾清宫的金砖地上,要是八王爷胤禩真能坐上那把龙椅,大清朝的历史估计得改个写法。这位被叫“八贤王”的主儿,在朝堂上见人三分笑,大臣们都说他“仁义厚道”,连雍正都承认“论办事能力,满朝文武没一个比他强”。可这笑脸底下到底是藏着刀子还是藏着糖,还得看
紫禁城的太阳照在乾清宫的金砖地上,要是八王爷胤禩真能坐上那把龙椅,大清朝的历史估计得改个写法。这位被叫“八贤王”的主儿,在朝堂上见人三分笑,大臣们都说他“仁义厚道”,连雍正都承认“论办事能力,满朝文武没一个比他强”。可这笑脸底下到底是藏着刀子还是藏着糖,还得看他真当了皇帝怎么耍手段。
康熙老爷子晚年那会儿,国库穷得连老鼠都饿跑了,西北准噶尔那帮人三天两头闹事,马蹄子踩得比催命鼓还急。胤禩要是接了这烂摊子,头一件事肯定是收买人心。
他这人最会做顺水人情,当年户部查账,底下官员哭穷说没钱,他直接把自己腰包里的银子掏出来补窟窿,回头又给江南盐商递话:“钱嘛,总得有人赚有人花。”这套手段把六部九卿哄得团团转,可比雍正那套“火耗归公”硬生生从官员口袋里掏钱的法子讨人喜欢。
但这么搞你好我好大家好,贪腐的毒瘤怕是越长越大——毕竟后来抄八爷家的时候,光银票就抄出来几千万两,他自己裤兜都不干净,能指望他下狠手治贪官?
西北打仗的事估计得换个套路。胤禩手底下不缺能人,当年十四阿哥胤禵在西北带兵,粮草军饷什么时候短过?可要是这仗拖成持久战,八爷的算盘就得打得噼啪响了
——前线将士的捷报里,保不齐夹着几封“求王爷体恤将士没棉衣”的折子,庆功宴上蒙古王爷送的礼,搞不好比战场上抢的战利品还值钱。
这种怀柔手段能稳住场面,可要是碰上噶尔丹那种不要命的狠角色,光靠送钱送粮的软招子,怕是镇不住真刀真枪的硬茬。
说到治国根本,雍正最得意的“摊丁入亩”(按田地面积收税)到了八爷手里八成得变味。
江南那帮地主老财早被八爷的“仗义疏财”喂饱了,真要派人去量田亩收税,地方官的算盘珠子拨得比钦差还快。
倒是翰林院的老学究们要享福,胤禩最会搞“用儒家经典包装法家手段”的把戏,修书祭孔的排场估计比乾隆下江南还热闹,只是《古今图书集成》里会不会多出几本《八王爷治国宝典》,那可说不准。
兄弟内斗的戏码估计得更热闹。雍正收拾八爷党用的是快刀斩乱麻,换成八爷当皇帝,十三爷胤祥手底下的丰台大营未必压得住九门提督隆科多。
倒是早年跟着八爷混的那帮宗室王爷,搞不好能在议政大会上跷二郎腿嗑瓜子——毕竟胤禩的皇位有一半是靠“咱们满洲爷们讲义气”撑起来的。
这局面让人想起明朝万历年间文官打群架,只不过大清的王爷们比东林党更懂“有钱大家一起赚”的道理。
半夜三更,养心殿的蜡烛照着胤禩桌上的奏折。江南发大水要赈灾,黄河大堤要加固,可那些递条子的知府、送“冰敬”“炭敬”的县令早把贤王府的门槛踩平了。
他捏着朱笔的手突然停住,想起当年和老四在户部查账时,雍正冷笑着说过:“你这么惯着他们,将来怎么收场?”窗户外头传来打更的梆子声,蜡烛“啪”地爆了个灯花,照得“八贤王”的金匾一会儿明一会儿暗。
来源:忆时光的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