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年羹尧临死前留下的“棋局”暗示,才明白雍正险些丢了皇位!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4-11-29 19:39 6

摘要:难道被雍正一贬再贬的年羹尧,曾在某个时间段里,拥有先手赢雍正的机会?可若是如此的话,年羹尧当时又为何要放弃那个机会呢?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么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

在城楼下,李卫奉旨赐死年羹尧后,对年羹尧临死前留下的棋局,剧中为何要给一个特写镜头?

这个“故意让了一子”的棋局,究竟暗示了什么?

难道被雍正一贬再贬的年羹尧,曾在某个时间段里,拥有先手赢雍正的机会?可若是如此的话,年羹尧当时又为何要放弃那个机会呢?

这篇文章要揭秘的,就是隐藏在这个“棋局”背后的真实隐情!

诡异的棋局

年羹尧胜利凯旋的第三天,久旱的京师,突然迎来了一场大雨。

前一秒烈日当空,满头大汗的钦天监大学士信誓旦旦地断言,天绝不会下雨;然而下一秒,随着午门外清流的欢呼声响起,风云变色,泼天大雨顷刻而至。

正与诸多手下推杯换盏的年羹尧,闻听此事,脸色沉重地愣在了当场。

事后,在雍正的暗中调和下,这场由清流领袖孙嘉诚掀起的风波,被暂时压了下来。可由这场大雨所荡起的涟漪,却并没有完全消失,一股“倒年”的暗流在悄悄酝酿,蓄势待发。

不久,被雍正派往西北的孙嘉诚,被年羹尧斩杀,消息一传至雍正的耳中,恼怒的雍正当即下令,免去年羹尧大将军一职,贬为杭州将军。

雍正原以为事情到此,就可暂且画上一个句号,既可给清流和朝野一个交代,又能对年羹尧进行一番敲打,毕竟西北局势并没有完全稳定下来,留着年羹尧,关键时刻还可酌情重用。

可谁知,接下来的事情发展却完全脱离了雍正的掌控。

孙嘉诚之死,点燃了整个清流的怒火,在八爷党的推波助澜下,参奏年羹尧的折子不断递到雍正的案前。

为了平稳局势,在群臣激愤的压力下,雍正又将年羹尧贬为杭州参将。

然而这场骤起的风波,在雍正的退步下不仅没有得到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就这样,年羹尧又从杭州参将被贬为杭州千总,紧接着又从千总被贬为守城楼的门卫。可即便曾经威风赫赫的年大将军,已被贬为连从九品都算不上的门卫,清流的怒火仍没有得到平息。

直到最后,在张廷玉的助力下,雍正终于忍痛下了赐死年羹尧的命令。

接到雍正的命令,一脸沉重的李卫不敢耽搁,带着翠儿亲手准备的饭菜,直奔杭州那个由年羹尧所看守的城楼。

城楼下,刚跟小牧童下输了一局“井字棋”的年羹尧,见来人竟是李卫,心里顿生某种猜测,虽如此,但他还是愿意相信雍正绝不会对他痛下杀手。

回到住处,见李卫不断从菜篮里端出饭菜摆到桌上,并言称是翠儿亲手做的,年羹尧心中不好的预感越来越强烈,于是,伸出手向李卫问道:

“圣旨呢?”

见李卫一听他的话便面露难色,年羹尧当即猜到了圣旨里的内容。

一时间,年羹尧的心中百感交集,随后他缓慢伸出左手接过了圣旨,另一手掏出那串陪在他身边多年的手串,对李卫说道:

“狗儿,替我把这个还给他。”

话罢,年羹尧将手串扔在了桌上,没有打开手里握着的圣旨,悲痛的眼泪瞬间流淌了下来……

完成雍正的交代的任务,李卫沉默着走出了年羹尧的住处,就在这个时候,他看到了年羹尧跟小牧童方才所下的那盘“井字棋”——

在棋局中,输的一方明显有不输的机会,可最后却故意输给了对方。

然而,李卫并不知道,棋局中这败的一方就是被赐死的年羹尧,而年羹尧在下这局棋的时候,不仅故意输给了对方,期间还放弃了一次赢的机会。

到此,第一问题来了。

地上这个残留的棋局,究竟暗示着什么?

若按这个棋局所流露出的信息,所暗示的内容显而易见,那就是在过去年羹尧曾故意让了雍正一步,否则,若是年羹尧不让那一步,即便年羹尧不能赢,也绝不会有这个被赐死的结局。

可若是按此来理解,那么年羹尧究竟在什么时候让了雍正一步的呢,尤其是这一步,年羹尧又是如何让的呢?

年羹尧的赢局

纵观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的灭亡史,其权力最巅峰的时刻,莫过于他任节制四省的征西大将军,统领十几路人马,平定西北战乱的时期。

当时,在西北战场发生了一件特殊的事——

当年羹尧的20多万大军包围了整个青海之后,叛军罗布藏丹增却消失了踪影,因此,双方展开了漫长的对耗。

如果说,年羹尧曾有过先手赢雍正的机会,那么,这个机会基本上就在这个时期。

注意!

当时,在雍正尚未成立军机处之前,向年羹尧供应军饷和粮草的工作,是由总理王大臣老八允祀负责的。

可老八负责了一段时间后,却主动向雍正提出了辞职:

“皇上,这个差事臣弟实在当不下去了。西北大军所需要的银子,一天就要二十万两,一个月下来就是七百多万两,现在国库存银只有一千多万两,也只能够大军一个月的开支。

“再说粮草,这几年山西大旱,黄河、淮河又接连发大水,波及到山东、河南几个省欠收,刚运走的十万石粮米,也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再这样下去,臣弟不知道还有什么法子。”

通过老八所给出的辞职理由,我们不难看出:那个时候,举全国之力向年羹尧提供军饷粮草,依旧捉襟见肘。

为此,雍正下令缩减各部衙门开支,情况却并没有得到缓解。

不久,户部的官员又集体提出了辞职,为了确保西北战事不受到影响,雍正成立了军机处,并下令查抄了好多大户的家产,这才勉强维持住了西北的开支。

可即便如此,随着年羹尧跟西北叛军对耗时间的加剧,雍正举全国之力也很难向年羹尧继续提供军饷,而负责向西北提供粮草的省份,受灾后本就不多的粮草储备,也基本被年羹尧给掏空了。

幸好在此关键时刻,年羹尧及时与西北叛军决战,这才化解了一场由“国库亏空”所引发的朝野动荡。

而年羹尧先手赢雍正的机会,其实就在这个时候,如果当时年羹尧继续拖着不与叛军决战,雍正又要如何善终呢?

可以说,雍正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由此引发的“内忧”——包括群臣的追责,以及八爷党的攻击,而一旦“内忧”产生,那么“外患”就会随之而来。

到时,内忧外患齐至,雍正下“罪己诏”来引咎退位,也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而在那种情况下,年羹尧可以做的选择却有很多,既可伺机发兵勤王谋取政权,又可直接在西北称王称帝,甚至还可以联合罗布藏丹增和阿拉布坦一同谋反。

可以说,无论年羹尧最终做出哪种选择,也无论当时大清朝是谁在当皇帝,面对年羹尧的大军,都没有多少还手之力。

对此,依据很简单。

西北打仗打的是军饷粮草,这一点毋庸置疑。

因此,即便到时大清朝勉强能聚集到对抗年羹尧西北大军的兵马,但在国库亏空的状态下,最终的结果也只会是重蹈康熙五十六年传尔丹的覆辙。

此时,有人可能会说,内忧未必会发生。

注意,其实当时雍正已经下错了一步棋,那就是派老九允禟去阵前。

那时,雍正派老九去阵前是要把老九当作“人质”,来震慑八爷党不要搞小动作。

可问题是,雍正的这一招却给了年羹尧大做文章的机会。

咱们姑且不提由此年羹尧多了一条与八爷党联手谋反的路。只说一点,年羹尧若真把老九给杀了,那么本就虎视眈眈的八爷党立马就会借此向雍正反扑,到时内忧直接就会发生。

有人还可能会说,即便以上的推断都合情合理,可西北大军却未必会陪着年羹尧造反。

对此疑问,我们只需要回忆一段剧情就能得到准确的答案。

年羹尧胜利凯旋之日,在御前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雍正在御前召见年羹尧麾下的将军时,曾下令让那些将军“卸甲”,可那些将军既没听雍正的命令,也没有听老十三的命令,直到年羹尧发话,这才卸了甲。

当时,年羹尧给出的解释是:

“皇上,您别介意,他们这些人在军营里呆惯了,他们只知道军令,不知道皇上。”

通过这一点,其实就可以得出:

若年羹尧在西北真有谋反或者称王称帝的心,那么他手下的那些将士基本上都会听从年羹尧的军令而行。

至于,雍正事先埋在年羹尧身边的眼线,如岳钟琪、伊兴阿等人,别说左右不了什么局势,若真敢站出来发声,当场就会被年羹尧处理掉。

由此来看,当时年羹尧故意拖战,以及提前向各省讨要下个月的粮草,除了有借机取利的目的外,很可能也是在为谋反做准备。

谁负了谁?

既然,年羹尧在西北时,曾有先手赢雍正的机会,那么为何到了最后,年羹尧却主动放弃了这个机会呢?

其实,部分真相就藏在雍正送给年羹尧的那串手串中。

看过这部剧的人,对雍正送给年羹尧的这串手串,应该都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那时,雍正尚未登基,年羹尧借着捉拿刘八女进而取回《百官行述》的机会,火烧江夏镇,独吞了几百万两白银。

当雍正得知年羹尧独吞银两时,对年羹尧就有了提防。

事后,南巡的康熙为了弄清真相,晋升年羹尧为四川巡抚,召其前去问话。年羹尧在临行前,就已经意识到雍正对他的提防,于是,他不仅主动接受了雍正要安插的眼线,还借着向雍正讨要手串的举动来进行表态:

“主子,您是菩萨转世,奴才应该做一个护法的金刚。”

何为护法的金刚?

说白了,年羹尧就是要当雍正背后的打手,处理那些雍正不方便出手或不能出手的事。

当时年羹尧的这番表态有几分真假,其实很难辨别,但可以确定的是,在雍正登基以后,年羹尧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还真就是雍正的“护法金刚”。

这也就是说,这串手串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年羹尧对雍正的忠心,以及他们君臣二人之间的特殊情谊。

当我们带着这条线索,再去看年羹尧在西北的所作所为,就会发现——

在年羹尧收服十个大内侍卫时,他就曾拿出过这串手串。

因此,年羹尧那么做就是为了雍正,毕竟如果年羹尧不出手收服,那十个侍卫不仅会影响西北的战事,还有可能会被老九收服,进而给雍正埋下隐患。

后来,在年羹尧杀田文镜手下的粮道时,他又拿出了这串手串。

因此,他这个行为其实也是为了雍正,毕竟西北战事关乎雍正的皇位能不能坐稳,当时各省的主要官员大多都是八爷党的人,如果他不那么做,一些省份就可能会阳奉阴违,借机拖欠粮草,从而影响西北的战事。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

看似年羹尧在西北做了很多无法无天的事,但实际上,年羹尧做那些事的出发点,大多却都是为了雍正,为了打赢那一场仗。

也因此,当年羹尧被被雍正从大将军一路贬到杭州千总时,他才会说出这一番话:

“我早就防着这一天了,在西北为了打赢这一仗,我杀了那么多人,又得罪了那么多人,报应迟早是要到的。大丈夫处事,忧谗畏讥是死,轰轰烈烈也是死,我现在什么都得到了,就是死也值得了。”

而这一番话,其实也间接证明了年羹尧在西北打仗期间,并没有异心。既然年羹尧没有异心,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何会放弃那个可以先手赢雍正的机会了。

除此之外,年羹尧会放弃那个先手赢雍正的机会,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初,年羹尧为了坐稳大将军的位置,曾给雍正写过密信,打算坑杀富宁安来杀鸡儆猴。

对此,雍正不仅予以了默许,还在回信中强调:

“该怎么做放手去做,朕会支持你,就是做错了,朕也不会怪罪你……总之,你要替朕争气,剿灭了叛军,守住了西北的门户,你就是朕的恩人。”

一个人要办一件事,总要有相应的动机,尤其是要办的事,还是造反这种风险极大的事,就更需要相应的动机。

可对年羹尧来说,能鼓动他去造反的动机并不多,只要他能打赢西北这场仗,他就是雍正的恩人,那么雍正绝不会亏待他。

因此,若是为了“权”,他完全没有必要造反。

而他在西北那般铺张浪费,甚至于雍正也可能猜到他迟迟不与叛军决战,有借机敛财的意图,但雍正对此却予以了最大限度的容忍,既如此,他就更没有理由去造反了。

所以说,即便当时年羹尧故意拖战,也是在为造反做准备,但见雍正对他的态度,他也绝不会铤而走险。

甚至于,他之所以会放弃那个造反的机会,在某种程度上,他还有一种特殊的心思——我放弃了原本可以稳赢你的机会,更坐实了在你口中“我是你恩人”的这一点。

正是因为年羹尧有这种特殊的心思,这才有了年羹尧凯旋回京的飞扬跋扈,也才有了他后续行为里的目中无人。

因此,基于以上的种种信息,年羹尧之所以会有后来那般悲惨的结局,一半原因怪他自己,不懂得收敛,行事太过飞扬跋扈;

而另一半原因却在雍正的身上,若非雍正一次次以“恩人”相称,也断不会导致年羹尧摆不正自己的身份,那般恃宠而骄。

但若是站在年羹尧的角度上,基于他自认对雍正的付出,基于他所认知的这段君臣感情,他并没有任何辜负雍正的地方,反倒是雍正一次又一次地辜负了他。

可即便如此,年羹尧对雍正也仍抱有某种期待,所以坐在城楼下的年羹尧,还会拿出那串手串发呆,他觉得雍正不会如此无情。

也因此,当年羹尧得知雍正竟真要赐死他时,才会愤懑地将那串手串扔在桌子上,叫李卫替他还给雍正。

至于在那一刻,年羹尧为何会落泪——

或许是,年羹尧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或许是,直到那一刻,年羹尧才彻底对雍正失望……

来源:急速篮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