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这一经典镜头,由他设计完成

天堂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4 19:09 1

摘要:1962年,刚毕业的常光希带着跟同学们一起创作的《没头脑和不高兴》进入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年仅20岁的他幸运地加入了《大闹天宫》剧组。

从《大闹天宫》的动画师

到《哪吒闹海》的原画师

再到导演《宝莲灯》

他深耕动画领域六十余载

参与多部中国动画史上

里程碑式作品的创作

近日,总台《吾家吾国》专访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原厂长

著名动画导演常光希

1962年,刚毕业的常光希带着跟同学们一起创作的《没头脑和不高兴》进入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年仅20岁的他幸运地加入了《大闹天宫》剧组。

当年集体创作的模式下,常光希在原动画组担任动画师,主要负责将原画师设计的主要情节和关键动作点连接起来。

为了塑造活灵活现的角色形象,常光希和前辈们常常对着镜子模仿各种表情动作,从生活中捕捉最真实的情感和姿态。在京剧等传统戏曲中汲取灵感,仔细琢磨孙悟空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

如果说《大闹天宫》是常光希动画生涯的起点,那《哪吒闹海》则是他艺术创新的又一次进阶。

1979年,常光希参与创作的《哪吒闹海》在国内上映。影片中,哪吒横剑自刎极具张力的镜头,将中国神话的悲壮美学推向高峰,这个情节的原画就是由常光希设计完成的。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想要实现哪吒即将倒下去时,伸出双手奋力去抓混天绫和乾坤圈的慢动作镜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这两只手,我就在慢慢画,每张画都要精心调整。虽然看上去动作不大,但为了达到那种慢慢的感觉,我们加了很多张画。”

常光希说,一个动作从开始到结束至少需要画5到20张不等,慢动作镜头甚至要画几十张。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哪吒闹海》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生命力。

2025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横空出世,火遍世界。这部影片中,哪吒的形象与常光希当年笔下的有所不同。对此,常光希表示,“《大闹天宫》里哪吒是个小胖娃娃,我们创作《哪吒闹海》时就对哪吒的形象进行过创新,动画的创新就是永恒的。”

《大闹天宫》形成了专业化协作的“动画工业”的雏形,而常光希也慢慢地从动画师、原画师,走到了导演这条路。

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中国动画产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日美动画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技术更新滞后等原因,使得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面临生存压力。

常光希主动辞去了行政职务,重拾画笔,当时他们举全场之力打造动画电影《宝莲灯》,试图用这部电影进行中国动画的突围。常光希深知,中国动画有自己的故事底蕴,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宝莲灯》的使命

在《宝莲灯》之前,国内的动画片需要画好全片,再配音,这样的后期配音方式,容易造成声画错位。《宝莲灯》采用先期配音的方式,邀请电影演员为片中角色配音,然后再根据他们的表演,启发原画创作。

常光希回忆,二郎神的配音姜文说,以前都是看着画面配音的,现在没画面“这不变成广播剧了吗”。常光希当即拿出了自己手绘的导演台本,“我说没关系,我给你看我画的,画了一千多个像连环画一样的叙述。”

《宝莲灯》上映后,成为了70后至90后的共同记忆。这部影片既是中国动画影院片全手绘时代的华丽谢幕,也是中国动画“商业觉醒”的起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尝试开发电影文创,与厂商联合,制作衍生产品。

常光希说,浙江嘉兴有一个文具厂,想在练习本封面用《宝莲灯》的造型,“我们说可以,要了10万元授权费。结果这个厂靠着本子赚得盆满钵满,我们这才知道自己胆子太小了。”

如今,83岁的常老依旧活跃在动画创作的一线,参与剧本和样片的审查工作,为年轻一代的动画人提供指导和帮助。

“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常光希时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在他看来,中国动画的未来在于创新与坚守并重。既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常规的理念束缚;又要坚守民族文化的根脉和动画艺术的初心。

来源:济南生活频道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