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4日,由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主办的“青年影评人论坛——破与立:智能时代的电影创作与评论变革”在郎园station举办。
4月24日,由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主办的“青年影评人论坛——破与立:智能时代的电影创作与评论变革”在郎园station举办。
本次论坛以批评变革为主题,邀请近年来有影响力的电影人、影评人、电影学者共同探讨数字时代电影创作与电影批评如何互动共生,试图在“破与立”辩证过程当中形成两者之间的平衡。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左衡从当代影评传播的实践角度,探讨了专业批评与网络传播的辩证关系。他认为,网络弹幕等大众评论形式的分散化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分析下得到了集中、整理和提炼。人工智能所生成的内容虽然大多数时候不能够直接采纳使用,但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人类思维的边界,这种人与技术的互动关系本身即具有一定的价值。数字时代的专业影评有着双重使命:既要参与大众对话,又要保持学术品格。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电影评论》主编陈刚认为,在智能时代的背景下,电影艺术将呈现显著的二元发展趋势:一方面,传统电影美学持续深化,坚守胶片拍摄等本体语言,追求纯粹的艺术表达;另一方面,类型电影的创作将更加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且广泛应用于电影的工业生产体系当中。这同时意味着电影批评与教育范式的革新,要求从业者兼具传统美学素养与数字技术能力,既是对电影本体的回归,亦是对技术革新的回应,共同构成数字时代电影发展的辩证统一。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从实践角度阐述了人工智能在影评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他提出影评应超越工具性价值,作为一种文化实践为"未来电影考古学"留存思想资源。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视听创作可能呈现网络文学式的爆发增长,导致评论生态的圈层化与多元化。在这种"艺术弥散"的背景下,传统艺术评价标准将被重构,审美价值将更深度地融入日常生活。针对两极分化的影片评价,他认为人工智能尚且无法替代专业影评人的学术判断。这一分析既肯定了人工智能的技术辅助价值,又强调了人文批评在艺术阐释中的不可替代性。
在影评人陈黛曦看来,面对评价极度撕扯、两极化的电影时,影评人进行专业批评需要对自己的批评方法持有足够的信心。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应当区分主观感受与学术判断,通过严谨的文本形成态度明确的判断以避免模棱两可的评价。她结合自己的影评创作经历,指出智能时代审美转变之下电影评论在专业视角与大众表达之间平衡的重要性。同时,她指出当批评能够深入创作肌理,就能与创作者形成建设性对话。
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北京国际电影节策展人沙丹则从电影策展实践出发,认为策展人需要兼具专业判断力与大众传播技巧,在学术化思考与大众化表达之间寻求平衡,扮演好“摆渡人”的角色。“一个良好的电影引导生态应通过建立有效的参照体系,专业能力和影评人素质基础上,以一种可感的方式吸引观众走进影院,走近影片,最终构建良性的艺术电影传播生态。”这种方法既承袭了早期电影宣传的经典策略,又适应当代电影节展的传播需求,为小众电影的推广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与会专家们认为,电影领域要繁荣离不开创作与评论,百花齐放需要各种各样的声音。评论应当深入创作实践,建立与创作者的对话机制;同时,创作者也应当重视理论批评的反哺价值,在互动中实现创作水平的提升。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