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素秋往事——旧时光里的梨园人生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4-24 10:40 1

摘要:说起吴素秋,如今年轻观众或许已不太熟悉。但在旧社会一段时期的北京梨园行里,这位坤旦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她最擅长演花旦,可七岁刚学戏时,拜的却是武生师傅赵盛璧。那时她身子骨单薄,瘦得像麻秆,性子却倔得很,每天下腰、压腿、劈叉,一样不落。大冬天在冰地上跑,脚底板磨出

吴素秋

说起吴素秋,如今年轻观众或许已不太熟悉。但在旧社会一段时期的北京梨园行里,这位坤旦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她最擅长演花旦,可七岁刚学戏时,拜的却是武生师傅赵盛璧。那时她身子骨单薄,瘦得像麻秆,性子却倔得很,每天下腰、压腿、劈叉,一样不落。大冬天在冰地上跑,脚底板磨出血泡也不喊疼;三伏天站竖砖、站缸边,汗水湿透小褂仍咬牙坚持。刀枪剑戟样样练,七岁就敢上台演《石秀探庄》《白水滩》,跟头翻得有模有样,台下观众直喝彩。

可终究先天体质弱,赵师傅对她母亲说:“素秋这身子骨,怕是扛不住武戏,不如改唱旦角吧。” 于是她又拜了陈盛荪学旦角。这孩子着实机灵,小时候上小学写作文,写出 “饿了吃东西甜如蜜,不饿吃东西蜜不甜”,老师夸她写得实在,给了两块手绢当奖品。后来家里穷,书念不下去了,可她心里清楚,没文化不行。十四岁那年,她跟母亲说想上学。母亲犯了难:“家里就指望你演戏赚钱糊口,哪有工夫上学?” 她却说:“我晚上去戏班唱戏,白天上学,两不误。” 母亲见她执意要学,便答应了。

吴素秋演《红娘》

为了不让同学知道自己是 “戏子”,她化名 “陈桂华” 去考试,没想到考了第一名。可纸终究包不住火,没多久同学们知道她是唱戏的,一下课就起哄喊 “戏子、戏子”。旧社会唱戏的被人看不起,她受不了这委屈,只好退学了。从这件事也能看出,那时艺人的日子有多艰难,哪怕有本事,社会地位也低人一等。

退学后,她并未放弃读书,自己在家啃书本,慢慢竟能编改剧本了。像《苏小妹》就是她自己改的,这点和豫剧的阎立品很像,都算是有文化的艺人。

吴素秋演《拾玉镯》

等她能挑班演戏了,没少和京剧界的老前辈同台。十五岁时,就已和金少山一起演《牧虎关》《霸王别姬》了。金少山是头牌,她挂二牌,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沈阳的报纸还登了文章,标题为 “大霸王,小虞姬”,夸他们演得好。金少山自己都说:“男旦里我乐意和梅兰芳唱,女旦里就属吴素秋合脾气。” 要知道,和金少山合作过的坤旦不少,像路素娟、雪艳琴、新艳秋、小菊红等人都曾搭档,但没见这位金老板夸奖过谁。

吴素秋这人聪明,知道自己的短处在哪。她说:“程砚秋先生个子高、体型胖,唱戏时侧身、蹲腿,把短处藏起来;裘盛戎脸瘦个矮,就在脸谱和身段上琢磨,上台总把身子拔得高高的。我呢,从不演《贵妃醉酒》,杨贵妃要丰满华贵,我个子小、体型瘦,演起来不好看。但演黛玉、苏三这样的角色,就合适多了。”

吴素秋演《纺棉花》

她身高不到一米六,为了在台上显高,就在绣花鞋和靴子里垫跟垫,后来很多个子低的旦角都学她这么做。要说她最拿手的戏,还得是《大劈棺》《纺棉花》。那时不止童芷苓被叫做 “劈纺大王”,她在北京演这两出戏也红得发紫。童芷苓在上海靠这两出戏赚足了名声,她在北京亦是如此,观众就爱看她这手,愿意掏钱买票。

如今想想,吴素秋这一辈子不容易。旧社会唱戏的被人瞧不上,她一个女人家,从小学戏吃尽苦头,还惦记着读书学文化。改行当旦角后,清楚自己的长处短处,不硬扛不蛮干,琢磨出自己的路子。和金少山这样的大角儿同台不怯场,自己还能编戏,连舞台上显高的小窍门都能想出来。虽说现在没多少人提起她了,但在老辈儿戏班里,她可是实实在在靠本事吃饭的角儿,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值得后辈学习。

来源:荷露团珠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