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为何不戴满“一耳三钳”?导演一句话揭露 网友:原来错怪了!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4-23 11:13 2

摘要:同样是乾隆后宫剧,《延禧攻略》中妃嫔耳垂挂满“一耳三钳”的造型深入人心,而《如懿传》的如懿却常被吐槽“耳环戴不齐”。

同样是乾隆后宫剧,《延禧攻略》中妃嫔耳垂挂满“一耳三钳”的造型深入人心,而《如懿传》的如懿却常被吐槽“耳环戴不齐”。

是剧组偷懒,还是历史本就不拘一格?真相竟藏在一场“宫斗剧科普战”背后……

2018年,《延禧攻略》以“一耳三钳”的细节考据惊艳观众。

剧中,从宫女到皇后,人人耳垂挂满三对耳环,吴谨言饰演的魏璎珞更因“只戴一钳”被嬷嬷训斥,上演了一场生动的满族传统科普戏码。

观众从此认定:“一耳三钳”是清宫标配,不戴就是“不专业”。

然而同年播出的《如懿传》却“唱了反调”——周迅饰演的如懿,日常造型常以单耳环或少量耳饰亮相,甚至被网友调侃“剧组耳环不够用”。

面对争议,《如懿传》导演汪俊抛出一句重磅回应:“一耳三钳分场合,并非日日戴满。”

导演的回应并非空穴来风。

据清代史料记载,“一耳三钳”虽是满族女子出生后的传统(每耳穿三孔),但佩戴规则极为严格:

等级与材质挂钩:皇后、妃嫔佩戴的耳钳材质以“东珠”区分等级,皇太后用一等珠,贵妃用二等珠,宫女则多用铜圈替代。
场合决定佩戴数量:朝服、吉服等正式场合需戴满三钳,日常便服则可简化。乾隆四十年,皇帝甚至因选秀女未按规制佩戴而大发雷霆,下旨严令禁止“一耳一钳”。

《如懿传》的考据团队正是基于此,将耳饰与角色身份、场景深度绑定。例如:

如懿封后大典:佩戴三钳东珠耳环,彰显地位;冷宫日常:仅戴单耳环,暗示身份跌落;高贵妃华服出场:红绿白三色珍珠耳钳搭配点翠头饰,突出其奢华性格。

反观《延禧攻略》,为强化视觉冲击,将“一耳三钳”作为常态设定,甚至让宫女也戴满耳环。

这种戏剧化处理虽吸睛,却与历史中“分场合佩戴”的细节存在出入。

为何《如懿传》甘冒“不还原”的风险?导演汪俊坦言:“历史剧不是复制文物,而是还原生活逻辑。”

角色塑造需要:如懿前期隐忍低调,耳饰简化更符合人物性格;佩戴舒适度:演员实际仅打1-2个耳洞,其余用耳夹固定,长时间拍摄易脱落(佘诗曼曾吐槽“夹到头痛”);历史细节的取舍:剧组参考故宫藏画发现,清代后妃画像中耳饰佩戴方式多样,并非时刻“戴满”。

有趣的是,两部剧对“一耳三钳”的不同诠释,恰恰反映了历史剧创作的两种思路:

支持派:“《如懿传》连耳环材质都按等级区分,这才是真考据!”质疑派:“高贵妃日常也戴满三钳,如懿为何总‘偷工减料’?‘’

对此,清史学者指出:“乾隆朝服饰制度本就存在弹性,妃嫔是否戴满耳饰,还可能受个人喜好、内务府供给等因素影响。”

换言之,历史本就难有“标准答案”,剧集的取舍更像一场“历史可能性”的探索。

“一耳三钳”之争,不过是清宫剧细节考据战的冰山一角。

近年来,观众对服化道的审视已细致入微:

《延禧攻略》的“绒花头饰”还原非遗工艺,被赞“审美高级”;《如懿传》的“护甲”却因长度、材质遭吐槽“像蓝环章鱼”;甚至“领约”“压襟”等小众配饰,也成为网友考据热点。

这种“内卷”背后,既是观众审美的提升,也折射出历史剧创作的困境——如何在“还原历史”与“艺术加工”间找到平衡?

结语
耳环虽小,却牵动着观众对历史剧的信任阈值。

《如懿传》的“耳环争议”,恰似一面镜子:照见创作者的考据诚意,也照见观众对“历史真实”的渴望。

或许,当我们下次追剧时,不妨少一分“找茬”的苛刻,多一分“理解”的包容——毕竟,历史剧的本质,终究是“剧”而非“史”。


你更偏爱《延禧攻略》的“视觉冲击”,还是《如懿传》的“生活化细节”?评论区聊聊你的观点!

来源:娱乐悠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