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后半生》,我写了三年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4-12 17:53 2

摘要:因为直击中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与家庭代际矛盾,正在央视八套和腾讯视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后半生》,不断刷爆朋友圈。剧中满满的南京元素,也让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越发深入人心。

因为直击中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与家庭代际矛盾,正在央视八套和腾讯视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后半生》,不断刷爆朋友圈。剧中满满的南京元素,也让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越发深入人心。

绣球公园

科巷菜场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

殊不知,这些设计都因编剧蓝小汐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在这位“80后”作家笔下,南京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烟火气十足的市井韵味,既是浓浓的乡愁,也是创作赛道中的重要抓手。

01

关注中老年人

走进宝藏“老男孩”“老女孩”的世界

《我的后半生》播出至今,你比较满意和遗憾的分别是哪些情节?

蓝小汐:《我的后半生》写了三年,最后的拍摄本经过无数次的打磨,电视剧最大程度还原了剧本。这对编剧来说,是很荣幸也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我之前看过五集粗剪,后来又按播出频率追剧,每一个人物都是我想写他时候的样子,每一个桥段都在我脑海里演过很多遍,看聂娟娟和沈卓然在紫金山顶仰望星空,那份开阔的浪漫,让文字实实在在有了具象,真是数度泪目。

如果硬说遗憾,可能因为篇幅和节奏的原因,删掉了一些铺垫。其实,即便是过场戏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围读过的,有一点点小心疼。

电视剧定位为轻喜剧,但这类题材应该难言轻松。你个人是怎样的考虑和认识?

蓝小汐:做剧的第一天,我和制片人黄澜老师就达成了共识,生老病死不可避免,我们是不是可以找到一种更豁达更轻松的表达?从葬礼切入,通过儿媳妇丽娜的视角,让人生的酸甜苦辣,让一个家庭的悲喜离聚都可以娓娓道来,苦中带笑,笑中有泪。

关注中老年人的感情生活,你在此之前有怎样的准备与积累?

蓝小汐:当我成为一个中年人之后,开始体谅到我爸妈养我不易,开始有意识地陪他们聊过去,本来主打一个陪伴,但是聊着聊着,我发现他们有着非常精彩的青春和丰沛的情感世界,是宝藏“老男孩”“老女孩”。

接到这个剧之后,我就想尝试做那个打开宝藏的人。我开始跟很多阿姨叔叔们聊天。当他们面对相亲、面对爱情的时候,每个人是什么反应?什么视角?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在大量的观察和积累中,渐渐诞生了热心实在的丽娜妈,诞生了我见犹怜的连亦怜,以及超凡脱俗的聂娟娟……除此以外,我还把我自己的人生经历融入剧本里,譬如丽娜妈和丽娜爸,就能看见我爸妈的影子,他们都是“浦厂”的工人,他们对丽娜说的话,很多就是我爸妈对我说的话,所以写剧本就会经常把自己写哭。

02

从小说到剧本

勾勒出每个人物的“前世今生”

作品改编自王蒙的小说《奇葩奇葩处处哀》,原著是一篇中篇小说的体量,电视剧达36集。你是如何找到突破点的?

蓝小汐:我自己曾经就是写小说的,后来转而写剧本,也写了十几年了,所以我非常清楚小说和剧本这两种文体的差异。简单地说,小说更重阅读快感,剧本更重结构架构。《奇葩奇葩处处哀》我是一口气看完的,小说体量虽然不大,但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故事结构和情境,就是一个老教授在丧偶之后,遇到了四段爱情。我们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做加减法,把每一个人物的“前世今生”想清楚,把他们的行为动因理通顺,把人物关系交织起来,甚至把他们的小心思都想得明明白白。

这些工作繁杂又好玩,当所有这些想清楚之后,人物会在编剧的脑海里活过来,他们会做出属于自己的反应,剧本就会被人物推着往下走。

改自己的作品与改别人的作品,有什么样的不同?

蓝小汐:都要拉大纲做分集,画人物关系图,每个环节都必不可少。具体说的话,自己的作品呢,每个人物都是老熟人,落笔会更轻松一点,但会舍不得删,这个情节也想要,那个情节也想用,这样会让剧本过于繁复,最后还是得删。

创作过程中有怎样的挑战?

蓝小汐:创作的挑战还挺多的。譬如连亦怜要房子,这件事说起来一定是要遭人骂的,但连亦怜对沈教授真的有感情啊,沈教授给了她这一生都没有体会过的呵护和安全感。那么感情和房子之间,要怎么平衡?怎么让观众看到连亦怜的为难和心碎,看到老沈的痛心和不安?创作剧本时我们做了很多尝试,也一点点构建出连亦怜的情感世界。

再譬如聂娟娟,小说里她和沈卓然的交往主要是通信,非常唯美,但是落实到剧本里,就过于平淡了。于是我们给这个人物加了很多血肉,她年轻时在青海待过很长时间;喜欢昆曲,并且研究得很深;她十年前做过乳腺癌切除手术;她的父亲、哥哥、丈夫都早逝,儿子也远走美国,她的人生是在不断地送别……聂娟娟这个人物形象就一点一点“活”过来了。

03

用创作反哺家乡

好吃的鸭子店就藏在家门口

作为“他们在南京写作”的一个典型,创作给了你怎样的滋养与成长?你的工作经历,对你从事创作有怎样的帮助?

蓝小汐:小说锻炼了我的想象力,剧本丰富了我的构架能力;小说像是你插上翅膀,想怎么飞怎么飞;剧本则让你有一个视角,可以铺排每个人物的命运,构建一个虚拟王国。我之前写小说和剧本算是业余爱好,后来渐渐变成主业,这是一件既幸福又悲催的事情。

我大学毕业就进南京的《周末》报社了,当了16年的记者,跑过很多条口,采访过很多有趣的人。这些经历都变成了宝贵的财富。

剧组取景南京诸多场景,这是什么样的考虑?

蓝小汐:我是南京人,黄澜老师也非常喜欢南京,我们的剧本会基本是在南京开的,所以就直接将南京场景写进了剧本。我自己住在莫愁湖附近,时不时跑到南湖吃小吃,我女儿又在鼓楼上学,所以莫愁湖、南湖、宁海路写得十分顺手。

还有一个好玩的事。我们围读的时候,剧本里有一家盐水鸭好吃,我就不舍得写我家门口的鸭子店,我怕写出来更要排队了。大伙就鼓励我,应该分享,我犹豫再三就写了。

剧中南京话台词“火”了,你怎么看?

蓝小汐:南京话属于通俗好懂易出彩的一种方言。我平时都说南京话,当我们的故事确定发生在南京以后,我就刻意在台词中营造南京味道,梅婷老师是南京人,她看到剧本就知道编剧是南京人,在特定情境说南京话,南京人就会听着很带劲;周野芒老师在剧中的角色是外地来南京的南京女婿,他专门让我用南京普通话念了几段他的台词,营造出南普腔,听着也特别亲切,也特别契合他扮演的人物。

南京似乎很容易产生世情电视剧,你如何看待这座城市对你的滋养?

蓝小汐:我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而且从小学到大学,到工作,都没有离开过。这座城市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也有着烟火气十足的市井韵味,对我来说,这里是生我养我的故乡,也是去了异乡做梦会回来的地方。南京哪里有好吃的馄饨、烧饼、锅贴、小笼包、皮肚面,我脑子里有个地图。

#我的后半生和南京在一起#

你也在追剧么?

有哪些你熟悉的南京场景元素?

欢迎和我们互动哦~

内容来源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