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怎样炼成的?由《大话西游》说起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0 08:46 3

摘要:然而几年后,同样是这部电影,却被奉为经典,登上神坛接受万众膜拜,成为一代人的心灵《圣经》,让成千上万的80、90后们看了不知道多少遍,每看一遍都不禁泪眼婆娑。

曾经有一部电影,被其制作者之一痛斥为“文化垃圾”,上映时票房惨败,投资公司破产倒闭,导演心灰意冷远遁加拿大退休养老。

然而几年后,同样是这部电影,却被奉为经典,登上神坛接受万众膜拜,成为一代人的心灵《圣经》,让成千上万的80、90后们看了不知道多少遍,每看一遍都不禁泪眼婆娑。

这部电影就是1994年由周星驰主演、刘镇伟执导的《大话西游》。

一部经典,如果超越了它的时代,也会不被理解和接受。

当年,拍完《大话西游》,饰演牛魔王的演员陆树铭警告导演刘镇伟:“影片结尾千万不要写我的名字,我嫌丢人。”这位陆树铭,就是94版本的《三国演义》里的关羽扮演者。日后,扮演“牛魔王”成为陆树铭一生异常遗憾的决定,所以他从来不会在公众面前提起自己曾经饰演的那个人物。时隔多年,陆树铭依旧无法释怀自己扮演牛魔王的心理障碍:“我压根就不想去看《大话西游》,那是一部烂片,胡拉八扯。”

央视版《西游记》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更是多次公开痛批《大话西游》亵渎经典传统文化,要求主创周星驰和刘镇伟给全国人民道歉。

《大话西游》拍摄于1994年,距今已经30年了,但是随着时光的迁移,岁月的流转,这部影片在影迷心中的地位却越来越高。在豆瓣电影口碑排行榜上,《大话西游》的排名越来越高。今天,在所有的影片中,它排名第20位,但是在华语电影中,它在影迷心中的地位仅次于《霸王别姬》。

可以说,如今的《大话西游》,已经成为不可超越的经典,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1996年,也就是在票房惨败一年多后,《大话西游》的拷贝被送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学校将它作为学术项目来研究;接着,它又以DVD盘的方式,涌进各大高校的校园,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扭转乾坤,《大话西游》从“文化垃圾”一跃成为了学术宝藏。

1997年,中国第一拨网民诞生,那个连QQ都还没有的年代,大家网上冲浪,用的还是网络聊天室和BBS论坛。《大话西游》刚好赶上了这趟网络快车,关于电影的讨论瞬间遍布网络,其中的经典台词,被广泛传播。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等到了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可以给我一个机会再来一次的话,我会对你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把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这部以无厘头恶搞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电影,却以其对爱情和成长的深刻诠释,击中了那些年轻人的痛点,引起了深深的共鸣,成为一代人的文化图腾。

这种沉寂多年后的忽然爆火,确实是影史上乃至文化领域都极为罕见的现象,乃至于其创作者周星驰和刘镇伟都百思不得其解。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仅是创作者的功劳,也与广大观众的认可和传播息息相关。也就是说,是那些年轻观众对《大话西游》的理解和再创作,助其成为了经典。

这就是为什么《大话西游》会在短短几年内由烂片变成经典的原因。

因为人民群众对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的接受能力有滞后性,也就是群众的眼睛并不总是雪亮的,能够立即认识到好东西,恰恰相反,很容易被带偏,被蒙蔽。

就像现在的年轻人追的那些流量明星和炒作出来的所谓“作家”们(有的还是抄袭作家),跟吃各种垃圾食品没差别。

等到他们长大了,真的受过社会的毒打了,真正能认识到“到底什么是好的,是对的,是有价值的”了,他们也会重新找回那些被埋没的经典的。

流行的不一定是好的,譬如流行感冒。其实历史上一开始被埋没的金子比比皆是。比如梵高的画,在他生前就籍籍无名,还被当成疯子。而现在却走入了千万人的心中,给人们力量。

2002年至2007年间,美剧《火线》播放的时候,被其他热门美剧压得死死的,收视率低的可怕,没人看,几乎无人问津,从来没有拿过大奖,从来没有火过,不过好在好东西不会永远被埋没。如今它已被誉为电视剧届的红楼梦,应该拿诺贝尔文学奖而不是奥斯卡的剧,50年后还会是哈佛大学这样的课堂上不断分析鉴赏的剧。

尽管缺少美女帅哥,绝无流量明星。但是它极端写实,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生动的个体,没有纯粹的高大全的好人,警察男主也有道德缺陷。毒贩头子也是有情有义,毒贩二当家去大学读宏观经济学。想做好人的被爆头,杀人不眨眼的反倒活的长。一如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它像纪录片一样真实,又精彩至极 。唯一的缺点是没有美女帅哥 。

如果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火线》就是当代美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如会活动的清明上河图,把美国社会从底层到高层是如何运作的,纤毫毕现的呈现在观众面前。毫不夸张的说,看了《火线》,你也就读懂了美国,想通了为何特朗普会成为美国总统,了解了新冠疫情为何会在美国肆虐到今天这步田地。

再举几个例子,司汤达的《红与黑》出版后,被巴尔扎克讥讽“不是小说”,五十年后大火,被誉为意识流的鼻祖。

国产第一神剧《大明王朝1566》 杀青后,创作者刘和平说:“我们《大明王朝1566》这个戏出来,标志着中国长篇电视剧的成熟,让任何文学艺术门类的人看了之后,不敢小瞧电视剧。我敢在这里说一句,我们这部电视剧出来之后,不管你哪个界,文学界的、史学界的,方方面面的,最后都得承认,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文学作品。”然而现实狠狠打脸,当时播放时收视率惨淡。当时的人民群众大概只能接受还珠格格。不料十几年后果然被另一批眼睛雪亮的人民群众誉为宝藏级别的好作品。

通过对几个例子的分析,个人浅见,真正的文艺作品,必然是对真实的呈现,以真情实感,写真实世界,求真理正义。不为尊者讳,不隐恶扬善。好人主角也必有坏的一面,比如于连的野心和花心,至尊宝的油滑,海瑞的不近人情。反派角色也必有高大上的一面,比如嘉靖帝的乾纲独断,严嵩的人情味。总之一切以真实为基准。

真正伟大的创作者,不应迎合他潜在的读者,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良知和想象力迸发出绚烂的艺术之花,打动了自己,才能打动别人。

五十年后,也许不会有人再看 权游,哈利波特,还珠格格等等曾经火爆一时的快餐,但一定还会有人看红楼梦,火线,大明王朝1566,因为这样的作品可以让人在不长的时间内了解一个时代人类群体普遍性的整体存在方式。而这是人之为人必须具备的精神构架。

另外,真正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可能都是慢热的,让人看不下去的,因为就像纪录片,太真实,显得枯燥无趣,比如就有很多人说看不下去红楼梦和火线。这往往都是因为个人阅历的原因。当跨过了追求刺激和新鲜感的年龄,真正想要了解真实的世界时,就是这些伟大的精神食粮该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来源:趣影小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