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刷《小巷人家》才懂,为什么吴珊珊对于学历一直意难平?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4-10 14:04 3

摘要:当年,只有15岁的吴珊珊攥着成绩单站在苏州小巷里,她本该像邻居庄图南一样踏入重点高中,却被父亲老吴偷偷改成了中专志愿。

电视剧《小巷人家》中,前期的吴珊珊可以说是令人心疼的。

当年,只有15岁的吴珊珊攥着成绩单站在苏州小巷里,她本该像邻居庄图南一样踏入重点高中,却被父亲老吴偷偷改成了中专志愿。

三年后,她成了端着铁饭碗的小学老师,但这条看似稳妥的路,却成了她半辈子的意难平。

一、被时代盖章的“最优解”:中专真的亏了吗?

让我们一起来捋一捋时间线:

1978年,吴珊珊与庄图南同期进入初中(她读附中,庄读一中);

1980年夏她初中毕业,老吴替她填报师范中专;

1983年秋,18岁的吴珊珊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在80年代初的苏州,这个选择堪称“性价比之王”。

毕竟,中专不仅免学费、包分配,还能让贫寒家庭的孩子提前三年赚钱——当年师范生每月18元补助,足够养活自己。

之前庄超英走的应该也是这条路。

而她如果去读高中,三年后能否考上大学是未知数。

毕竟1977年恢复高考时录取率仅4.8%,即便考上还要再等四年,这对于要供养农村父母、重组家庭的老吴来说,根本不敢,更何况吴珊珊是女生,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嫁出去了。

而在1983年,中专的含金量堪比现在的211高校,教师岗位在婚恋市场更是香饽饽。剧中吴珊珊婚后住进干部楼、丈夫是副厂长之子,恰恰印证了这点。

二、藏在志愿表背后的家庭暗战

实际上,真正让吴珊珊一直意难平的,从来不是那张中专文凭,而是父亲和后妈的算计。

老吴的算计是中年男人的窘迫,家里有三个孩子,再加上农村的父母,确实负担不轻,而吴珊珊一旦高考失利,全家会被拖入经济深渊,而吴建国也不太敢得罪本地人张阿妹。

而张阿妹也是一直在推波助澜,她自己早就计划好了,让吴珊珊读中专,尽快出来可以供养吴军,甚至也让吴军去读中专,而自己的女儿就去棉纺厂,工作很容易就解决了。

这样几个孩子的未来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这种区别对待,让吴珊珊看清自己终究是“外来户”。

三、被偷换的人生期待:她要的不是房子,是偏爱

吴珊珊的这种意难平一直发酵,让她在后期黑化,抢宋莹房子、逼庄家补课,看似贪得无厌,实则是场迟到的反抗。

工作之后的吴珊珊,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在职场上,她遇到了难题解决不了,把它归咎于自己的学历问题,而嫁给厂长儿子,实际上是她急需靠山对抗原生家庭。

争夺房产,实际上也是想要有底气,也证明“有人给自己撑腰”。

当她跪在父亲面前哭诉时,老吴说了句:“你弟弟将来要靠你”。这句话彻底掐灭了她当孩子的权利——从此她既是长姐如母的“扶弟魔”,又是被吸血的对象。

四、时代照妖镜下的家庭认知差

对比庄超英熬夜备考夜校、黄玲为女儿存嫁妆买房,老吴夫妇的“生存智慧”显得格外刺眼:

庄家用教育投资跨越阶层,最终庄图南成设计师,而庄筱婷进体制。

吴家则是用短线套现维系温饱,三个孩子全读中专,最终困在流水线和家长里短中。

这种认知差距在90年代下岗潮中彻底暴露:当棉纺厂倒闭、吴父打零工时,当年“稳妥”的中专学历反而成了枷锁。

吴珊珊的悲剧,是那个时代千万个“懂事孩子”的缩影。他们被迫用青春填平家庭的沟壑,却在多年后发现——那张被偷换的志愿表,偷走的不仅是大学梦,更是一个女孩理直气壮被爱的资格。

来源:DAYUP乾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