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评|浙产剧《我的后半生》:一场勇敢的“夕阳红”叙事实验‌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4-09 15:57 2

摘要:3月30日,浙产剧《我的后半生》在央视播出。与传统视角不同的是,该剧将爱情的主角设置为当下备受关注的“银发族”。它围绕退休教授沈卓然晚年的四段感情经历徐徐展开,串联起一系列关乎亲情、友情、爱情与成长的动人故事。

潮新闻客户端 钱佳怡

3月30日,浙产剧《我的后半生》在央视播出。与传统视角不同的是,该剧将爱情的主角设置为当下备受关注的“银发族”。它围绕退休教授沈卓然晚年的四段感情经历徐徐展开,串联起一系列关乎亲情、友情、爱情与成长的动人故事。

这部剧用略带夸张的戏剧手法探讨了深刻的社会议题,不仅是对老年群体情感需求的温情关照,更是对现代家庭伦理的反思与质问。

老年婚恋从“禁忌”到“公共议题”的破局

《我的后半生》开创性地将老年婚恋置于叙事核心,直面 “老年人爱情需求” 这一长期被忽视的社会议题。这一突破性选题意义非凡,它让老年群体从以往剧集中的 “被观察者”,转变为推动剧情发展的 “叙事主体”。他们不再是为儿女婚恋提供辅助或制造阻碍的 “工具人”,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鲜活个体。

剧中沈卓然教授的几段相亲经历,不论是护士长的现实算计,女科学家的精神共鸣还是与工会主任的性格冲突,每一段关系都映射出老年婚恋中与年轻一代不同的复杂性。

例如沈卓然在住院时被连亦怜护士长体贴入微的照料迅速俘获,却仍在谈婚论嫁时因房产过户的赤裸要求而退缩。这种“爱”与“利”的交织,暴露了老年婚恋中常见的以情感为名的物质图谋,在戳破了“纯粹爱情”虚幻表象的同时向观众表明,老年人的情感世界并非单纯的“浪漫夕阳红”,而是夹杂着利益权衡、孤独排解与生命焦虑的复杂命题。

此外,剧中通过父母与子女间的代际冲突,将老年婚恋的争议性毫无保留地剖析在观众面前。

沈卓然的女儿沈黛,与支持父亲追求爱情的哥哥沈青、嫂子刘丽娜不同,她对父亲的恋爱与再婚表现出强烈的抵触心理,甚至因此与父亲爆发争吵。这不禁让人发问:这种以怀念母亲之名,剥夺父亲婚恋权利的行为,究竟是“孝”、是“爱”,还是一种变相的道德枷锁?

在这种对峙和思考中,这部剧所要表达的主题也逐步显现——呼吁大众正视老年群体对爱情、陪伴与个体尊严的合理需求。最终女儿的理解与让步,父亲的包容与爱护,也让我们看到矛盾解决的可行性,以及立体丰满的人物弧光。

新式爱情追求与传统家庭困境的双线并行

该剧在大胆创新题材的同时,并未忽视对传统家庭问题的深入挖掘。除男主角沈卓然的四段恋情之外,剧中还细腻描绘了儿子沈青与儿媳刘丽娜之间的中年情感危机,刘家与沈家之间的家庭冲突等传统矛盾,通过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精准挖掘并映照出现实生活中的症结所在。

其中最为典型的要数儿媳刘丽娜这一形象。和大多数文艺作品中的家庭主妇形象一样,她是家庭劳务的默默“牺牲者”,既要照顾丧偶的公公、叛逆的子女,还要应对丈夫沈青的精神出轨危机。她的“黄脸婆”形象与沈青在职场中的意气风发、心猿意马形成对比;在沈家辛苦劳累的她,回到自家却备受呵护,这种反差深刻折射出传统家庭中女性角色被工具化的困境。

这种代际与性别的双重压迫,构建出一幅“父权余晖”笼罩下的家庭生态图景。后续的剧情中,我们也渴望看见刘丽娜能够在婚姻中完成对自我的找寻与重塑,而不仅仅充当家庭和丈夫的附属品。

在叙事结构方面,沈青夫妇的婚姻危机与沈卓然的感情历程采用平行蒙太奇手法展开。以沈卓然为核心,他的四段感情又如同花瓣般各自独立、相互关联,而亲情线则像花茎一样纵向延伸生长。这种独特设计保证了多线索叙事的完整性,同时借助下一代视角搭建起代际观察窗口,让老年婚恋这一议题更能够引发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

角色魅力与现实质感的精准呈现

跌宕起伏的精彩剧情,离不开一众戏骨的精湛演绎。

“老戏骨代表”张国立凭借细腻的微表情与肢体语言,将沈卓然的儒雅与脆弱演绎得入木三分:从追悼会上掩面抽泣的“无助老孩”,到面对房产纠纷时的尴尬为难,层次分明地刻画了知识分子的体面与困顿。尤其在与杨童舒的对手戏中,角色间的暗流涌动和暧昧气氛,将老年恋的浪漫与现实博弈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沉浸其中。

许娣也延续了《我的前半生》中市井母亲的形象,在这部剧中将丈母娘孙宝琴的精明与聒噪演绎得活灵活现。不论是在葬礼上浮夸的哭嚎、与连亦怜对话时的明褒暗贬,还是日常碎嘴中时不时蹦出的金句,都以夸张却不失真实的表演为剧集增添了浓浓烟火气。

梅婷则颠覆以往知性形象,摇身一变成了为家庭耗尽青春的中年主妇。日常疲惫的体态、面对丈夫、公公时局促的肢体语言和隐忍的眼神,都向观众精准传递出角色在家庭中的边缘化处境。

还有佟大为饰演的周旋于职场和家庭的中年精英沈青,王真儿饰演的傲娇女儿沈黛,周野芒饰演的温和憨厚的“耙耳朵”刘得宝等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演员们的精彩诠释下,都成为了这部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增添了几分现实质感。

可以说,《我的后半生》用轻喜剧的形式进行了一次突破性的叙事实验。它以老年婚恋为切口,剖开了代际、性别、物质等多重社会病灶。它让观众深刻意识到,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和年轻人一样,都值得我们去关注。

它既非对“黄昏恋”的美化,亦非对家庭矛盾的粗暴批判,而是试图在荒诞与真实的交错中,用诙谐幽默的笔法完成一次对生命尊严的叩问。尽管剧中部分情节设置和人物刻画存在争议,但其对老龄化社会的情感关注、对老年人生理与精神需求的正视,无疑为国产剧的题材突破迈出了关键一步。也让我们从中明白——衰老不是终点,而是重新认知爱与存在的起点。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