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2月7日10时,《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累计票房破62.52亿。哪吒系列两部电影拿下113.13亿票房成绩,超过唐探系列电影,成为中国影史系列电影票房冠军。
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2月7日10时,《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累计票房破62.52亿。哪吒系列两部电影拿下113.13亿票房成绩,超过唐探系列电影,成为中国影史系列电影票房冠军。
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哪吒?一方面它老少咸宜,幽默搞笑;另一方面,它道出了世事真相,让人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影片的核心点,都是围绕“成仙”展开。无论人、妖还是魔,都想成为仙,摆脱身份的桎梏,取得他人的认可。哪吒如此,申公豹如此,敖丙如此,李靖亦如此。
仙、魔、妖、人四种身份的设定反映了社会阶层、权力结构和人性本质。
01仙族
权威与规则的象征
片中的仙族,代表人物是元始天尊、太乙真人、无量仙翁。他们是天庭的统治者,掌握资源和权力,制定规则并主导秩序。
无量仙翁所在的玉虚宫就颇具代表性,它是权力机构的所在地,掌管着仙、人、妖的诸多事务,决定着整个仙界的局势,是仙还是妖,都是这里说了算。
仙看似“正统”,却可能固守成规,甚至像无量仙翁一样,暗地里为了利益,可以善恶不分。
它代表了社会中的权威阶层或既得利益群体,通过规则维护自身地位,但对“异类”缺乏包容,甚至可能因偏见而制造不公。
02魔族
被污名化的边缘群体
作为魔丸转世,哪吒天生被视为“异类”和“祸害”。
在中国传统神话和文学中,妖和魔通常有不同的起源和特征。魔更多指的是来自魔界的生物,或者是由强烈的负面情绪、邪念、怨气等形成的存在。魔往往代表邪恶、破坏和混乱,力量强大且通常与正道对立。在神话中,魔可能包括天魔、心魔等,它们不是由物质修炼而来,而是源自精神或异界。
哪吒被描绘为魔丸转世,这里的“魔”更多指的是他的出身和宿命,带有强烈的负面标签,是被命运所困的角色。
尽管他内心渴望被接纳和认可,但始终被村民排斥。他的身份象征了那些因出身或背景被边缘化的人群。他们往往面临偏见和不公,但仍努力争取认同和改变命运。
03妖族
夹缝中的求生者
电影片,妖族的典型代表就是申公豹和龙族,他们虽有能力却因出身被天庭排斥。龙族镇压海底妖兽有功,反被囚禁;申公豹勤勉修行,却因妖族身份难获认可。
妖与魔不同之处在于它通常指的是由动植物或其他物体修炼成精,拥有灵性和法力。它们通常需要长时间的修炼才能化为人形或获得力量,比如龙族还有龙角、申公豹还有豹耳。其他像片中的土拨鼠精、石矶娘娘等。妖可能有善恶之分,有些可能作恶,有些可能善良。
片中的石矶娘娘就是长得丑了点,好像也没有做什么大奸大恶之事,结果就要被天庭征讨。最倒霉的是遇上了得知陈塘关被屠城后激愤交加的哪吒,被打到体无完肤。
可怜石矶娘娘只因是妖,就遭到了毁灭性打击,真是一点生存空间都不给啊。
04人族
芸芸众生与乌合之众
无论妖、魔、还是仙,都具有超越常人的力量,比如法术、变形或操控环境等能力。而人的存在,恰恰是衬托这种力量的群众基础。
影片开头,众多百姓在太乙真人的指挥下挖藕磨粉辛苦劳作,代表了最广大最善良的百姓群体。
但个体的善良并不代表每个人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陈塘关百姓对哪吒的恐惧嫌弃,体现了群体的非理性。他们既是受害者(受天劫威胁),也是加害者(用偏见伤害哪吒)。
李靖夫妇和少数村民最终打破偏见,护佑和接纳哪吒,象征可以通过理性与共情实现觉醒,对抗集体无意识。
反观现实世界,很多人出身平凡,努力工作;一些人掌控资源,心存邪念;有的人修身养性,为去心魔;还有人功勋卓著,成为楷模。
在这立体化的宇宙空间中,想必你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是仙是妖是魔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认请自己,照亮他人。生活艰难,我们更要顽强打拼;现实残酷,我们仍需志存高远。
来源:胡二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