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月6日,《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已超越《长津湖》的57.75亿元,登顶中国电影票房总榜。《哪吒2》仅用9天登顶,创造了中国影史票房最快登顶记录,更是和去年的“影视寒冬”形成巨大反差。用太乙真人的四川话口音来说,哪吒要喊拿
2月6日,《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已超越《长津湖》的57.75亿元,登顶中国电影票房总榜。《哪吒2》仅用9天登顶,创造了中国影史票房最快登顶记录,更是和去年的“影视寒冬”形成巨大反差。用太乙真人的四川话口音来说,哪吒要喊拿抓。那么,“拿抓”了什么?
抓掉了所谓“电影寒冬”的观点。不要再说“观众抛弃了电影”,观众抛弃的,永远只是差作品。要知道,2023年票房新高和2024年票房新低,只隔了1年而已——观众可没这么夸张的“极致爱恨”。相反,电影行业反思发问时,该问的应该是自己,而非观众。正如有位网友所说:“影视寒冬冻不到好电影。”因为无论是短剧、长视频、电视、电影,其实不过是形式不一的作品。如果作品本身是优秀的,形式并不会影响观众的选择。
为什么短剧能迅速抢占市场,甚至老年人也爱得不行?短视频化只是原因之一,重要的是短剧从不会“居高临下”地指点观众去“欣赏艺术”,而是把创作建立在观众的需求之上。说白了,观众喜欢,短剧就干。这种把观众当回事的创作,观众埋单热情是很高的。这一点,边拍边写的韩剧,早就用成绩证明了。所以哪怕一些短剧存在逻辑不够严谨、台词有点雷人等问题,甚至毫无所谓“流量明星”支撑,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哪吒2》的创作同样如此。比如“龙爹”敖光一角,在电影中龙形化人出场时,帅得全场“听取哇声一片”。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导演饺子也在采访中直说过,高手在民间,是观众的评论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小到人物形象,大到电影主线,其实都可以看到《哪吒》整个系列很重视观众需求,是围绕着社会情绪进行创作。
可以说,《哪吒2》的创作,“拿抓”住了中国动漫该有的精髓。它不是随便包装一下观众需求就匆忙上场,而是一再打磨到极致亮相。比如哪吒“撕裂重组”的穿心咒镜头,被医学生戏称“碎得相当严谨”。我们看到的,是震撼又唯美的10秒画面,是相当缜密的呈现。而这10秒背后,团队却做了一年。又如,复活哪吒、敖丙的七色宝莲盛开镜头,团队特地跑到贵州请侗族合唱团配乐,东方神话与民族特色绝佳配合,给了观众极致的视听享受。类似的高光镜头,《哪吒2》可不少。并且无一例外的,都是以东方美学的审美进行创作,主体性很强,可见团队有多用心。
在《哪吒2》向着国内影史票房顶峰攀登的9天中,里面越来越多的角色不断“出圈”。除了哪吒、敖丙,以三星堆为灵感的结界兽、与过往动漫形象截然不同的石矶娘娘、亦正亦邪的“姑姑”敖闰,甚至是“大寿桃反派”阵营的鹿童鹤童,都被网友热情地二创联动、追着“出圈”。迪士尼创造出了一个经久不衰的IP,《哪吒》系列从内容本身到观众反馈,未尝不能造出一个关于东方神话与中式美学的长久IP。
“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哪吒的台词听起来有点“中二”,但《哪吒2》创作团队的种种突破,以及一部动画电影票房登顶国内影史,本身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来源:长沙晚报掌上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