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至2月5日19:30,猫眼数据显示,《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的实时票房达到54.21亿元,用不到8天的时间超过《哪吒之魔童降世》(50.35亿元),打破中国动画电影最高票房纪录,暂列中国影史第三名。
截至2月5日19:30,猫眼数据显示,《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的实时票房达到54.21亿元,用不到8天的时间超过《哪吒之魔童降世》(50.35亿元),打破中国动画电影最高票房纪录,暂列中国影史第三名。
《哪吒2》的强劲势头仍在持续。根据猫眼和灯塔的最新预测,《哪吒2》预计最终票房将超过85亿元。其中,若按照猫眼预测的最终票房87.38亿元(约合12.0亿美元),《哪吒2》将不仅以近30亿元的断层优势超过《长津湖》(57.75),问鼎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宝座,更将超越《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北美累计票房9.35亿美元),打破全球单一市场的最高票房纪录。以此计算,两部哪吒的累计票房更是预计有近140亿元。
此外,《哪吒2》还将成功进入全球影史动画电影票房TOP10行列(位列第6),与《哪吒之魔童降世》一起成为全球动画电影票房TOP50中唯二两部非好莱坞动画。
《哪吒2》的现象级大爆再度燃起了全民观影的热潮,也用史无前例的票房成绩证明:中国观众并没有抛弃电影,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仍在于作品质量。
140亿的哪吒,改变不了大多数动画无法实现1亿票房的困境
哪吒的成功是中国动画的成功,但并不等于有了哪吒之后,中国动画的系统性问题便迎刃而解。
从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到2025年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我们喊了一遍又一遍的“国漫崛起”,但每一次崛起之后迎来的往往是更多的烂片和寒意更甚的行业氛围。
我们在为哪吒的票房神话喝彩时,也请不要忘了:2024年国产动画电影的累计票房仅有28.75亿元,且其中近20亿的票房来自《熊出没·逆转时空》这一部作品,破亿作品仅2部。而同期,进口动画电影则有15部作品票房破亿!
140亿的哪吒拯救不了中国动画。因为绝大多数的国产动画电影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跨越1亿票房这个对于1天8亿的哪吒而言不存在的“鸿沟”。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偶然的爆款现象等同于必然的产业规律,用单点突破的胜利掩盖系统性的结构危机。但发展十多年,国产动画电影的单年破亿作品数量长期仅有3-4部。
这些年来中国动画电影所谓的兴衰,几乎完全依赖于个别几家头部公司作品的成败。
尤其是2019年以来,国产动画电影的市场表现,主要就看光线传媒、华强方特和追光动画这3家公司。如果这3家公司都能表现稳定甚至推出爆款,那么这一年国产动画电影的整体票房表现就不会差。如果只有2家甚至只有1家表现稳定,那么这一年的国产动画电影便“寒意”显著。从下图可以看出,2019年以来,3家公司占国产动画电影总票房的比重长期高达85%以上,最低的2021年也有62.28%。
例如,2019年和2023年是近6年里国产动画电影表现最好的两年,累计票房分别高达71.04亿元和50.27亿元,这主要靠的就是上述3家公司。
2019年,光线推出了《哪吒之魔童降世》(50.35亿元)、方特推出了《熊出没·原始时代》(7.17亿元)、追光也推出了首部爆款《白蛇:缘起》(4.69亿元),3部作品合计票房高达62.21亿元,占比达87.57%。
2023年的情况同样如此,这一年,追光推出了《长安三万里》(18.24亿元)、方特推出了《熊出没·伴我“熊芯”》(14.95亿元)、光线推出了《深海》(9.19亿元)和《茶啊二中》(3.84亿元),4部作品累计票房46.22亿元,占比高达91.94%。
而2020、2021、2022以及2024年,这4个年度国产动画电影的整体票房表现平平,主要就是由于个别公司的缺席或表现失利。
例如刚刚过去的2024年,3家公司中仅华强方特凭借19.83亿元的《熊出没·逆转时空》再创新高;追光动画的新作《白蛇:浮生》口碑失利,票房虽有4.25亿元,却是系列三部曲中最低的一部;光线系的三部动画《伞少女》《大雨》以及《小倩》更是大跌眼镜,票房均未超过2000万元。
“孙悟空”“哪吒”层出不穷,是自成一派还是自废武功?
更进一步,《哪吒2》的成功既是中国动画之幸,同样也是中国动画之悲。
是的,在客观上,从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来,头部国产动画电影在票房和品质上都实现了飞跃。但与此同时,受市场的盲目性影响,国产动画电影在题材上似乎愈发离不开神话经典和民俗传说。这些年,以“孙悟空”、“哪吒”、“白蛇”、“杨戬”等为主角的动画电影不断出现,尽管成功复制者寥寥,资本和行业的热情却不减,每年备案的传统题材作品数量越来越多。
选择传统题材改编,确实是动画电影触达广泛受众,进而开拓大众市场的高效路径。但是,越来越多这样的改编,在让中国动画自成一派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自废武功,牺牲了动画艺术应有的无穷想象力,陷入了创作的路径依赖和套路窠臼。
以中国动画电影票房TOP20作品为例。从公司来看,这20部作品几乎全部来自上述3家公司;而从题材看,20部作品中有10部改编自神话经典、民俗传说或历史文化;而剩下的10部原创作品中,有8部都来自“熊出没”,没有IP基础的纯原创动画电影仅有《大鱼海棠》和《深海》这两部。
实际上,《哪吒2》反而是特例,经过十多年的“轰炸”,观众对传统题材改编动画已经出现了“审美疲劳”。例如,在悄无声息中,2024年上映了包括《落凡尘》《小倩》《二郎神之深海蛟龙》《八戒之天蓬下凡》《大圣降妖》等多部传统题材改编作品,但无一例外,全部遭遇了票房滑铁卢。
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调,一个哪吒救不了中国动画的商业化!
此外,《哪吒2》不能解决的还有中国动画商业化困境的问题。
雷报曾在《3天票房破10亿,能让谁赚到钱?》一文中梳理了《哪吒2》在IP授权方面进行的大量合作,合作公司包括泡泡玛特、万代、卡游、集卡社、HONOR荣耀、蒙牛等等多家知名潮玩、卡牌、电子产品及快消品公司等。
其中,与手办品牌疯玩FunCrazy合作的官方联名手办在造点新货平台实现了超1200万元的众筹金额(然在增长中),达成率为目标金额的12000+%。
近年来,随着谷子、潮玩、卡牌经济的发展,国内IP衍生品市场加速壮大。但从雷报此前的《一年快闪活动数千场,有人盆满钵满,有人赚个吆喝?》《数读2024:42个卡牌品牌103款热销品,卡牌经济为何疯狂?》等多篇文章的梳理来看,国内IP衍生品市场的繁荣主要是基于大热日漫IP和国产二次元及乙女游戏IP,中国动画IP的市场份额占比甚少。
一个IP想要真正实现长久的生命力,IP内容当然是根本,但IP衍生品销售同样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全球大热的头部IP中,衍生品收入往往要占据IP总收入的30%以上,但大多数的国产动画的衍生品收入往往占比不足5%。
这种产业困境的实质,是中国动画产业链在内容生产与商业转化环节存在的系统性割裂。这一问题并不是一天形成的,也并不是哪一部动画作品独有的。从客观维度来看,我国动画产业化进程起步较晚,IP衍生开发尚处初级阶段,且消费市场尚未形成成熟的符号消费习惯;从主观层面来看,创作主体普遍存在'重内容轻运营'的思维定式,行业上下游也缺乏IP价值共识,资本也对本土动画IP的商业潜力持审慎态度。
这种'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调'的双重困境,实则是我国动画产业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由创作理念滞后、产业协同缺失、商业模式单一等结构性矛盾交织而成的复杂症候群。而一个《哪吒2》显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
结语:
那么,如果哪吒拯救不了中国动画,中国动画又要如何自救呢?
首先,我们当然需要像饺子这样的天才导演和编剧,但行业内基础人才的培育和储备已到了危及存亡的关头。《哪吒2》的故事讲述得十分优秀,但大多数的国产动画电影甚至不会讲故事。以至于时至今日,“中国动画有没有编剧”这个话题还能被广泛热议,并引起观众的集体吐槽。像我们上文所说的那些票房优异的作品,其中不少甚至没能讲清楚一个故事。
其次,中国动画需要更多的中坚力量。头部作品当然重要,市场的二八法则也符合客观规律,但只有头部没有腰部、只有爆款没有“基础款”,是无法支撑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中国动画需要更多像“熊出没”、“白蛇”这样能够接续上映并持续产出稳定票房、稳住受众基本盘的作品。
再次,中国动画需要更多的原创内容和更多差异化的创新表达。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中国动画人的责任所在,但对新时代、新面貌的呈现、对动画艺术性、创造性地探索也同样不应缺位。我们需要《哪吒》《长安三万里》这样的作品,但也同样需要像《深海》《雄狮少年》《茶啊二中》这样反映不同群体、深耕特定类型的作品。
最后,是中国动画需要商业化也理应重视商业化。尤其是在当下,随着国外IP衍生品对国内市场及消费者的培育基本完成,国产动画IP的商业化潜力与多年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目前市场中国产动画IP的话语权仍然较弱,商业表现好的国产动画IP案例依旧稀缺,中国动画的商业化仍有赖于行业上下游各方的持续共同努力。
来源:霞之丘诗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