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今相声日渐式微,并有可能退出历史舞台!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居安思危!我这个酷爱相声小品的中年大叔,一想到如今相声尴尬处境,就不由自主坐卧不宁,寝食难安!
现今相声日渐式微,并有可能退出历史舞台!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居安思危!我这个酷爱相声小品的中年大叔,一想到如今相声尴尬处境,就不由自主坐卧不宁,寝食难安!
曾几何时,相声给我们生活带来无数欢声笑语!若真销声匿迹,那真的是莫大损失!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有相声陪伴的青春岁月,并希望借此机会,唤起更多人对相声的眷恋情怀!让相声和小品,依然是我们生活的热门话题,热门选择!
第一位 幽默大师侯宝林
侯家三父子,是相声界的翘楚。父亲就是一代大师侯宝林,天津人,中国第六代相声大师、知名相声表演艺术家。
一九二九年,侯宝林从小家境贫寒,养父为了他能活下去,刚满十二岁就去学习京戏,后因对相声情有独钟,于是学习相声。一九三零年起的七年间,迫于生计,不得不在北京多地表演滑稽二黄,一九三九年,给师父捧哏,首次正式登台表演相声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不久就声名渐盛,备受关注,成为相声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一九四三年起,侯宝林活跃在各大戏园子,同时在电台做节目,一身兼数职的他,逐渐跻身于天津有名的五档相声之一。中国有个传统,从清末一直到四十年代,曲艺表演的老规矩是相声最多只能为压轴即倒二出场,一九四五年,他开始担任大轴即最后出场,之后再无改动,改变了老规矩。
一九四九年,侯宝林列席参加中国文学艺术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首次为毛泽东等领导人表演相声。这是他从艺后最高光的时刻。新中国成立后,他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创作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一九五五年,他改编的相声《夜行记》获得了“优秀曲艺作品奖”。一九五六年,还在春节大联欢中表演了该作品,并获得了巨大反响。
一九七四年,侯宝林由毛泽东亲自提名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这种待遇的艺术家属凤毛麟角。一九七九年,因在表演中,仅仅出现一字之错,觉得人老已不适应舞台,就正式宣布退出,这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后专门从事相声艺术研究工作,并有《侯宝林谈相声》出版,这是相声领域第一本专著,奠定他无与伦比的相声大师地位。还被尊称为相声界的泰山北斗!
侯宝林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其艺术风格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寓庄于谐,化雅为俗。此外清新洒脱,本色自然,却是他作品的基调。总而言之,其相声特别接地气,不仅能积极反映现实生活,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代表作有《关公战秦琼》《戏剧与方言》《婚姻与迷信》《醉酒》等。
人物评价,侯宝林辛勤努力、不懈奋斗,从一名旧社会“画锅撂地”的说唱艺人磨砺成为新中国的相声艺术家;他大胆革新、倡文明之风,让相声从瓦舍之间走上大雅之堂,走进千家万户,是新中国曲艺事业的重要奠基者和引领者;他以民为尊、为民求乐,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被百姓亲切地誉为“幽默大师”。总之,侯宝林为相声能登堂入室,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二位 黄金搭档赵炎
与马季既是配合默契的黄金搭档,又是情深似海的师徒关系。他就是赵炎,北京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相声表演艺术家,师承相声大师马季。
一九七五年,赵炎生涯第一次登上相声舞台,表演单口相声《西门豹除巫》,该节目获黑龙江省优秀表演奖。初尝甜果的赵炎,从此与相声结缘!一九七六年,赵炎作为捧哏,第一次与马季同台表演曲目《白骨精现形记》,由此获得赏识,从此以后,他俩珠联璧合,成了一对黄金搭档。
一九八三年,与马季搭档参加第一届央视春晚,一口气表演了三个相声作品,观众连续三次指名,反响热烈。一九八四年,二上春晚,相声《宇宙牌香烟》,全场笑声、掌声此起彼伏。他还在现场调动观众烘托气氛,成为央视春晚第一个领掌员。这届春晚,与马季还表演了相声《春联》。从此以后,在相声界占有一席之地。一九八五年,凭借相声作品《红眼病》在“中国相声演员十大笑星”评选活动中获得第四名,从此名声大噪。
一九八七年,与马季、刘伟、冯巩、王金宝合作,创作出的《五官争功》,在央视春晚中,引发阵阵欢声笑语,他们精彩的演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九八九年,赵炎红到东南亚,他和马季录制新加坡电视相声系列《笑一笑,少一少》,一经播出,就风靡当地,并成为十大收视率最高节目。
一九九零年,赵炎正式拜师马季,到二零零六年马季去世两人风雨兼程共二十七年。一九九一年,赵炎与马季、外国人史可达在春晚上表演相声作品《训徒》。二零零三年,参加节目《且看龙吟马嘶》。二零零六年之后,赵炎致力于马季艺术研究会。二零一八年,担任《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相声组评委。二零二二年,被推选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是赵炎至高无上的荣耀!
从一九八三年参加春晚起,至今共参与了七次央视春晚,不仅创作了多个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也为观众留下了无数的欢声笑语。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至今,赵炎都致力于传播相声艺术,为此长年举办公益演出。
人物评价,赵炎深厚的表演功底不是一蹴而就的,基本功是非常强的,稳、准、狠。捧哏稳稳当当,包袱尺寸准确,吐字清楚着实。第二是喜、憨、脆。朴实憨厚,声音清脆,这都是他鲜明的艺术特色。他还有三不,不张扬,不抢戏,不过火。
第三位 笑融曲中笑林
马季的又一得意弟子,赵炎的师兄,李国盛的最佳搭档。他就是笑林,山东人,中国著名相声演员,国家一级演员。
笑林先是学习山东快书,四岁时开始了他的舞台生涯。后来拜相声名家马季为师,学习相声。一九八零年,开始与李国盛合作,创作、表演相声一百多段,多次获得中国相声大奖,并被评为中国最佳相声搭档。
一九八六年,首上春晚,表演相声《怪声独唱》,轻松诙谐一句"笑林广播电台",让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个相声界的后起之秀。一九九一年,再上春晚,表演相声《笑星劝酒》,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成为家喻户晓的相声演员。一九九七年,春晚上,参演了相声《送春联》。二零零一年,笑林最后一次参加春晚,表演相声《咱也试一把》。
笑林的相声讲究“说学逗唱”,在相声领域笑林以“唱”为特点,开创了歌曲相声的一代先河。代表作品包括《学播音》《太挤了》《歌曲研究》《美的旋律》《朋友之歌》等。二零零四年到二零零九年,笑林成为央视《每日农经》栏目主持人,并且在北京电视台主持《笑林说案》栏目,在各种演出现场担任主持人。二零一五年,笑林因白血病医治无效离世,享年五十九岁。
笑林是中国铁路文工团相声演员,北京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他曾任北京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等职,创作表演的相声多达二百余段,笑林因其歌柳见长的相声表演风格而被观众誉为“笑林广播电台”。
从艺以来,在全国曲艺大赛中几乎成了“获奖专业户”。一九八一年,笑林在全国曲艺调演中表演相声《小康庄》获二等奖,笑林还带领中国铁路文工团创作排练演出并主演话剧《大院》,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一九八三年,北京市中青年调演表演奖,一九八四年,全国相声评比二等奖。一九九五年,获“侯宝林金像奖”同时获得八大金像的美誉。
人物评价,在相声界,以唱见长的人不多,也有同行对笑林的表演颇有微词,但他从来都不争辩,不骄不躁,笑林在德行上可谓首屈一指,为人六十载,敦厚笃实;从艺四十年,笑融曲中。
第四位 家喻户晓牛群
相声中摄像技术最好的,牛群当之无愧!天津人,曲艺杂志社原执行主编。相声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主持人。
一九七九年,他第一次表演相声《原形毕露》。未得到观众认可,令他很失落。为了带来更好的作品,他拜师学艺,尤其是拜常宝华为师,为他演艺事业打开一扇门。再加自身不断学习,终于修成正果。先是一九八二年,获中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创作、表演一等奖,此后又在全国全军的曲艺汇演中九次荣获创作、表演双一等奖。这时,他既小有名气!也志得意满!
一九八八年,牛群小试牛刀,初登春晚,表演相声《巧立名目》,想不到一炮而红,被观众熟知,“牛哥”也成其代名词。他也由此开启了连续十三年的春晚生涯。一九八九年,他在春晚的舞台上与冯巩首搭,合作相声《生日祝辞》。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最后一届春晚,两人的表演为这届春晚语言类节目增添了不少光彩。一九九零年,牛群与冯巩表演相声《小偷公司》,他也由此打开了知名度,瞬间红遍大江南北。
他的相声作品,曾八次获春晚一等奖、两次获春晚二等奖,牛群成为家喻户晓的相声演员。其中《亚运之最》更是奠定了牛群在春晚语言类节目中的重要地位。一九九五年,在相声《最差先生》中,他还和冯巩共同开拓了一种表演形式“相声剧”,让观众看到了他在相声创作领域的潜力。同年,牛群获得首届“侯宝林相声金像奖”。他的演艺事业达到巅峰!
除了相声之外,牛群还在电视剧中客串过一些角色。牛群于一九九七年出版了艺术摄影集《牛群看家》。二零零零年,正如日中天的牛群,突然挂职蒙城副县长,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此后,他逐渐淡出相声舞台。
五年后,牛群辞官回归舞台,与冯巩合作新相声《为你喝彩》重回观众视野,但往日的荣光,已不再有。次年,进军电影界。此外,他还出演了电视剧。随后也陆续主持了一些节目。
人物评价,他一直爱折腾,不按娱乐圈常规出牌:干摄影师,当县长、做明星足球队队长。但每一次的折腾,牛群都是为公益,为大众。牛群心地善良,对观众热情,对慈善热爱,他是受人尊重的人民艺术家。
第五位 文哏大师苏文茂
擅长“文哏”,并将相声“文哏”艺术推上史无前例的高度,有“文哏”大师的头衔。他就是苏文茂,北京人,相声演员。
苏文茂十四岁,就幸运地拜相声名家常宝堃为师,在京津两地穿梭演出,渐渐有了一些名气。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零年间,在南京、上海、香港等地演出。经过这一番历练,此后渐入佳境。一九五一年,加入天津市曲艺工作团,与相声名家常宝华搭档。一九五三年及一九五五年,先后两次赴朝鲜慰问志愿军。
一九五六年,加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天津曲艺团;同年开始与相声名家朱相臣合作。此后十年整理演出了传统相声《文章会》《批三国》《论棒逗》等作品,形成了以文雅、深沉为特色、具有书卷气的“文哏”的苏派相声的艺术风格。
一九七七年,开始与马志存合作 ,创作演出了《红楼百科》《废品翻身记》《高贵的女人》《新局长到来之后》等作品。一九八一年,参加全国曲艺汇演,获表演一等奖 。这是他最高光时刻!一九八三年,当选为天津市相声研究会副会长。一九八八年,开始与王佩元合作。
此后,创作整理了《考县官》《吃梨片》《贼说话》等单口相声。一九九四年至二零零八年间,相继参加了苏文茂从艺六十周年专场演出、中国大戏院开业七十周年庆典演出、从艺六十五周年演出及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 。二零一零年,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二零一五年,苏文茂在天津逝世,享年八十六岁 。他是当今相声界德高望众的大家。他以其苏派相声的艺术魅力在我国相声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人物评价,苏文茂是当今相声界德高望众的大家。他以其苏派相声的艺术魅力在我国相声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对艺术执着追求,刻苦学艺,视相声艺术为生命,博采众长,集各位大师的优长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的苏派风格。
第六位 相声大王张寿臣
不仅擅长垫话和现挂,且学识广博演创兼具,他就是张寿臣,中国内地男演员,相声表演艺术家、评书表演艺术家,相声艺术第五代掌门人。
少时从艺,受教名家。一九零四年,年仅五岁的他,开始随父亲在隆福寺、护国寺等地说相声。一九一一年,拜焦德海为师。三年后,满艺出师,演出于西安市场、护国寺等地。一九一六年,离开北京,步行八百里至唐山,沿途演出,第一次将相声艺术带至唐山、三河县和玉田县。
一九一九年,开始在北京作艺,一九二三年,离开北京于天津定居,开始与“万人迷”李德钖搭档演出。在与李德钖合作期间,学习到很多知识,尤其在单口相声上受益良多,但最终因舞台风格,个人发展等原因,二人不再合作。
青年成艺,自成一家。一九二七年,与陶湘茹搭档在天津广播无线电台表演相声《对春联》,这是“相声上电台”现有可查证的最早记录。一九二七年,获得了“幽默大师”的称号。这一时期,改编了大量的传统节目,并且,创作了大量新节目,取得了较高成就,形成了稳而不瘟、谐而不俗的艺术风格。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张寿臣便成为相声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九三一年,张寿臣开始收徒授艺,收下大弟子常宝堃,这是他最疼爱的弟子。一九三五年,开始与侯一尘合作。一九四七年,改行在宝和轩说评书。一九五一年,常宝堃赴朝鲜慰问,不幸牺牲。他亲赴灵堂,失声痛哭,并诵念了为爱徒亲写的祭文。一九六八年,他的二徒弟也英年早逝!两个得意门生先后辞世,让他肝肠寸断。
晚年研艺,传承大家。一九五三年,入天津市曲艺工作团,专事单口相声的演出。一九六零年,在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文代会,同年当选中国曲协理事。此后连续两届当选天津政协委员。一九七零年,因肺癌逝世,终年七十一岁。他是中国相声艺术界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人物评价,张寿臣新中国成立前就是大师,传统的单口相声一经他之手,就会达到经典的程度。单口相声可以进入世界文学艺术之林,它延续或者承继了清代的话本小说这一脉,同时又具有喜剧的元素。张寿臣,在相声发展史上,既继承又有创新,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被后人尊为一代宗师,是公认的相声大王。
第七位 单口大王刘宝瑞
相声作品汲取了山东快书、评话、独脚戏的艺术手法,并借鉴了电影、话剧的特点,融会贯通,不断创新,自成一家。他就是刘宝瑞,中国相声第六代演员,北京人。
刘宝瑞在年幼时就开始了自己的相声之路。一九二八年,拜相声表演艺术家张寿臣为师,向他学习相声技巧。拜师后的刘宝瑞,经常到广播电台表演相声。渐渐地,他开始在天津崭露头角,一年后,与马三立、赵佩茹的相声《扒马褂》,一经播出,引得许多不熟悉他声音的听众,四处打听他的来历。他的知名度也由此越来越大。
一九四零年起,刘宝瑞在全国各地的茶社表演相声。在此期间,他在北京表演《八扇屏》《朱夫子》等“文哏”相声,也在天津与不同的搭档出演相声,逐渐出名的刘宝瑞被誉为“单口大王”。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因婚后家庭情况窘迫,他只身前往香港传播相声文化,成为第一位将相声艺术介绍给港澳观众的相声演员。建国后,回到国内参加中国国家曲艺团,后接受邀请在中国广播说唱团担任艺术指导,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相声演员,如马季、唐成忠等人。为培养相声行业的新人才,他甘愿当马季的捧哏,帮助学生成长,他还将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
刘宝瑞的嗓音奇特,在相声中节奏变化掌握妥当。经过他的加工整理,《连升三级》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同时被翻译成英、法、日等多国文字介绍到国外。可见,他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一九六八年,刘宝瑞在北京房山路村劳动时受到批斗,当晚英年早逝,年仅五十三岁。刘宝瑞表演的长篇的单口相声《官场斗》,戏剧化色彩强烈,流传下来后被改编成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这是他宝贵的文化遗产。
人物评价,在台上刘宝瑞强调语言、眼神、面部的神色三合一,并辅以手势。每段台词的抑扬顿挫都经过他的精心设计,能做到平整而不瘟,脆快而不过火。刘宝瑞的台风稳健潇洒,他的口风更是细腻动听。人们称他是声像兼备,神情并茂的冷面滑稽。
第八位 扎根东北师胜杰
相声总是能够与时代,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关,反映时代特征,反映民情民意。他就是为了师傅遗愿而扎根东北的师胜杰,天津人,中国相声演员,国家一级演员。
师胜杰出生于天津相声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居然不自觉地听会了好多的相声段子,幼小的心中埋下了艺术的种子。七岁登台与父亲合说《捉放曹》。台上的师胜杰毫不怯场,现场观众鼓掌、叫好声不断,还让父子俩返场又说了一段儿。一九六一年,拜朱相臣为师。跻身“相声第七代”;小有名气的师胜杰被选入哈尔滨市少年宫艺术团,是该团六十年代初的“五朵金花”之一。这段日子为他后来的艺术人生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一九六九年,师胜杰到兵团下乡,在基层磨练。一九七七年,师胜杰被调到黑龙江省曲艺团,成为专业相声演员。他潜心创作,写了《我要补课》《婆媳之间》《醉酒歌》等一批经受了时间考验广泛流传的作品。一九八四年,三十一岁的师胜杰被相声宗师侯宝林收为关门弟子。一九八九年,参加春晚,表演小品《招聘》。一九九七年,二上春晚,表演相声《打传呼》。一九九八年,三上春晚,表演相声《同桌的你》。二零零二年,四上春晚,表演群口相声《马年颂马》。此时,他成了家喻户晓的相声演员!
二零零八年,随“中国曲艺名家赴欧演出团”赴巴黎演出。随后,多次在央视节目《星光大道》等中当评委。二零一七年,受邀参加央视《魅力中国城》的节目录制。二零一八年,参与录制的访谈节目《向经典致敬》在央视播出。同年,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师胜杰是国家一级演员,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曾获“曲艺艺术贡献奖”。不仅继承了侯派相声的风格,而且形成了自己文雅清新质朴自然的表演风格。
师胜杰,自从登上相声舞台后,获得诸多大奖。一九八四年,获得全国相声新作一等奖。一九八五年,入选全国十大笑星。一九八七年,获得中国首届艺术节金奖,二零零九年,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突出贡献曲艺家”称号,还曾获得两届“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
人物评价,师胜杰形象清新、功底扎实,口锋音调、脆甜自然,极具感染力。不仅精通表演,而且善于创作,写了一批经受了时间考验广泛流传的作品,不愧是相声界的一代大师!
第九位 子承父业马志明
马志明,天津人,中国相声演员、国家一级演员、相声界泰山北斗马三立先生长子、“马派相声”第三代传人,是子承父业的成功典范。
十二岁,考入天津戏校。十八岁,正式入天津市曲艺团参与演出,并成为团里的骨干演员。一九六五年,“四清”运动开始,被停止演出。不久后文革开始,他被下放农村锻炼,期间领悟了马派相声的精髓,为以后的相声事业积攒了功力。
一九八零年,曲艺团业务大好,趁此机会重登舞台。一九八五至一九八六年间,创作的相声《纠纷》在演出时获得极大的成功,之后于一九八八年、二零零四年和二零一零年,分别荣获第二届全国专业相声大连星海杯电视大奖赛创作表演三等奖、中国艺术节“津门曲荟”创作表演特别奖和第七届中国“金唱片奖”,此作品亦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成经典。
一九八六年,由相声大师侯宝林代收师弟,拜已故相声前辈朱阔泉为师。一九八七年,与黄族民开始搭档说相声,十年后收其为徒。同年,凭借相声《我是患者》《派出所见闻》荣获全国艺术节第五届津门曲荟优秀表演奖和优秀作品特别奖。
在后来的十几年里,他改编创作的《夜来麻将声》《自食其果》等作品都成为新相声中的精品。此外,他在《大保镖》《白事会》《夸住宅》《拴娃娃》等多个传统相声中的继承和改编,也都很成功,为观众留下了多个经典之作。
二零零五年,从曲艺团退休之后逐渐淡出舞台。两年后出版相声选集《笑匠杂笈》,并举办了“艺海神游五十载——从艺五十周年经典传统相声月”系列演出,让观众再次认识了他的相声艺术。二零一八年,被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艺类“相声”代表性传承人。
人物评价,马志明家学渊博,且深得乃父神髓,加上他天资聪颖,敏而好学,在继承传统相声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艺术造诣全面,说、学、逗、唱俱佳。尤其是在学唱方面,京剧、京韵大鼓、单弦、快板书等都有很高的造诣,足可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听者无不称赞。
第十位 德艺双馨魏文亮
魏文亮,天津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被誉为“卫派”相声的代表人物,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魏文亮年仅七岁,就在东北登台演出走红,一九四六年,拜相声演员张文斌为师,边学艺边演出。一九五二年拜相声大家武魁海为师,一九五六年魏文亮加入天津南开曲艺团,成了一名专业相声演员,与张寿臣、马三立等大师合作,这段时期使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九六五年,因参加中央慰问团的为期半年的西南之行获得三等功。一九七九年,进入天津市曲艺团。同年,凭借专辑《相声高峰会》提名第十八界台湾金曲奖 ,是唯一获台湾金曲奖提名的内地相声演员。
一九七九年,参演了相声艺术片《笑》,并随团赴全国各地慰问演出。作品《要条件》《百花盛开》《爱与美》《二重唱》等在“津门曲荟”和一些全国性的相声大赛中多次获奖,《要条件》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声小段精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魏文亮便以民间文化使者的身份,陆续出访了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以相声艺术为纽带,弘扬民族文化,增进与各国各地区人民的理解和友谊。二零零六年,获得美中文化协会授予的“艺术终身成就奖”。二零一八年,担任中央广播电视台《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相声类节目点评专家。二零二一年,参加天津卫视德云社相声春晚。
魏文亮表演的主要特点是“新”,没有“陈旧”和“迂腐”的东西,于大俗中见大雅,于大雅中见大俗,抖包袱火爆、干脆,技艺全面,功底扎实。说、学、逗、唱有着自己所独有的风格和特点。
人物评价,德艺双馨的魏文亮,善于博采众长,在相声界中非常有名。他的相声,说、学、逗 、唱兼擅,包袱抖得又脆又响,表演气氛热烈火爆,这一风格的形成固然与他“文革”中演过话剧,积累了丰富的戏剧表演经验不无关系;更在于他善于博采众长,不仅学习不同相声流派的不同表演风格,而且善于从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
这十位相声界中的前辈,他们一辈子投身于相声事业,为观众带来无数终身难忘的精彩瞬间,还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他们在相声界,是不是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呢?
来源:风尘客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