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毕业后,马亮返乡进入体制内工作8年,后来又经历辞职、创业维艰的漫长4年。他一直坚持阅读、分享和记录,他未曾想到,这将他的人生带向了新的拐点。
20多年前,马亮还未通过高考走出小镇,文学和阅读是他了解外界的窗口,也是他生命中的花火。
大学毕业后,马亮返乡进入体制内工作8年,后来又经历辞职、创业维艰的漫长4年。他一直坚持阅读、分享和记录,他未曾想到,这将他的人生带向了新的拐点。
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后,马亮带领家乡走出去,也将自己带进了央视网络春晚的镜头里。
以下,是他的自述。
我站在丰收后的洋芋田里,西装口袋别着刚摘下的青青的洋芋叶,微笑看着姨娘端盘子上前。
她盘子里是香甜的土豆,蒸得炸开了花,正如她一嗓子喊出的西吉山歌:“西吉的洋芋,赛牡丹,赛牡丹。”
这是2024年秋天,宁夏西吉。在忙着采摘的洋芋田里,搭档马昊东正和我,准备给丰收的洋芋拍摄一条短视频,发布在抖音上。
像往常一样,我将这些丰收后香甜的土豆称为“高原的孩子”。我将为这黄土地上诞下的果实,开一场奇特的新闻发布会。
马亮视频中的发布会
英文介绍后,我念起了诗意的中文旁白:
“奔跑的大风,把黄土当旗帜扯起。
一个从农历中退下的男人,替刚出锅的洋芋解开了衣衫。
他一边晒着太阳,一边看着远山。”
搭档昊东从事影视编导工作多年,他将镜头对准我,再移向远方,那是西海固千沟万壑、蜿蜒万里的旱作梯田。
我在银川市工作、生活近10年,昊东的老家则西吉县一座村子的黄土地上,我们两个黄土地的孩子,如今已经连续拍视频三、四年。
堪比“西部大片”的运镜、剪辑由昊东操刀,而乡土情怀和文学意象相交织的文案,则是我苦思冥想写出来的。
2022年,意外错失编制的我,从宁夏银川市回到昊东位于西吉县的故乡,决定和昊东一起创业。我俩起初拍长视频、纪录片,发布在互联网上几乎没有回响,我们惆怅地意识到,现在的视频用户,更喜欢碎片化内容。
昊东琢磨:“马老师,我们拍短视频、做电商吧。”
我立马拒绝。彼时,我对碎片化信息流还存有一些偏见。
昊东很坚定,后来的半年中,他找来各种视频给我看,“他们都能做,我们一定比他们做得好8倍、10倍。”
他甚至说:“我们之后也能赚更多钱。”
那时我们合伙创业,做视频前期投入了不少成本,但迟迟不见起色,两人手中不剩多少积蓄,还背着着每月房贷、生活费的压力。
我们已经不再年轻了。我的一些大学同学去非洲淘金,在那里度过了相当轰轰烈烈的时光,得了疟疾,又治好了,也挣到钱了,一年几十万。而我毕业后就回了老家,没有体面的收入。
两相对比,相当失意。
父亲和亲友轮番游说我。让我做英语教培、当老师。
“在县城,做教培很赚钱,培训班老板开上奔驰宝马的都有。”
我很犹豫,经历过高考、复读,高考一直像噩梦般缠绕着我。我不想再进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去。
同龄人事业稳定、家庭和睦,我和昊东却在零零散散地赚钱,事业陷入停滞。听昊东这么说,我咬咬牙决定脱掉孔乙己的长衫:“赌一把。”
接下来好几个日夜,我们先讨论账号主题、风格,还是决定不能放弃优质内容。
我们所做的短视频,要保持纪录片的高水准,文案和旁白由我负责,我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之前在体制内做了多年“翻译官”,我可以用BBC般地道的英文旁白为短视频配音,构成鲜明的反差感。
总之,我们要做精品视频。
为更好地感知西吉县这块土地,我几乎翻遍了西吉县过去50年来能找到的文学作品。
在体制内工作的8年里,我长期关注西海固本地的社会新闻。我知道,2020年西吉全县成为宁夏最后一个摘掉“贫困县”帽子的县城。但早在2011年,西吉被全国文联授予了第一个“文学之乡“的称谓。或许是物质上越贫瘠,人会越向精神上开掘。
此前,我喜欢看思辨性、批判性强的书,比如学者刘擎的著作或访谈节目,对家乡的乡土文学所知甚少。这一回,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起来。
2023年春节,我们两人开着车在萧瑟的西北农村游荡。我俩爬上附近的堡子梁(注:当地废弃的古堡),像十几岁般翻墙溜进废弃的村小。夜晚,我和昊东住在村里,或住在镇上50元一晚的招待所,熬夜读书。
这次实地采风,我才知道,在西吉有那么多的文学爱好者。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老师,校园文学社的学生和老师们,也有返乡种田的农民工。这些表达也触动和激励着我。
我和昊东有了想法,决定将西吉县首个文联挂牌“文学之乡”的名头,和西北固地区的农业相结合。
马亮在外拍摄
我在手机前,敲下一行行充斥着文学意象的诗意文案:将寻常的黄土地命名为“royal land“(皇家土地),将孩子们爱玩的“土梁堡”命名为“城堡”( royal palace), 而我是重返故乡的“王” (The King)……
这样的形式并非自恋,而是文学中一种“陌生化”的表达手法。同时也借鉴了《人与自然》等纪录片的旁白,这样既生动,又能呈现这块黄土地的美丽和庄严。
需要原创书写的短视频创作文案,就全程交由我。这些几百字的文案、随笔,我都很谨慎对待。
我知道,和西吉县真正的乡土、诗人作家们相比,我离文学还很远。可一旦沉浸其中,我仍然入了迷。
当生活中有什么触动我,我会举起手机拍下。不懂摄影与构图,我只是用手机稍微把光调亮,写下感想,记录在备忘录里,再复制转发到朋友圈。
这样小小的创作,我进行得很专注。有时朋友的电话进来,我会接听:“不要打扰我发朋友圈。”然后再挂掉。
打磨三四个月,昊东和我最终攒下了4个视频,准备逐个发出去试试水。2024年3月,我和昊东在抖音发布第一个视频,封面写着“王者归来”,镜头对准家乡青绿色的梯田,农作物生长茂密,文案气势浩大,实则我们心里都没底,忐忑地等待着网络的反响。
没想到,第一条视频就火爆了,等到第二条视频发布,我俩见证抖音后台的粉丝数据涨到整1万,激动不已。
我从未想到,自少年时代培养起的文学爱好,最终拯救了我的事业。
我人生前19年,几乎都在宁夏吴忠市同心县东部的小镇上度过。
在读高中之前,我几乎从未走出过这座小镇,这是一块很不“国际化”的黄土地。镇子是回族聚居区,乡邻们多经商为生,自小到大,回族姨娘们裹着头巾种田、做小生意。
很多年后我才得知,几十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书写《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时,曾在我们家乡镇子上完成了相当的篇幅。这本书的封面上,那个吹着小号的红军,是斯诺在古城墙上拍下的。
孩子们玩耍时,会爬上这座古城墙。一到夏天,我去乡下的叔叔婶婶家过暑假,去田地里给他们送西瓜、馍馍、送水,和玩伴们一起捉蚂蚱。那时辽阔的黄土地,还是颇让我感到自由的所在。
转折发生在读高中后,1998年我进入县城同心中学读书。当时我不会想到,我的3年高中生涯,将会拉长至整整5年。
同心县还是一所普通县中。同县重点高中的状元能考清北复交,而我们即使考到全校前列,也只能上一所普通985。
我在年级里成绩靠前,但无论怎样努力,成绩始终在普通本科线上徘徊。那种使不上力气的感受,很容易让人感到挫败。
学校的师资力量也有限。当时,我最喜欢、成绩最好的是英语。英语老师课上我听讲得更加认真,有时听出老师讲的语法错误,我还会站起来纠正。
但这种纠正不会让我感到骄傲,我只会更加挫败:“老师怎么会讲错?”
我陷入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未来通往何方,我可能永远走不出黄土地。
父亲在我就读的班级做老师。他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留在县城高中当老师,还保持着订阅报刊的习惯,《杂文选刊》《散文》《读者》,我一遍遍地翻看。方正的印刷体在纸页上流动,为我搭建了一个美丽有序的文学世界。每次翻阅时,我都感觉自由徜徉在另一个时空。
家里的书报不够看,我便去学校附近的报刊亭,花花绿绿的杂志铺满了2、3平米的空间,但几元钱的买书钱,对于当时的我仍是一笔巨款。我只能站着看完,站到老板不太高兴地说上几句,才讪讪离开。
我渴望通过高考走出县城,去更大的世界看看。第一次高考结果不理想,我决定复读。苦熬一年,考上一所还算心仪的大学。
但开学报到当天,初入新世界的我,慌乱摸索发达的城市,对市区的公交线路不熟悉,坐错站迟到了。
我因此挨了人生中第一个处分。在此次处分前,我一直是个好学生。这对于当时的我是莫大的屈辱,我并未解释,坚持要退学。
家人不理解我的做法。记忆里,父亲有半年没同我说话。
我在苦闷中第二次复读,渴望冲击重点大学一雪前耻,加上喜欢英文,我也梦想着复读一年,能够去北京外国语大学。但第三年高考,我还是没能完成梦想,考上了西安外国语大学。
进入大学后,我就读的是英文专业。高考134分的英文,是我成绩最好的学科,我希望能在英文上找到自信。可惜在大城市里,我偶尔会有一些来自小镇的落差感。
老师让我们写“自我评价”。其他同学写“唱歌、跳舞、乐器”,从小镇成长起来的我没有其他特长,便在特长那一栏填上“爱思考”。
老师问我:“你怎么填成这样了?”
我说:“老师,我就是这样。”
大学带给我的,也不仅是向上仰望的落差感。我记得一个男同学,在阳光下用洗衣粉洗头,这让我很震惊。
洗衣粉直接接触皮肤会有灼烧感,尽管我的生活条件也不富裕,但我最起码能用9.9元的洗发水。
同学很平静地接纳了我的惊诧,他说:“为什么不能,我既可以洗衣服也可以洗头。”
天南海北的同学们,不同的物质生活诧异,让我领悟到,我既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我拨正的心态开始有更多思考,把精力放在自我提升上。
能够说一口流利的皇家英语(Royal English),在国外被认为是受教育程度非常高的标志,会被高看一眼。于是,我开始去追求更标准的英式发音。
为了练好口语,每晚睡觉前都会听着英文磁带入睡。凭借兴趣和苦学,我的英语口语水平就这样突飞猛进。我成为了班长,和班上同学关系也不错。
彼时,智能电脑和手机尚未流行,我和同学相约去网吧,陌生人在网络游戏里“厮杀”时,我就打开微博阅读长文章,或者看电子书。在喧嚣的网吧里,这些沉静的爱好能将我的世界填充丰盈。
对文学的热爱,迸发出来。毕业后,好友备考两年考上北京大学文学方向研究生。我激动地飞到北京未名湖畔去看他,“北大”“文学”,都是我梦寐以求的。
后来想想,我要是上中文系的话,或许会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乡土作家。
大学毕业时,我本有机会去非洲、去更远的地方闯荡,但我舍不得家人,抉择之下回到宁夏,考入银川市体制内,做外事翻译相关的工作。
英国、莫斯科、约旦……我用脚步丈量了十几个国家,我以为我能以家乡为原点,像风筝一样飞向更远的地方。
体制内工作第8年,由于错失编制机会,这根风筝线断开,我再次跌落黄土地,带着行李回到老家。
离职后,我开始了创业,在银川市成立一家翻译公司。这是一种体面说法,我需要找点事情去做,我能凭借的便是最擅长、最引以为傲的的外语水平。
现实则是,闭塞的西北城市,翻译业务需求量少,又遇上三年疫情,营业额从年入三、四十万到后来愈发萧条最终倒闭。
多年积蓄投入其中,我还失业了几个月。母亲不敢跟我讲话,怕接连的失败刺激到我。
我陷入到一种极致失意的状态里:“人生怎么就这么难啊,我也一直在努力啊,怎么都不对路呢?”
为未来发愁的日子里,我不多的爱好就是阅读和记录。
2022年,搭档马昊东找到我,我们又开始了好几个月的创业“试错”,那是我人生中最苦闷的阶段。
昊东提议我一起做短视频账号时,那几乎是我的最后一搏。
有一次,昊东和我聊天:“我们都是城市里‘失败’的人。”
我否认了。我不觉得自己是失败者,我并不觉得物质收入是衡量人成功失败的标尺。
我劝慰自己:“穷日子穷过,富日子富过。饱汉子、饿汉子怎么都是一天。”但内心仍然不甘。
在“行”与“不行”中拉扯很久,我们终于发出第一个视频,很幸运地一炮而红,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小麻烦。
视频里的英文内容,被一部分人质疑为“你文化不自信”,这是很有攻击性的一顶帽子。渐渐地,开始有人怀疑我背后神秘的“资本”,谁会在一块黄土地上,打造摄影、配乐、文案都极其专业考究的内容,这是十分耗费成本的。
实际上,当初的我们没有任何意图,甚至不知道如何变现,只是茫然做着自己擅长的事。
我清晰记得,3月发布1号第一条视频,3月2号发布第二条视频,播放量达四五十万,视频很快点赞过万,粉丝量完成从0到1万的积累。这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但我和搭档也清楚,短视频受欢迎只是起步。
赚得不多,但我没那么焦虑了。回到西吉农村,城市里那些评判标准消失了,大家对生活满足的标准是吃饱穿暖。我久违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中,在乡村拍短视频的日子里,用多年修炼的流畅口语,描述西海固的故事。
我还学会了训练AI写作工具,帮我修改、润色文案。昊东有时也会加入我的创作,告诉我,文字的表达要视频化,形象可感,更有利于传播。
我们摸索着拍了三四个月视频,昊东觉得我现实中憨厚平常,但对事物发表评论,常常能够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发言时相当有感染力。
并且,我长相淳朴、有观众缘,他决定发挥我的这一优势,将我打造成一个乡村生活代言人,去售卖三农产品。
8月11日,我们发布了一则“贝贝南瓜”的视频。我自称“马斯诺”,就是《红星照耀中国》的那个“斯诺”,弄了个新闻发布会的讲话台,摆在原野上,西装革履地用英语介绍贝贝南瓜,3天时间就播放量超千万,涨粉12万。
这是前所未有的数据,评论区和后台涌入了大量外地IP账号,全国各地的媒体 都向我们发来采访邀约。
黄土地产出的农产品,和浓郁伦敦腔形成反差,我们竟然在两周内售空了十万斤南瓜,包揽了家乡几个山头的产量。
视频下的一个评论让人印象深刻:“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家乡摆脱贫困。”
我给这条评论点了赞。
一直想往外闯,却始终没有方向的我,在家乡失意困窘的日子里,意外摸清了人生轨迹——我的故乡充满诗意和文学,我可以带她走出去。
我们把镜头对准本地的劳动者,不仅拍摄视频,也开始在抖音直播带货、做食品加工。工厂员工都是本地姨娘们,她们有了就业岗位,就不用出去讨生活,被迫和家人们两地分居。
刚开始直播,我仍然感到惶恐不安,心里又是一场“行与不行”的拉锯战。直播和录视频不一样,数据是即时波动的,主播随时能接受观众的反馈。若直播间效果不好,主播在后台页面看得一清二楚,很考验心理承受能力。
我已经很习惯镜头,但直播镜头确实是挑战,万幸我又想到了文学。
售卖苹果时,我就拿一本与苹果相关的书,在镜头前缓缓地念。农产品和文学汇合在一起,这符合西吉县的气质——务农的乡村,第一个文学之乡。
当然,也符合我的人生轨迹。阅读支撑我走过籍籍无名的时光,最终也指引和帮助我走出瓶颈,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一次我去赵北村拍摄。途经一片玉米地,遇见一位女性正在做农活儿,我远远听见她手机里正播放着什么。走近一听,她正用手机听一本军旅小说。
她告诉我,她的日常生活就是接送孩子上学、养牛、喂牛,照看庄稼……边做活儿,她边听完了200多万字的小说。天地寂寥,小说陪伴着她。
这块仍有些贫瘠的土地,滋养了文学和瓜果,而它们又陪伴和滋养了许多像我一样的人。
来源:创意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