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泥土》总编剧田运章:一个最爱讲河北故事的“骨子里的农民”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4-12-09 11:40 4

摘要:“扎实的文学性,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是剧集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在日前举办的电视剧《故乡的泥土》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给予该剧一致的好评。这再一次印证了剧本作为“一剧之本”的重要性。电视剧《故乡的泥土》由河北无极籍剧作家田运章的同名小说改编,并由田运章担纲该剧总编

“扎实的文学性,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是剧集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在日前举办的电视剧《故乡的泥土》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给予该剧一致的好评。这再一次印证了剧本作为“一剧之本”的重要性。电视剧《故乡的泥土》由河北无极籍剧作家田运章的同名小说改编,并由田运章担纲该剧总编剧。

《故乡的泥土》的由来

五十年激扬文字,千万里故乡泥土。从1975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诗歌、散文和小说的创作至今,田运章的写作体量,保守估计逾千万字。一如他笔下冀中平原上那些农民汉子的形象,田运章的脸上,透着一股坚毅和踏实的劲道。

《故乡的泥土》最初构思、创作于2008年,是一部50集、近百万字的剧本。那年田运章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他有大把的时间用来创作难度较高的“大部头”。2014年,他对《故乡的泥土》进行二度创作。这一次,他要将百万字的剧本,改成一部长篇小说。几十年间,田运章一直保持着手写书稿的创作习惯。小说写到30万字左右,他学会了打字,开始用电脑写作。经过长达六年的写作和反复打磨之后,2020年,60万字的长篇小说《故乡的泥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谈及《故乡的泥土》的创作初衷,田运章说:“我从小拾柴火、砍草长大,家乡无极的土地可以说是我的生命、我的根。虽说进城多年,却无法切断与农村的联系,自此便立志将亲身经历记录下来。”田运章把对故土的眷恋,对时代变化的观察,通过文学语言深沉而又细腻地表达出来。据了解,田运章的代表作品有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古田军号》等,他的作品多次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最喜欢讲的是河北故事”

上世纪70、80年代,田运章调任当地电力局,出于工作原因,他几乎每周都要下乡进村,正如田运章所说,作为一名“骨子里的农民”,他走遍了无极县,对河北农村生活习性和语言逻辑有着全面掌握。因此在其后来的创作中,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的剧本,都体现出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带有鲜明的河北印记。

“我最喜欢讲的是河北故事,我的根在这里。”田运章说。为在《故乡的泥土》中展现河北特有的风土人情和乡村风貌,田运章将河北梆子、无极饸饹、赞皇土布等河北元素融入其中。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田运章采用了大量带有冀中平原特色的方言,来展现乡风乡韵,典型的“沾”“揍吗”等河北土语随处可见。

对于田运章来说,一部作品仅有文化和艺术性,仍远远不够,他更注重作品主题的厚重性。在《故乡的泥土》里,田运章将主题的厚重性,锁定在土地和粮食之间的本质关系上。通过滹沱河沿岸的巨大变迁,反映农村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和伟大成就,通过小人物的奋斗故事,折射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对现实的温暖观照

“它不仅能让广大观众在情感上共鸣,同时还用细腻的视角呈现了乡村振兴的变化,以及引发人们对人和土地关系的深入思考。”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制片人,《剧说很好看》制片人彭晓菁表示。

在《故乡的泥土》热播期间,在总编剧田运章的引领下,《剧说很好看》节目组与电视剧全体主创来到无极,做了自节目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外景拍摄。这次“破例外拍”的动因是什么?“还是作品本身,是原著与剧中呈现出来的烟火气,以及一个个形象鲜明、性格饱满的小人物,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彭晓菁说。她和团队讨论后,觉得很有必要回到作品的“原型地”去看一看。于是,特别节目《这么近,那么美,跟着剧说去河北》应运而生。它打破了《剧说很好看》节目的传统拍摄模式,以过去(电视剧内容)——现在(河北当地现在的变化)——未来(对城市未来的期许)为主题,从原著出发,深入挖掘电视剧创作的核心意图,深入了解剧集创作背后的故事,感受原型人物真实生活的场景;更展现了在时代变迁下,人民群众如何传承家乡文化与美食,如何开启乡村振兴之路,实现幸福生活的美好一面。

在拍摄过程中,让彭晓菁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画面,出现在金沙窝村小学,看着孩子们朝气蓬勃地运动着,田运章目光深邃,带着温暖的笑容说:“我们农村的孩子,其实一点儿也不比城里的差,给点儿阳光就能灿烂。”这或许就是一个作家,通过作品给这个社会带来的现实观照,它是温暖的、动情的、向上的。

赵峰

来源:中国美术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