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是跟现在二十来岁的小年轻提“冯喆”这俩字,十有八九得挠头:这是谁啊?听着都像上一辈人的名字。可你要是问家里那些爱翻老电影碟片的长辈,尤其是看过《南征北战》《羊城暗哨》的,他们保准眼睛一亮,能跟你唠半天:“哦!冯喆啊!那可是当年银幕上的顶流帅哥,比现在的小鲜肉
要是跟现在二十来岁的小年轻提“冯喆”这俩字,十有八九得挠头:这是谁啊?听着都像上一辈人的名字。可你要是问家里那些爱翻老电影碟片的长辈,尤其是看过《南征北战》《羊城暗哨》的,他们保准眼睛一亮,能跟你唠半天:“哦!冯喆啊!那可是当年银幕上的顶流帅哥,比现在的小鲜肉有味道多了!”
说起来冯喆的出身,那可不是普通人家。他1920年生在天津,祖籍是广东佛山,打小家里就有钱有文化,用老话说就是“书香门第、殷实之家”。小时候的冯喆就透着股不一样的劲儿,皮肤白,眼睛亮,鼻梁还挺,街坊邻居见了都夸“这孩子长得真俊”。关键是他不光长得好,脑子还灵,上学时成绩拔尖,连老师都常说“冯喆这孩子,干啥都能成”。
那会儿谁也没想着他会当演员,毕竟家里条件好,按常理该去读个大学,找份体面的工作。可冯喆偏不,他打小就爱泡在戏电影院,看完了还回家对着镜子学人家的神态动作。有意思的是,他从没正经进过表演学校,没学过什么“声台形表”的规矩,可就是天生吃这碗饭的料——情绪一上来,眼泪说掉就掉;让他演个愣头青,那股憨劲儿活灵活现;让他装个斯文先生,又立马透着股书卷气。
25岁那年,也就是1945年,冯喆算是撞了个“大运”。他陪朋友去上海国泰影片公司试镜,结果朋友没选上,导演倒一眼瞅中了站在旁边的他,拉着他说:“小伙子,来试试戏?”就这么着,冯喆误打误撞进了电影圈。头一部戏他就没怯场,演个城市里的小职员,把那种既想上进又有点懦弱的劲儿演得恰到好处,片子一上映,观众就记住了这个“长得帅又会演”的新人。
新中国成立后,冯喆的戏路更是开了挂。以前他演的多是些民国时期的小市民、公子哥,这会儿净演些正派角色——《南征北战》里的高营长,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军装,扛着枪在战场上跑,脸上沾着泥,眼神却亮得像火,那股子军人的阳刚劲儿,看完谁不喊一句“真帅”?还有《羊城暗哨》里的侦察员,一会儿穿笔挺的西装扮阔佬,一会儿换件香云纱短袖装成港商,举手投足都是戏,既精明又沉稳,多少姑娘看完电影,把他的剧照贴在床头当偶像?
那时候的冯喆,真是前途无量。观众喜欢他,同行佩服他,单位也器重他,走到哪儿都是被围着要签名的主儿。谁能想到,1961年的一个调令,把他的人生轨迹彻底改了。那会儿峨眉电影制片厂刚筹建,需要有经验的老演员去支援,冯喆二话没说就报名了,成了首批从上海调去四川的演员。
现在还能找到他刚到四川时的照片,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脸上还是那股子干净利落的劲儿,一点儿看不出要去陌生地方打拼的局促。谁能想到,这竟是他最后一个工作单位,也是他人生里最后一段安稳日子。
没过几年,风波就来了。冯喆被说成“有问题”,先是不让他拍戏,把他的剧本、剧照都收走了,接着又把他送进了“学习班”。以前那个在银幕上意气风发的演员,整天只能低着头扫院子、搬砖头,连跟人说话都不敢大声。他那么爱演戏,却只能在夜里偷偷对着墙比划台词;他那么爱干净,却连件像样的衣服都穿不上。
1969年夏天,成都特别热,知了叫得人心烦。就在那个闷热的午后,49岁的冯喆走了,走的时候身边连个亲人都没有。直到后来平反,朋友们去收拾他的遗物,只找到一个旧铁皮盒,里面装着几张泛黄的剧照,还有半本没写完的日记,最后一页写着:“想再演一次高营长,想再穿一次军装……”
现在再翻出冯喆的老电影看,还是会觉得可惜。他要是能多活几年,肯定能演更多好角色;他要是能赶上现在的好时代,说不定也是个家喻户晓的老戏骨。
来源:三秦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