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候她48岁,没有像大家猜的那样继续留在央视,也没有像很多人期待的那样结婚生子。反而有不少人议论她,说她连“铁饭碗”都不要了,是不是有点傻。
记得以前看《新闻联播》的时候,总能看到欧阳夏丹那张熟悉的脸。可不知道从哪天起,她突然就不在屏幕里出现了。
那时候她48岁,没有像大家猜的那样继续留在央视,也没有像很多人期待的那样结婚生子。反而有不少人议论她,说她连“铁饭碗”都不要了,是不是有点傻。
但也有人觉得她活明白了,终于跳出体制,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前两天刷到她发的一段视频——她穿着运动装在公园跑步,笑起来眼角带着皱纹,整个人放松又自然。跟以前那个正襟危坐、字正腔圆的主播形象比起来,简直像换了个人。
好多人都忍不住感叹:这变化也太大了吧?
现在的她,日子过得挺简单。她把更多时间用来陪妈妈,早上一起散步买菜,回家亲手做顿饭。这些以前被工作挤掉的小事,现在成了她每天最重要的部分。
她也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生活,有时候发跑步的视频,有时候写写心情随笔。没有稿子约束,写的全是自己想说的话。
偶尔接点零活,不是大型活动,就是帮朋友主持婚礼,或者教艺考生怎么上台、怎么表达。把这么多年积累的经验,一点点传给年轻人。
回想在央视的时候,每天都要提前背稿、化妆、端坐在镜头前。现在呢,想穿什么穿什么,想几点出门就几点出门。再也不用被日程表赶着走——这种日子,看着就让人羡慕。
当然也有人替她觉得可惜,毕竟曾是全国都认识的主持人。但其实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不是冲动的人。放下央视的光环,是因为心里始终放不下妈妈。
2020年她在《新闻联播》干得正起劲,可妈妈病情突然加重了。她家里其实挺不容易的。高三那年,爸爸因为肝癌去世;才上大二,妈妈又查出乳腺癌。她一直一边拼事业,一边惦记妈妈的身体。
爸爸走的时候她还小,很多事没来得及做。这次妈妈病了,她不想再留遗憾。她说:“妈妈比什么都重要,工作可以再找,钱可以再赚,但能陪妈妈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再耀眼的光环,也比不上守在病床边的陪伴。这个选择背后有多少无奈,可能只有她自己懂。
网上总有人替她操心。有人说她傻,劝她“赶紧回央视”;也有人担心她48岁还没结婚生孩子,问她“老了怎么办”“一个人多孤单”。
她倒挺淡定。有人问老了谁照顾,她说:“找专业护理呗,生病也有陪护,挺好的。”谈到结婚,她说:“结婚是挺好,但单身也不差啊,最重要的是把现在的日子过好。”语气里听不出半点后悔,全是按自己节奏来的从容。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欧阳夏丹最早在上海台是从临时工做起的。每天干杂活、复印文件,一步步才熬成了正式主持人。
后来她进了央视,先是主持《第一时间》,亲和又专业的风格很快被大家喜欢。再后来,她靠扎实的业务能力走上《新闻联播》主播台,成了大家熟悉的“国脸”。
那些年她还主持过春晚、解说过奥运,拿过央视十佳。从一个地方台的临时工,变成央视的当家主播,她全靠自己一步步拼上来。那时候的她,大概也没想到多年后,会自己选择放下这一切。
48岁还没结婚生孩子,这个选择也让很多人好奇。但其实这跟她从小经历有关。她家里条件一般,高三时爸爸去世,大二妈妈又生病,很早就得自己扛起很多事。
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妈妈,学费生活费都自己挣,慢慢就练出了特别能独立的性格。她不是拒绝爱情,只是不想随便将就。用她自己的话说:“结婚很美好,但单身也不差。”不想为了结婚而结婚。
没有合适的人,自己过也挺好。不用勉强迎合谁,委屈自己。想陪妈妈就陪,想跑步就跑,想教书就教,日子清清爽爽。对她来说,婚姻和孩子从来不是人生必选项。自己过得舒心,比什么都重要。
“以后会不会结婚?随缘吧。”她常这么说。对她这种早就习惯独立的人来说,自己的感受永远排在别人眼光前面。
从《新闻联播》的主播台,到菜市场的日常;从全国的“国脸”,到学生口中的“夏丹老师”。她只是把生活过成了自己舒服的样子——多陪妈妈,跑步,教书,做点喜欢的事。
有人说她放弃了巅峰。可什么才是巅峰?对她来说,能按自己的节奏生活,把时间花在意的人和事上,不勉强、不凑合——这就是她想要的圆满。
人生哪有非做不可的事?结不结婚、做什么工作,说到底,不过是自己觉得值不值得。看她现在这样,陪妈妈散步、教学生、跑步、发呆,状态挺好的。
希望我们也能像她一样——有勇气选自己的路,也有能力把这条路走成喜欢的样子。
有时候想想,这个社会总爱给人贴标签、设路径——什么年龄该结婚、什么工作才算“有面子”。但看到欧阳夏丹这样的选择,反而让人觉得:人这一生,能找到让自己舒服的节奏,才是真本事。她没活成别人眼里的“应该”,却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愿意”。挺酷的。
来源:曼妙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