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还是那个吴京,网友已经不是那一代网友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31 06:18 1

摘要:“我跳过楼你跳过吗?我让坦克轧过,你轧过吗?中国的蚯蚓我吃遍了,你吃过吗?”吴京这些十多年前采访里的豪言壮语,被网友们重新翻出,配合他夸张的肢体动作,再套上魔性的背景音乐,瞬间成为了2025年互联网最终的抽象素材。

文|李蛋

最近,吴京的名字再度被推到风口浪尖。但这一次,却不是因为票房奇迹或者硬汉传奇,而是几段古早发言引发了舆论海啸。

“我跳过楼你跳过吗?我让坦克轧过,你轧过吗?中国的蚯蚓我吃遍了,你吃过吗?”吴京这些十多年前采访里的豪言壮语,被网友们重新翻出,配合他夸张的肢体动作,再套上魔性的背景音乐,瞬间成为了2025年互联网最终的抽象素材。

在抖音上,这些片段被反复剪辑、恶搞,摇身一变成为“万能梗”,被用于调侃社畜、恶搞追星、甚至套用在各类社会新闻里,形成一场全民狂欢。

短短几年,吴京从票房神话的缔造者变成了网络玩梗的对象,这种落差并非吴京本身的骤变,而是观众的文化心态发生了转折。吴京还是那个吴京,他的经历、作品和态度并未有太大变化。真正变化的,是互联网Z世代的集体审美与表达方式。

新一代网友在抽象文化的语境中成长,他们不再盲目追随权威,对硬汉人设保持警惕,对任何企图用“伟光正”标签来收割情绪的行为,往往很难买账。吴京的跌宕轨迹正好映射了时代情绪的一次大迁移。

战狼滤镜的碎裂

吴京真正成为全民偶像,是在2017年《战狼2》横空出世的时刻。

那一年,56.8亿的票房不仅刷新了中国电影史的纪录,也将“战狼精神”镌刻进时代叙事。吴京身穿军装、孤身冲锋、手握国旗在异国海域逆风而立的画面,成为一代人的全民记忆。那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更是被赋予了极强的情感力量,吴京本人因此成了“硬汉”的代名词。

彼时,观众甚至把他的银幕形象和现实身份直接绑定,仿佛他就是那个随时可以替国出征的“战狼”。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观众逐渐发现,电影里的热血叙事已经无法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心理支撑。十年前,人们会把银幕上那句“中国护照,可以在任何地方带你回家”当成信心来源;而今天,国人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与从容,不再需要通过电影去获得额外的安全感。

现实里的中国人,早已能够自信地走向世界,年轻一代留学生、创业者、科研人员,正在各个领域展现实力。他们的自信并不是来自某部电影里的口号,而是身边真实可见的环境变化与国家的整体进步。

于是,当代网友在面对同样的“战狼叙事”时,心态发生了微妙转变。那份爱国的热血并没有消失,只是变得更加理性。大家开始意识到,依赖电影角色来投射民族信心的需求已经过去,我们更希望电影带来的是真实的故事、细腻的人物,而不是一遍又一遍的宏大口号。更何况,吴京所塑造的硬汉英雄,本质上也是一种经过商业包装的理想化形象。

在电影市场极度需要民族叙事的年代,他的角色恰好契合了社会心理需求,“战狼”两个字就被无限放大。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吴京的超级英雄形象到底是对现实的真实回应,还是一场商业上的精准营销?

诚然,吴京确实为中国电影付出了心血与热血,真刀真枪地跳楼、滚炮火、下水拍摄。但也正是这种极致的拼命,被放到现实社会里去解读时,进一步成了他被讽刺的落点。因为观众明白他拼的是电影,是票房,而不是现实。

抖音上,甚至有网友把《战狼2》的经典桥段改编成搞笑短视频,用PS把吴京摇头晃脑的表情包制作成周边,还有人把战狼冲锋的场景与现实里的美好生活并置,配文“现实没有剧本”。这些行为并非单纯的娱乐,而是年轻人通过戏仿来表达对“战狼滤镜”的祛魅。

当理想和现实的距离被一再揭开,那个带着滤镜的英雄,终于被看作是一种幻象。“战狼滤镜”的碎裂,代表着观众心态的成熟。人们不再愿意沉浸在由电影营造的虚拟强大感中,他们要求更多现实逻辑的回应。

而吴京,恰恰成了这种转折的象征。

“个人英雄主义”的失效

如果说“战狼滤镜”的碎裂来自观众对虚拟英雄的质疑, 那么“ 个人英雄主义 ”的 失效,则更直观地体现在票房冷暖之中。

回到2017年,《战狼2》不仅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种全民情绪的凝聚点。当时的经济发展向好,观众愿意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战狼”这类激进的正面人物之上,把走出影院时的热血澎湃当成一种集体共鸣。吴京凭借这一模式,实现了从演员到“民族叙事符号”的飞跃。

短短几年后,今年的市场情况已发生明显变化。2025年,中国电影市场热闹不再,各类大片的声势一再减弱。以春节档的《蛟龙行动》为例,虽然同样主打宏大叙事和家国情怀,最终只收获3.93亿票房,远不及预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没有明显主旋律标签的《唐探1900》拿下35亿,成为年度爆款。

再比如今年暑期档上映的《南京照相馆》,虽然同为主旋律大片,却依靠细腻的人物与生活化的表达,赢得年轻观众的青睐。这些票房对比的背后,正是市场趣味的流向、整个社会环境的巨变。

换句话说,观众并不是不爱“战狼”或者没有民族情怀了,而是不再买“个人英雄主义”的账。过去,吴京的作品在情绪上把握了观众的心理需求,人们愿意在银幕上投射情绪。但当这种模式被一再重复,观众就会产生疲劳感,甚至会反感情绪绑架。

在社交平台上,经常可以看到网友调侃:“电影票房不是爱国测谎仪”“爱国不该用票房来证明”。这些评价可以说精准刺中了“吴京模式”的要害:当爱国成为收割票房的手段,那份真诚就被打了折扣。

更值得注意的是,观众对“爱国符号化”的敏感正在提高。比如,在《东极岛》的宣传中,片方依旧试图用“这是属于中国人的英雄主义”来引导情绪,但观众却普遍冷漠,甚至觉得是“老套路”。年轻人如今更愿意相信“小人物的叙事”,他们更想看到《南京照相馆》里小人物的生命尊严,而不是一遍又一遍的举国奇迹。

当吴京的“英雄主义”被质疑成一种廉价化的包装,一旦被戳穿,旗帜便不再能随风飘扬。

某种程度上,吴京的困境也等于整个主旋律大片的困境。他不是不努力,而是时代真的换了。新一代观众对“民族叙事符号”的期待,不再是看谁能喊得更响、谁能打得更猛,而是希望看到与自己有关的温度与故事。

吴京依然可以拼命,但拼命本身已经不再能换来掌声。

大众审美变迁以后

从“战狼滤镜”的碎裂到“爱国营销”的失效,吴京遭遇的质疑与冷遇,其实还在指向同一个核心——大众审美正在极速变化。尤其是到了2025年,互联网文化的主流风向已经彻底进入了“抽象文化”的时代。

吴京那句“坦克是没有后视镜的”,如今成为了梗图工厂的原料。网友们把这段发言剪辑成“社畜版”,配文“加班是没有加班费的”;又有“追星版”,通过整理粉丝的“特种兵行程”,配文“追星是不用吃饭和睡觉的”;甚至出现了“主理人版”,不少品牌方也借梗搞营销,说自己“加量是不加价的”。

吴京的严肃姿态被抽象思维无限解构,而这正是这一代网友崇尚的互联网文化,即“把权威变成素材,把庄重变成笑点”。

与此同时,审美多元化的趋势也在进一步削弱“战狼叙事”的价值。

在过去,阳刚气质与血性担当曾是电影工业里的稀缺资源。但如今的社交网络里,“温柔”“细腻”“个性化”的男性形象蔚然成风,吴京的硬核人设再次显得格格不入。就像有网友把吴京和女演员邢菲的照片并列,标题是“猜猜谁当过兵”。事实上,长相秀气从不乱秀肌肉的邢菲,才是真正当过兵的明星。

而女性主义思潮的崛起更是在不断挑战旧有叙事。吴京式的“男性主义”曾是电影叙事的主导,如今,越来越多女性观众拒绝接受这种单一的阳刚神话。

尤其当吴京在采访中说的“漂亮女人别进娱乐圈,水太深”被翻出来时,这种“好心提醒”式的父权口吻势必会在当下引发争议。新一代网友迅速指出其中的傲慢与偏见,吴京的人设在这些古早物料的翻炒中进一步崩塌。对年轻人而言,“吴京”不仅过时,更显得“登味儿”十足。

事实上,吴京的遭遇也并不是孤例,而是整个娱乐生态的缩影。任何一个被神化过的形象,最终都可能在“去神化”的浪潮中坍塌。互联网文化的逻辑就是如此,从不允许某种“完美”长久存在,而是通过不断的解构、调侃和重组,来表达自我的独立性。

吴京曾经说过一句话:“每一次摔倒,身体都会记住那个姿势,下次就知道怎么调整重心。”在电影里,他一次次用身体的极限换来真实感。眼下在现实里,他或许也必须学习如何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调整重心了。

毕竟,吴京还是那个吴京,但网友,已经不是那一代网友。

来源:骨朵网络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