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兄弟们,我必须要说,《蛟龙行动(特别版)》真的刷新了我对国产电影的认知。这是我见过的第一部真正把观众意见和建议当回事儿的电影。
第一个真把观众的话听进去的电影出现了!
兄弟们,我必须要说,《蛟龙行动(特别版)》真的刷新了我对国产电影的认知。这是我见过的第一部真正把观众意见和建议当回事儿的电影。
以前总听网友说“于冬这人能处”,说实话我当时还不太信。毕竟电影圈里嘴上说“尊重观众”的人多了去了,真正做到的有几个?
但这次看完《蛟龙行动(特别版)》,我是真信了。
看电影就看得出来,于冬之前大概是真的一条条翻过观众留言,把每个中肯的建议都听进去了。长春电影节开幕式上他敢直接在台上说“我们拆了3000条观众评论”,看完电影的都知道他这话说得多有底气,是真没糊弄观众。
不可否认,《蛟龙行动》在春节档的时候遭遇到了各种非议,除了一些抱有不可告人目的刻意抹黑电影的喷子,也有一些观众从电影和制作层面给出了积极认真 的反馈,比如节奏问题,画面问题,调色问题等等。
一般来说,大多数电影的片方是不太可能听取这样的建议的。为什么?
首先,观众不是专业的电影从业人员,其建议有可取之处,但也有考虑不到的地方。
其次,电影已经上映,质量已经定性,几乎不可能再有改动的空间。
最后,如果一定要改,势必要再次投入人力、资源、时间,一切都是真金白银的花费,结果依然可能吃力不讨好。
所以,一般的电影片方怎么处理观众的意见?要么装没看见,要么找各种借口。
但《蛟龙行动》的片方却真是个“老实人”。人家真的花了大半年时间,把观众的一条条建议都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上,观众提到的建议,都在《蛟龙行动(特别版)》里有了实际的反馈,可以说是真的把观众当成了自己人!
另外,说句公道话,春节档的《蛟龙行动》其实整体来说做得相当不错。毕竟是中国第一部以核潜艇和深海战争为题材的军事动作片,光是这个尝试就值得尊敬。但当时各种场外因素太复杂了,恶意造谣、黑水泛滥,再加上被某些势力做局,排片被挤压,最终铩羽而归。
我觉得片方肯定输得不服气。毕竟1:1搭建四艘潜艇、400小时水下拍摄、50多个实景搭建,这些真金白银砸下去的努力,凭什么被几句谣言就给埋没了?
但关键是,人家不服气归不服气,还是老老实实听了观众的真实评论。这种态度真的让人敬佩。没有甩锅,没有找借口,而是实实在在地去改进。
看完特别版,我终于理解为什么有观众说这是“从璞玉到精品”的脱胎换骨。
这是一部近乎完美的军事动作片,也是中国电影应该有的样子。
其实大部分时候,作为强势一方,电影片方都是高高在上的态度,观众提意见要么被当成杠精,要么被说不懂电影。
但《蛟龙行动》的团队不一样,他们真的把观众当成了合作伙伴,把观众的建议当成了改进的方向。
这种尊重观众的态度,才是中国电影真正需要的。不是把观众当韭菜割,而是把观众当朋友看。
特别版的技术升级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故事和观众体验。
在48帧技术的加持下,“龙鲸号”核潜艇潜入深海后,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参战队员的脸、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呈现在大银幕上。水下的战斗场面更是惊艳,水波的流动、光线的折射都更接近人眼的真实感知,那种压迫感和真实感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一直情不自禁地屏住呼吸。当蛟龙小队在水下搏斗时,每一滴汗水、每一道血痕都清晰可见,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真的无法用言语形容。
之前总听人说沉浸式,但看了特别版我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沉浸式。
当潜艇深潜时,舱体会发出那种巨大金属形变的“嘎吱”声;当敌军声呐锁定我方潜艇时,那种越来越急促的“滴滴”声,让人心都跟着揪起来;当每一发子弹射出,都仿佛贴着太阳穴呼啸而过……这不是在看电影,这是直接上战场了。
直到电影散场时,我才意识到手中的爆米花桶被我全程无意识地捏变了形。这片子直接榨干了我的每一滴肾上腺素,让我体验了一次真正的“蛟龙特战队”出战的过程。
《蛟龙行动(特别版)》的成功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成功,更是一种态度的胜利。
在这个快节奏的商业市场里,在这个圈钱烂片横行的时代,能有人愿意花半年时间重新打磨一部作品,能有人真正把观众的意见当回事儿,这种精神真的太珍贵了。
希望所有的电影人都能学学这种态度,真正把观众放在心上,做到尊重观众。
另外,我觉得,一部电影好不好,有没有好的预期,资本其实最清楚。
《蛟龙行动(特别版)》上映前夕,博纳影业股票逆势涨停,这就能说明问题。电影的大方向,整个资本市场都是看好的,也从侧面告诉大家,这部电影没有任何问题!
那些春节档因为各种原因没看到的朋友,那些被网上流言劝退的朋友,这次真的可以放心走进影院了。
不是为了支持所谓的“国产电影”,而是为了支持这种真正尊重观众的态度,为了支持这种愿意听取意见、勇于改进的精神。
于冬,你这次真的干得漂亮!
希望以后的中国电影都能有这种态度和诚意,那时,距离我们中国电影的春天,就不远了!
来源:迷影映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