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接着一部的电影,黄渤就这样稳稳地站在了娱乐圈里,既靠实力又靠票房,俨然成了难得的“实力派+票房王”的双料影帝。
曾几何时,黄渤在观众心里可是“票房的铁打保证”。
一部接着一部的电影,黄渤就这样稳稳地站在了娱乐圈里,既靠实力又靠票房,俨然成了难得的“实力派+票房王”的双料影帝。
可就是这阵子,许多人发现,黄渤似乎在人们的视野里悄悄淡出了。
他在社交平台几乎不更新内容,综艺节目里也看不见他的身影,曾经游刃有余的演艺舞台,现在变得格外安静。
平时总是靠幽默和真情打动人心的黄渤,这阵子怎么突然没了消息呢?
其实啊,黄渤在闪耀光芒的背后,也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忧愁和无助。
8月20日,《热浪之外》节目里,坐在鲁豫对面的黄渤,跟她聊起自己多年来一直藏在心底的一个害怕的事。
他没怎么用力地说起父亲去世的事,说自己回家后,父亲居然不认得他,还像招待客人一样让他喝水。
那一瞬间,黄渤没有做出什么浮夸的表情,可就是那样,让人明白了什么叫真正的无助感。
母亲为了不让气氛太尴尬,随口问父亲:“你知道这是谁吗?”
父亲一证,随即假装若有所悟:“我那老战友。”
黄渤提起那一场景,就用了四个字:“头皮发麻。”
这个儿子一听到自己被亲爹叫作“老战友”,反应就是直观的,那就是头皮一扎麻,心里一阵发慌,感觉到一股痛,像是对“记忆失踪”那份深刻的恐惧在涌上心头。
如今,他的妈妈也被那样的病折腾得够呛。
鲁豫试探他是不是担心遗传方面的问题,黄渤也没藏着掖着:“我害怕了好多年了,几乎已经下定决心,觉得我以后也会得。”
没有一些哀婉的煽情,也不刻意渲染情绪,他只是平静地把心底的惧怕摊开在阳光下说出来,语气缓慢得像是在和自己对话。
那个曾经靠一张嘴赢得全场的人,如今谈起父母时,眼里满是迷惘和忧虑。
这让人忍不住会想到,实际上,他也只是个平凡人罢了。
这一次,命运并没有让他成就影帝,而是安排了一个注定会带来遗憾的儿子。
可大家都记得,他是怎么一步步走到如今这个地步的。
2000年,他正式涉足影视圈,那会儿他30岁,比大部分男演员的“黄金起步”晚不少岁数了。
一直到2006年,32岁的黄渤凭借《疯狂的石头》一炮而红,真是让人佩服他的努力也终于迎来了大爆发。
他在电影里饰演的小偷“黑皮”虽然是个底层人物,但这个角色真实生动、挺有趣,接地气的感觉一下子让观众觉得更亲近。
那场戏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面,莫过于他钻进下水道,脸上满是泥巴,还在啃着面包,一路狂奔,动作蛮带劲的。
听说为了演好这场戏,他在剧组里确实钻了好几个小时,洗了两次澡,可身上那股味儿还是蹭不掉。
正是这份不怕脏、不怕累的用心,赢得了观众最真切的认可。
后来,黄渤在影片中奔跑着啃面包的那一幕,成了那个时代喜剧电影里的经典一瞬。
他不是靠长相走红的,靠的是演技,更主要的是观众在他身上感受到的那份“真实感”。
有人说,要是《疯狂的石头》现在在上映,估计票房起码得三十亿,没得跑。
这可不是吹牛,反倒是观众最直白的认可黄渤的实力。
那会儿演“道哥”的刘桦一句话一点儿没错:“他以后绝对能成为个有出息的演员,百分之一百一千。”就算带点玩笑,也掩盖不了对黄渤的佩服。
当年剧里开玩笑似的“预言”,现在一个个都成了真。
黄渤走红之后,并没有去走那条轻松赚钱的路。
真正让他站上“影帝”宝座的,不是人气,也不是合作伙伴,而是一头牛。
在2009年,他担任了电影《斗牛》的男一号。
这片子可算是挺“反潮流”的,没有那些帅哥美女,只有抗战时期的一个农民和一头牛。
原本打算一个半月就能拍完,可没想到那头“牛”不是很卖力,所以硬是拖了整整四个月才搞定。
在拍摄现场,黄渤不仅得把自己的角色演好,还得盯着那头“牛”到底状态怎么样,确保“在线”。
有时候一个镜头地拍个几十次,甚至上百遍,就因为那头牛不配合,走位不对还会突然乱叫。
拍完这一场,无论是人还是牛都累得不行。
为了这个角色,他在山上和牛们天天相伴了三个月,布鞋都被穿坏了整整38双,脸上晒出斑点,皮肤都裂开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刚从山里翻出来的“野人”。
正是因为这份毫不在意形象、拼尽全力的执着,才让他最终摘得了金马奖影帝的桂冠。
那一瞬间,他才真正明白:这条路,他没走错——就是演戏。
不是为了摆帅气的姿态,而是在展现真实的人性,就算带点脏、带点苦,也都值得。
接下来的几年里,黄渤的事业迎来了最辉煌的时光。
到了2013年,媒体就把那年称作“黄渤元年”——光凭《西游·降魔篇》《101次求婚》《无人区》和《亲爱的》这四部电影,他的总票房就攀上了19.1亿呢。
那时候的华语电影界,黄渤已经稳稳当当成了“票房号召”的人物。
接连上映的《泰囧》和《心花路放》,黄渤和徐峥的合作也越发被人津津乐道,大家都说这对搭档堪称“最强国民喜剧组合”。
不管是关于公路、家庭,还是城市里的悲欢离合,一碰到黄渤,影院就座无虚席。
不过呢,就在这段黄金时光里,他悄悄地开始了自己的转变。
从《极限挑战》起,他渐渐成为综艺节目的常驻嘉宾,和孙红雷、黄磊、罗志祥这些大神级的人物搭档不断。
让他在娱乐节目里展现出了另一个“黄渤”——既聪明又幽默,有梗还能有担当,节目录得精彩绝伦,也吸引了不少粉丝。
不过呢,频繁露面背后,也暗藏着点隐患。
可能是因为综艺把他推得太“火”,也太“快”,让他一直靠作品累积口碑的节奏被打破了。
他也开始接受更多的项目,试着涉足各种不同类型的影片,角色范围变得更广,但剧本的水准却参差不齐。到了2021年,这种状态悄悄出现了瓶颈。
那会儿,他主演的《穿过寒冬拥抱你》,豆瓣上的评分只有5.5分。
虽然票房还不错,可大部分观众觉得剧情有点拖沓,情感铺陈得也有点过头。
2022年的《外太空的莫扎特》更是遭遇“滑铁卢”,评分掉到4.3,票房也才2.2亿,口碑和数据都双双不佳。
到了《学爸》,这部曾被寄予厚望的“翻身王牌”,结果也没能如人所愿地改变局面。
这部片子刚上映的时候,评分还算不错,7.1,属于那种“平平淡淡”的开头,但很快就出现了两极评价,票房增长也显得有点紧张。
上映的19天里勉强突破了5亿,但之后就乏力下滑,排片比例也一路走低,市场反应平淡无奇。
几部作品连续碰壁,就连粉丝们也开始怀疑他是不是“江郎才尽”了。
“影帝滤镜”也在一次次失望之中慢慢被揭掉了。
但黄渤自己并没有察觉不到,他逐渐放慢节奏,想要找回最初的感觉。
他逐步谢绝了一些邀约,转而投入像《涉过愤怒的海》这样更有情感张力和人性剖析的作品,选择远离喧嚣,专注于演艺的本心。
而且,母亲的病情也迫使他不得不重新考虑生活的节奏。
看到家里的老人渐渐变得虚弱,他不再一味追求热点,而是愿意多花点时间陪陪家人,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又重新充实自己。
对于他而言,这不光是一种职业的改变,更像是一场心灵的转折。
从年少轻狂、四处闯荡的舞台艺人,到获金马奖、身家百亿的影帝,再到综艺圈的顶尖流量,直到中年遇到票房低谷陷入沉寂,黄渤这条路走得满满都是拼搏的滋味,甜也有、苦也尝。
如今的“慢”,可不是停下脚步,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一种主动决定。
到了某个岁数,拼命可不是唯一的办法,真正要做的,是找回那个“想把戏演好”的自己,而不是“非得赢不可”的自己。
来源:徐大聪明在娱场一点号1